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脱幼儿的消极影响与控制——教师教育行为改善的第一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脱幼儿的消极影响与控制——教师教育行为改善的第一步
庞丽娟 董奇 陶沙
《学前教育》1997年第3期
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亟待研究、突破的重要课题。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质量、改变不恰当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充沛认识自身教育行为的特点,特别是自身行为与幼儿行为相互作用的特点。只有充沛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干够知道如何采取各种具体方法、步骤,去积极、有效地改变自身的教育行为,更好地进行幼儿教育工作。
分析当前的幼儿教育实际,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的主要缺乏之一就是其行为受幼儿各种特点的不良影响和控制。换句话说,在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并不总是施加影响者,在许多时候也经常是被影响者;而幼儿也并不总是被影响者,在许多情况下也经常发挥着影响者的作用。
在各种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需发挥主导作用。它体现为教师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教学资料、内容和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例如,
教师进行计数的教学,幼儿就知道如何数数;教师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幼儿就可以了解到应当老实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施加影响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幼儿则是受教育者、被影响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仅仅是“影响者——被影响者”这样简单的单向作用的关系。现代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揭示出了教师——幼儿的双向作用关系,指明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交往、互动过程的实质、特点与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同时,幼儿也以自身的特点、行为,有意无意地、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幼儿的互动。而在任何互动过程中,一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以成人之间的交往为例:当某个人向我们提出某项要求时,假如这个人文质彬彬、态度诚实,我们多会乐意地接受,交往双方都会很愉快;假如这个人不大注意方式,甚至无礼,那就有可能会出现不愉快的交往局面了。可见,我们的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交往对象特点的影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它首先是一个师生人际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师和其教育行为。
幼儿的特点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期望和评价,进而还会影响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处置问题的具体方式。
心理学的研究标明,幼儿自身的特点首先会影响到教师对其行为的期望和评价。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给教师看两个小朋友的照片,其中一个小朋友衣着整洁,长相端正,另一个小朋友外表凌乱,长相较差;同时,也给这些教师看诸如“聪明”“友好”“守纪律”等描述良好品质的形容词和“笨”“不友好”“不听话”等描述不良特点的形容词,并请教师们选择形容词,对两个小朋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教师们倾向于把衣着整洁、长相端正的小朋友评价为“聪明”“守纪律”的,而把外表凌乱、长相较差的小朋友评价为“不听话”“笨”的。其次,幼儿的特点还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以和处置问题的具体方式。在另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先告诉教师哪个幼儿是守纪律的,哪个幼儿是经常违反纪律的,然后给教师们看一段幼儿打坏活动室窗户的录像,请他们模拟处置。这项研究发现,教师们认为被标定为“守纪律”的幼儿是不小心,倾向于采取先心平气和地询问事情发生的过程,再进行教育的方式;与此相对,教师们认为“经常违反纪律”的幼儿故意捣蛋,故倾向于采取批评、叫
幼儿家长来园等方式。可见,师生交往的具体过程与教师的行为并不完全由教师自身决定,而在某一些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幼儿特点的影响和控制。
自觉地根据幼儿的各种特点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幼儿教师应当具有的重要素质。而不自觉地被幼儿的某些特点、行为牵着走,在某种程度上受其不良影响和控制,则是教师教育能力缺乏的突出表示。
幼儿的性别、年龄、生理外貌、衣着、口头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气质、性格特征等都会影响到教师的行为。假如教师是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而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特点,主动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教学方式,这就充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体现了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主动调控,这正是教师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侧面。然而,实际中大量存在的情况是教师在没有或较少意识到幼儿特点对自身教育行为存在影响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自发性地因幼儿的某些特点或行为的影响而被幼儿牵着走,采取了许多消极的教育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经常放弃了师生互动中的主导地位而受着幼儿的很大影响和控制。
在幼儿园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如下情况。
幼儿A抢夺幼儿B的玩具,幼儿B向教师报告。于是, 教师与幼儿之间开始了这么一段“你来我往”的“交锋”。
教师:“你为什么抢B的玩具?”
