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与《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09:2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与《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

《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是赴美做研究近20个年头的华裔学者阎云翔,这部简洁平实的文化人类文本,从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私人生活史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变迁。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现代农村的情感画面。作者以自己在下岬村7年农民的亲身体验,以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进入那样一个乡村的情境,对从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90年代的市场变革过程中的农民的情感体验,有了一个同情性的理解。
《祖荫之下》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成:
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
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
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
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
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利
名族志即田野调查方法
中国家庭目前存在三种理论模式
一. 西方社会学者提出的经济家庭模式:认为中国家庭是一种经济合作组织,家庭成员有共同的收支计划、共同财产、共同的家庭经济,个体收入统归家庭。
二. 政治家庭模式:家庭内部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以及权力之争。
三. 文化家庭模式:强调传统价值特别是儒家理论对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
《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阎云翔在书中自始至终都强调一个基本思想:自1949年以来国家在推动私人生活的转型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 国家剥夺了 家庭的许多社会职能
二. 新婚姻法和其他家庭改造政策是导致私人生活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 国家采取两个步骤推动了家庭的私人化:首先是将家庭从亲属关系的结构中分离,之后再将家庭直接带入现代社会体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09:30:01 | 只看该作者

个性与个人兴起的原因:
一. 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给予社会主义改造
二. 非集体化之后商品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冲击
下山甲村私人生活的转型以三方面的特征形成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
一. 国家是一系列的家庭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最终推动者
二. 非集体化后国家对地方社会之干预的减少却引起了在私人生活发展的同时而使公众生活迅速衰落。
三. 村民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基本被限制在私人领域之内,从而导致自我式中心主义的泛滥。
全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互相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在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89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本书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中国在梁庄》作者是梁鸿,文学博士。我们能在作者的优美的散文抒写中读到令人惊诧、震撼的中国现实;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这是一部具有别样之美的田野调查,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体,更是一扇认识当下中国独具慧眼锐思的理论之窗。从这里,我们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人民文学》主编评论:梁庄质疑,修正了关于农村的种种通行定义。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就我个人认为,《私人生活的变革》更接近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作,而《中国在梁庄》则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社会学通过个案研究观察阐述身边的现象,最后总能到达一定的理论高度。而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向读者展示一幅画面,就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由读者自己捕捉信息然后自己总结提炼,作者不强加理论上的评论。我觉得文学作品和社会学作品意义各有千秋,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作品,就像一杆枪给人以震撼、惊醒、觉悟。而社会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的把握来呈现一种文化,或者说他借助对一种文化的认识来呈现一个社会。让身处在其中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多样性,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有较多的选择,从而使整个社会拥有各种更多的机会。
谈谈两本书都谈到的赡养老人的问题吧,由于城市的各种诱惑抑或是农村里的人由于国家的各种政策不断的被赶到城市里去,农村里留下的往往是老人和孩子。这就造成了现今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在某些情况下,老人抚养子孙成了能够得到子女赡养的前提条件,我想这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中国从古至今向来以“孝”安家平天下,而现今在老人和孩子之间的种种问题溯本求源就是有是什么在背后作祟呢?我想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挤压,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的巨大差距、间隙、隔阂。
虽然我一直觉得对一个下岬村或者对梁庄的田野调查研究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农村的现状,但是我还是相信全国农村多数方面还是可以类同的。我们不可能每个地方一一调查研究,但却应该通过对一个下岬村或者是对梁庄的了解来认识中国的农村,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新发展和各种显现的潜在的变化。我们如果不曾认识中国的农村,又谈何认识中国呢?而现在在我们面前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国的农村,发现揭示各种现象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了解吗?我想不是,我们要反思,对待变化要忖思,面对问题要思考原因并想方法解决。我想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更好的发展自己、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