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人生体验。对于老师而言,阅读绝不陌生,每个人都能洋洋洒洒写出自身的阅读故事。然而对于某些教师来说,阅读之于他们,不只仅是休闲,不只仅是遣怀,更是一种生长的推动力。2007年的秋天,我们需要阅读,读懂教育这本书,读出不一样的感受,读出收获,读出生长。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今天,宋人黄庭坚的这句话或许会被很多人认为太矫情。
虽然酷爱阅读,并通过阅读建立起颇具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技能的教师有不少,仅记者接触过的就有吉林的张曼凌,辽宁的刘卫民,北京的窦桂梅,山东的孙明霞,山西的聂明智,河南的窦爱君,安徽的薛瑞萍、吴礼明,湖南的冯梅,陕西的魏智渊,重庆的魏勇、周迪谦,四川的李镇西,广东的陈晓华等。江浙一带,这样的教师就更多了。但在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教师群体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尴尬的教书不读书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大夏书系筹划人吴法源告诉记者,现在全国每年新出版的图书约有12万多种,假如加上修订、重印和再版,数量可能达到20万种,而其中,教育书籍只有三千多种。从出版社销量监控来看,每月销量在100本以上的教育书籍只有100种左右。教书的人不读书(不包括教科书以和教参、习题集等教辅类书籍),在相当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尴尬却又无奈的实际。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一些教育类出版社已经开始收缩出版规模。
“没有时间!”这是很多教师给出的不阅读理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他们一起的工作感受,假如是班主任,那就得“熄了灯,想同学”。有的学校明确规定,班主任手机必需24小时开机,同学有情况,必需随叫随到。有教师调侃自身“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的阅读情况,出现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样一个逐渐下降的态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作时间对教师阅读的直接影响。
曾有人以海绵里的水比喻时间,只要挤,总是能挤出一点来的;也有人强调要发扬“钉子精神”。对此,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陈大伟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根本不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现在有不少学校,班额大,教师课时多,校长只想着教师上好课,拿出成果,根本不在意教师是否读书。甚至有校长公开反对教师阅读,原因是教师水平提高了,自身也快离任了,不如让教师多上课多批卷更实际。这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教师。
吴法源则从出版的角度对教师阅读率下降情况做了分析。他认为,除了教师没有阅读时间之外,出版社没有充沛挖掘教师阅读潜力也是一大原因。现在出版社的视线还是对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或者沿海和内陆教育大省的省会城市,最新的教育书籍很少能够出现在县级新华书店。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网上书店购书,但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教师来说,因为客观条件和个人习惯等原因,新华书店还是他们购书的首选。另外,现在教育书籍选题重复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是一家出版社想出一个好点子,其他出版社马上跟上。一些名师重复出书,书商看到有的教师出书心切,于是弄一个书号,粗制滥造,一下子给几人甚至十几人出了书。这些都影响了教师本不旺盛的阅读热情。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副社长魏振水则认为,应该注意到保守阅读与现代阅读的不同。有的教师不经常购买教育书籍,没有阅读纸质读物的习惯,但他们可能会通过上网获取自身所需要的教育信息。
功利性阅读不可取吗
教师的阅读环境不理想,缺少阅读时间,缺少好的读物,这是影响教师阅读最关键的两个客观原因。与此同时,教师的阅读需求,阅读的兴趣也还是存在的,只是很多时候被忽视了。
魏振水对记者说,基础教育分社从2002年建立以来,出版了不少教师教育类书籍,像现代教育方法,班主任培训方面的书,销量都相当不错。吴法源也说,2004、2005两年教育书籍的销售形势很好。两位出版人都认为,这与新课程推进有关系。因为国家大力推进新课程,教师面临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压力发生阅读需求。陈大伟在多年的教师教育工作中也发现,新教师的阅读积极性比中老年教师高,原因就是新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比中老年教师大,“不平安感迫使新教师去阅读”。
有人批评说,教师的这种阅读太功利。陈大伟认为,带着问题去读,通过读书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有什么不好?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养成的。哪怕教师是为了评职称写优秀论文需要去买书读书,也是好事,应该肯定。一开始就强调阅读的深度、广度问题,只会打击教师的阅读兴趣。
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学校活动,鼓励教师和同学阅读。令人遗憾的是,教师的参与热情往往不如同学。某校在开学初列出一个教师书单,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内至少读完其中的三本,同时写出若干阅读笔记。期末时,老师们上交了阅读笔记,学校领导越看越觉得这批阅读笔记的整体水平有些超出本校教师的能力所和。上网搜索发现,大局部的读书笔记是网上浏览的。还有的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阅读,采取了“冲击法”(发挥典范的示范作用)、“危机法”(不通过阅读考核取消相应的奖励),同时,还组织师生进行以阅读为主题的演讲竞赛、优秀论文评比等活动。“但是,这种大规模、形式化的推动只是使教师拒绝的外壳更加坚固。”学校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这样对记者说。
