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9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这必定导致使得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是基于教学主体的需要,而是为政府、权威服务,为反思而反思,其中不乏“伪圣化”的虚假反思,当然也就扼杀了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生命之花,也就吞噬了教师主体性反思的智慧之果。于是,反思性教学的发生还必需拥有自身的对象性前提(实践自身所内在的“反思性”构成关系,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其中介的相互构成都是以一种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交织的动态形式来展开的)[7]。因为,“任何的教育学活动都是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问题是教育学活动的对象,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规定着教育学活动的性质”[12]。
不可否认,教学问题是建立在教学现象之上的,但是二者并不是等价的,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性认识、研究,不只要把实践对象进行描述,指出“教学是什么”,更要联系认识的主体和其实践来说明“教学应如何”,并由此来规范主体的实践行为。反思性教学的活动是以教学实践为核心而展开的,脱离了教学实践的核心,教学的反思特质将被消解,其实践过程将被泛化。相应的,基于“实践合理性”的一系列概念和逻辑则必定在反思性教学中凸现和生长起来,作为反思性实践下位概念的反思性教学的追求,也就应该是“实践合理性”。即要追寻教学的实质与价值,认识教学的过程与基本机制,看清教学主体在其中的位置与作用,最终实现对教学的全面、合理的评价,从而促进教学的合理化进程。所以,反思性教学不在于满足规则的正确性、规律性、客观性,而是“教学实践合理性”,即基于“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基于“有效教学”的设计。针对自下而上的教学情境和由内而外的教学需求,反思性教学可以有助于教师更加容易地捕获到自身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知识,焕发起个人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因为,个人的经验、履历中形成的感悟性、默会性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更具有实际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战略性。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反思,都是实践者通过“问题的设定”和“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来寻求实践情境中问题的意义。反思对象(问题)源自于实践,反思的目的是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是为了赋予实践情境以新的意义,即是排除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麻烦,对资料有更为明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我们能否做到智慧而机智是一件对小朋友们的经历和我们与小朋友们相处的经历所具有的教育意义进行反思的事情。这些实践性的事例使我们得以站在自我反思的角度,来对待我们所指向的教育智慧和机智的规范性意义。”[13] 过去我们之所以会追求教学的准确性、客观性,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学现象(事实),而不是教学问题。反思性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考虑、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换言之,教学问题存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
因此,不论是“身体力行”的参与者,还是“作壁上观”的旁观者,教师首先必需是“现身说法”的反思者,他需要对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和情境作出自身的分析和评论,惟其如此,才有可能逐步从“自发”提升为“自觉”,从“反思”积淀为“发明”。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所关注的不是理论界正在喧哗的知识,而是具体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那些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关键事件”和“有效问题”才足以引起教师实践的革新,才更容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生长的契机和阶梯。这种问题性,“是一种‘惑’、一种‘疑’、一种‘思’、一种‘问’,一句话,是可以而且值得讨论或研讨的问题,是理论上没有解决,或还不能回答的问题,或是实践上迫切需要廓清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有意义’的问题”[14]。因此,在反思性教学中,其反思的对象是对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引领考虑、促进发展的教学经历的描述或书写。
作为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教育未来的必定学习和生活方式,反思对教学的精神导航和实践引领在于促使反思者体察教育生活并在理解教育之“道”的基础上建构科学的教育之“术”——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培养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以达成教育实践的学理和智慧、促成教师角色的实现和逾越。因此,教师必需成为自身实践中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身的发明者。“‘反思教学’能否发挥效用,能够持久地影响教师的教同学活,关键在于‘反思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或‘经验教学’”[15],假如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考虑,拒绝“反思”步入其教学的生活世界,那么,即便是有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也只是一年工作的十次重复。保姆式、复制式、克隆式的教学观与其说是脑力劳动倒不如说是体力劳动,终究,仅凭教育理论的书本学习对观念和经验的提升的确无济于事,只有积极参与反思,源自“实践”,归于“有效”,常教常思,常思常新,观念变化、经验积累、教学发展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约翰%26#8226;杜威.我们怎样思维%26#8226;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2] 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和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3] 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4]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
[5] 刘晓红.反思: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一致性[N].教育导报,2004-06-08.
[6] 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生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7] 吴畏.反思性研究实践的重要概念——实践合理性[J].江汉论坛,2001,(7).
[8] J%26#8226;Calderhead and P%26#8226;Gates: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M]. The Falmer Press, 1993.123.
[9]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2.
[10] L. M. Villar, Teaching: Reflective, from T. Husen e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second edition), 1994.6215.
[1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
[12] 石中英.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J].教育研究,2002,(3).
[13] 马克思%26#8226;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84.
[14] 朱永新,袁振国.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1.
[15] 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62.
张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