幼儿A:“B打我了。”
教师:“B,你打A了吗?”
幼儿B:“没有。”
幼儿A:“B昨天打了我。”
教师:“B,你昨天打A了吗?”
……
最后,教师在一连串无关的、耗时的“追查”后,简单生硬地训斥幼儿A或B,敷衍了事。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看到,教师的教育行为被幼儿不时找出的理由牵着走,失去了教育活动原本的目标,最后不但没有抓住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反而浪费了许多时间,同时也令自身非常生气。
当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到幼儿行为的较大影响和控制时,教师便难以较好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难以较好地履行自身的教育职责。
面对幼儿的种种不良表示,假如教师不能逾越、克服幼儿行为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和控制,就会经常发生愤怒、烦躁、挫折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使自身难以执行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也造成活动布置经常被突然打乱。教师在应急、情绪不佳的情况下,很难坚持良好的教态,做到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保证原定活动的完成。不只如此,在受到幼儿特点控制的情况下,教师还往往会表示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大声呵斥、叫嚷、发脾气。这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只会造成消极影响,还会给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关系投下阴影,甚至可能影响以后的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是凡人,并不是笼统概念的人,也并非“超人”,其教育行为有时不自觉地受到幼儿行为的消极影响和控制,这可以理解,也是应当得到理解的。教师工作虽然对教师的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首先应该认识到,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凡人,有自身的喜怒哀乐、好恶倾向。除幼儿教育工作外,教师还必需承当其它社会义务与生活重担,他们也有身体不适、心绪不佳的时候。当教师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心情烦乱、心绪不佳时,可能会暂时变得易怒,行为的理智性降低,更容易受到幼儿特点、行为的较大影响和控制。这对常人而言,是难以防止的。
但是,选择了教育者这一特殊的职业,选择了年幼小朋友作为教育对象,教师就应当充沛认识到这种状况可能对
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以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可能发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需解脱幼儿特点的消极影响和控制,增强行为的理智性,减少激动性,这应当引起教师、幼儿园领导的充沛重视。
尽管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到幼儿特点的控制而发生不良的师生互动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不良互动既影响教师自身,也不利于幼儿发展。
首先,教师的行为受幼儿控制,引发师生的不良互动,教师是第一个受害者。假如解脱幼儿的控制,教师将是第一个受益者。很多情况下,幼儿对自身的不良行为和其后果的严重性缺乏明确的认识,教师烦躁、发火很难促使幼儿去反省,而经常只是教师自身生气。长期处于这样的消极情绪状态,教师的身心健康必定受到影响。而且,教师还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家人身上,结果引起家庭的不愉快。久而久之,教师的生活质量、生活幸福就会受到影响。假如教师能充沛认识到幼儿特点对自身行为的可能影响,在具体的师生交往过程中,能驾驭自身的情绪,掌握住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权,那么,平时令人烦心的某些师生交往将会变成充溢乐趣、探索、挑战性的师生互动过程,而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会随着师生互动的积极变化而大大提高。
其次,教师行为失控,既不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正面教育,也不利于师生间信任、依恋情感的建立,更不利于幼儿不良行为问题的纠正。由于受幼儿特点的控制,教师在与幼儿的日常交往中可能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这只能使幼儿对教师疏远、害怕甚至对立,使师生之间形成比较消极的情感关系。这对于教师教育活动的效果、幼儿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对幼儿认知、情感、人格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严重影响。
解脱幼儿的消极控制,积极主动地监控、调整与幼儿的互动,这是教师行为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所在。假如一名教师能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自身与幼儿的交往带着理性的考虑,仔细观察“幼儿行为——教师行为”的行为链,并试着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改变幼儿的行为,那么教师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让幼儿更优发展、让自身不时完善、让师生互动更充溢乐趣的秘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9: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