对此,吴法源说,要让教师阅读,校长自身先得是一个读书人。一些学校的读书活动之所以支持不下去,往往是与校长自身不爱阅读有关系。陈大伟认为,在缺乏阅读的自组织条件和动力的情况下,这样的“他组织”是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的必需的前提。但是,必需要使阅读与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发生关联,影响、改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教师才会切身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才会真正喜欢阅读。否则,教师只是感觉到自身在被迫完成一件学校强加的一项额外的任务,自然不会有真正的投入,这样的阅读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有人来硬的,有人来软的
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的经验证实了吴法源和陈大伟两人的看法。
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属于在北大荒生长起来的那一代人。1979年返城后,在小学当过锅炉工,在聋哑学校教过书。1987年中师培训后,分到了南马路小学。赵翠娟当小学老师是半路出家,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理论,才使自身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小学教育,渐渐明白了如何抓小学教育。因此,1994年,赵翠娟出任南马路小学校长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成立教育理论研究会,组织老师们读书学习。
那时,正是“人人下海”、“全民经商”的浮躁时期,安心读书很不容易。南马路小学的青年教师们的阅读是在赵翠娟的严厉督促甚至呵斥下开始的。她对老师们说:“只要我在南马路小学当一天校长,读书就是这个学校最大的事。”一年、两年、三年,老师们慢慢读出了感觉,读出了兴趣,不愿意放下书本了。1999年,书不离身的赵翠娟从一本译著中获悉了“学习型组织”、“组织的学习能力”等观点。她更有信心了,自身走的路没有错,只是过去的读书还是教师个人的读书、个人的学习,属于学习型组织的第一阶段,是一群人在学习。现在,她要带领教师们向更高层次进发了,她把目光锁定在“构建学习化学校”。经过多年持续不时的努力,如今,南马路小学已经进入了“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的状态。学习和工作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结合体。“我们的老师有一种意识,要在南马路小同学存下去,不读书是不行的。”赵翠娟校长说。不久前,本报记者康丽在赴南马路小学采访,回来后感动不已,在采访后记中,她写道:“南马路小学的教师是幸运的,他们在南马路小学找到了幸福,找到了归属,找到了自我,所以他们澄澈清明,热情生动。”
“只有教师自身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他们才会自觉地去阅读。”江苏南通师范第一小学教科室的范凌瑱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
从2006年秋开始,喜爱品茶的范崚瑱邀请平时交往较多的同事参与她的茶座,品茶的同时聊聊教育话题,交流读书情况。因为很多同事已经为人家长,他们关心小朋友的生长。范老师首先向这些家长同事们推荐蒙台梭利等人的育儿类教育书籍。这些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同事解决了育儿问题,更重要的是撼动了老师们习以为常的同学观和教育观。他们感慨:“习以为常的不一定就是千真万确的。”老师们的阅读兴趣、交流愿望越来越强烈。每周一次的茶座,成为理论和实践碰撞的时间,范老师推荐的书籍从“教育案例”类过渡到教育理论方面书籍。每次茶座都有明确的主题,讨论时专门有人负责记录,整理后的内容在校报上刊登出来。
茶座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人数最多一次,参与茶座的同事达到16人,茶座的地点就从范老师的办公室搬到了学校会议室。茶座的内容也开始从教育现象扩展到文化视野。
一年下来,参与茶座的几位同事习惯了教育类阅读,教育写作的能力也大有提高,成为“学校最有战斗力的教师”。他们乐此不疲的阅读行为开始影响身边的同事,为此,范老师受校长室委托申报了“构建学习发展一起体,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发展”的省级课题。
魏振水说,教师阅读可能开始时只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最终,他们会发现,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情趣,提升生活的品质。
采访后记
教师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对教师不阅读的原因分析,无外乎没时间,没心情,没合适的书籍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阅读并不是教师的主动选择,而是迫于无奈的一种放弃。假如我们愿意,这种放弃,其实还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同学时代。世事诡异处很多,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行为,开始可能是出于无奈,但久而久之,无奈就成了习惯,甚至于似乎成为一种权利,比方过去的女人缠足、男人留辫。教师阅读也可作如是观。
之所以不少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收效甚微,之所以有的教师把学校发放的购书款挪作他用,就在于这些教师因为久未阅读,已经失去了阅读的快感,有的教师可能都没有这种阅读快乐的记忆。再加上教学工作的繁琐、家庭生活的压力,现在他们拒绝阅读,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主动的选择了,甚至于可能还会被视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
如何让教师体验阅读乐趣,恢复阅读兴趣,这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课题。
假如在校长眼里,教师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假如校长要求教师阅读,只是为了使学校在领导面前多一个汇报效果,那么无论强迫教师阅读(办读书会、上交阅读笔记等),还是引导教师阅读(邀请专家作报告,给教师报销购书费用),总体效果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因为最基本的一点,这样做,可能是在教师本已繁重的工作负担上又增加了新的任务。
具体的措施,可能还需要校长们根据本校情况来定,有一条基本原则是通用的:以人为本。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实践中能否做到,却是一个问题。
或者,教师阅读问题是一把检测校长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的标尺,更是检测校长人格品质与教育理念的试金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