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小林自杀事件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北京晚报》报道,7月2日,初三毕业生小林从他家21层楼上跳下,自杀身亡。
小林15岁,面目清秀,身高1·74米,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弹风琴和电子琴,还有绘画和书法的专长,一直是懂事听话的乖小朋友。
消息传到学校,小林的老师痛哭失声。所有人都很震惊,因为小林在学校一贯表示甚佳。遵守纪律,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虽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多才多艺,不生是非。他学习成果一向很好,这次中考报的是北京8中,他自身预计能考600多分,死后成果单才到,考了606分,进重点中学分数绰绰有余。中考前后,他没有任何反常表示,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老师,但小林从来没有向他们求助过。
没人能说清小林为什么自杀。
于是校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林还没有体验对人生的感受,没有树立起对人生的责任,就这样轻率的选择了死。校长的意思似乎是说,小朋友责任感太差,抗挫折能力太差,事发是突然的。
一位心理学教授却提出了另外的看法。他说,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往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学校和家庭需要特别周到,每一个不太平常的动作都有它背后的原因,老师和家长要找出病根、对症下药,教育要多一些艺术,多一些体贴,心理健康的教育应在更多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展开。
然而小林究竟为什么自杀,还是个谜。
7月7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孩给报社打来电话。这女孩说自身曾和小林同桌,中考前,5月18日,同学互赠留言的时候,小林在她的留言本上写了下面一段话:
咱们都15岁了,也许你觉得你很年轻,可我却觉得我老了,每当人们问我的喜好是什么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文学。难道我最喜欢的就是文学吗?不,我最喜欢的是音乐,我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或作曲家。但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15岁了,我多么想像一些同学一样考进一所艺术院校,可是不行。我不止一次地有自杀的念头,但每当我打开窗户,想跳下去时,我总是思绪万千,我为什么要死?祖国还需要我,世界还需要我,人类的音乐事业还需要我……
这位女同学还告诉记者,小林原本挺活泼的,上了中学以后才越来越缄默。他会自身编歌写歌,自弹自唱,但是很多时候非常忧郁,有同学看见过他在放学后教室没人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字,诉说郁闷的心情,他还会经常发呆,有一次他爬到教室的窗台上站着,最后同学把他拉了下来,但是没人想到他有一天会真的跳楼。
这个女孩提供的情况实在无法证实校长的观点。
校长说小林没有体验对人生的感受,小林却说自身已经“老了”,按小林的年龄,这显然是一种比较深的感受;校长说小林没有树立起对人生的责任,可是小林却说“祖国还需要我,世界还需要我,人类的音乐事业还需要我”,你不能说这不是责任感;校长认为小林自杀是轻率的、突然的,看来事实正相反,是蓄谋已久的,反复考虑过的,他不但在心里多次打算自杀,而且在口头上向同学做了倾诉,行动上当众在教室做过预演。
看来,那位心理学教授的看法更正确: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看来,小林校长和老师是蒙在鼓里。
遗憾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大有人在。
浙江的中同学徐力杀死亲生母亲之后,他的初中、高中老师也是惊诧莫名,大惑不解,与这次北京的小林事件如出一辙。
另据今年3月28日 辽沈晚报报道。 阜新市红树小学五年级同学宣伟当着老师的面从三楼的教室跳下。事情发生后,宣伟的老师也说:“我不知道宣伟跳楼是为什么。我搞不清他在想什么。”
前些日子,一位初二男生的母亲打电话给我,说小朋友拒绝上学,而且多次扬言要杀死班主任。她很害怕,问我怎么办。我请她带小朋友到我家来一趟,小朋友拒绝。情况有点紧急,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我真的害怕出事,只好到他们家去。我和小朋友谈了一阵,又给家长出了一些主意,还推荐一位老师,给小朋友补课。后来他终于去上学了,但是坚决不上班主任的课。班主任发现此事,大为不满,问家长怎么回事。这位母亲说:“我会跟您说清楚的。”他邀请两位学校领导参与,当面对班主任说:“我允许小朋友不上您的课,是出于平安的考虑。小朋友和您对立情绪极大,我怕他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班主任很意外,而且觉得恐怖。她说:“怎么会是这样?我还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呢!”两位校领导都笑了。这又是一个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她坐在随时可能迸发的火上口上,还以为是坐在沙发上呢。
教育者搞不清小朋友在想什么,只知道自身的感觉,这真是可悲。
为什么很多老师都蒙在鼓里呢?因为他们没有走进小朋友的心灵。他们注意的都是小朋友最外表的东西,他们注意的只是小朋友表示中与自身工作任务相关的那些局部:纪律情况,学习成果,是否参与集体活动等等。
这种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外表行为主义的教育”,或者叫做“完成任务式的教育”。它不以人为本,而以任务为本。
这也不能全怪老师,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就没有强调过教师要走进同学的心灵,我们所谓的教师“工作成果”,也多是一些外表的东西。
教师真的是同学的朋友吗?双方心灵有沟通吗?同学有心里话敢对老师说吗?愿意对老师说吗?这些东西,似乎只有心理学家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才去大声疾呼,局长校长们经常是不大在意的,他们正在忙着完成上级安排的硬任务。至于这些硬任务是否伤害了一些小朋友的心灵,老师们也往往不很注意,或者无暇注意,或者更可怕:他已经没有注意这些东西的习惯了。
以单纯完成硬任务为己任的人,久而久之,他的心灵会变得麻木而冷酷的。
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啊,您什么时候能伸出头来,看看鼓外面的情形?
(本文作于2000,7,20,摘自王晓春著《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3: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