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以同学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新教材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积极参与新教材的开发、评价和选择,发明性地研究和使用新教材,全面提升教科书素养,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材功能;教材观;教科书素养
作者简介:毕华林(1965—),男,山东荣城人,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料科学学院教授。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EHB030490) 研究效果之一。
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物化产物,必需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以促进同学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对新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和教科书素养? 只有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和要求,教师才干在教学实践中发明性地开发和使用好新教材。
一、新教材具有哪些新功能
教材是使同学达到课程规范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从实质上说,教材不只仅是一种信息资源,更是同学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促进同学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保守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材,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向同学直接出现事实、概念和原理,教材被看作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反映,仅仅发挥了作为信息资源的单一功能。而以促进同学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不只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同学发展的功能,要求新教材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具体分析,新教材突显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 提供同学学习的范例
为教学提供信息资源是教材最基本的功能,但保守教学往往将教材看作是同学学习的惟一对象和资源,过分强调同学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规范控制着整个课堂,很少有教师个人的知识以和通过师生互动发生的新知识[1] 。即使有教师个人的知识,其作用也仅仅是用来理解教材,传送教材中的知识观念。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知识服从于教材内容,而不可能以独立的形态出现在课堂中。
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之间利用各种手段积极互动、相互交流、一起探究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发生的新知识在整个课堂中会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新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为展开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互动发生知识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以便师生能够以这些“范例”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理解和建构教材内容意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 促进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指同学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同学学习方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材作为同学主要的学习资源和直接作用的对象,为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守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出来的,学习就是记忆和理解这些定论,同学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听讲、记忆、做习题,很少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和高水平的思维参与。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沛调动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新教材在内容的出现上,不拘泥于对具体事实和概念的陈说和解释,而是注重展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联系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引发同学的认知抵触,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引导同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等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使同学在独立考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深层次的认知参与,自主地获得知识,并学会收集、加工和处置信息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3. 促进同学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和其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认识。科学的价值观主要表示为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和善于合作、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等[2] 。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保守教材由于过分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陈说,忽视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加上主要运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科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新课程改革将发展同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同学感受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以此为目标,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从同学的已有经验动身,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同学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问题解决的艰辛和快乐,体验探究过程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切实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局限性,从而促进同学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4. 引导同学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议以同学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重视引导同学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充沛发挥评价对同学的激励、促进和发展功能。自我反思与评价充沛调动了同学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同学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很难想像一个不善于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的同学,其科学素养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作为促进同学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新教材通过设置各种活动栏目,和时引导同学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反思与评价。例如,新教材在探究活动后设有讨论栏目,让同学将自身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结论等与同伴交流讨论。这种讨论一方面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示的机会,激励同学不时进取;另一方面,促使同学对自身的探究活动做出反思与评价,不时调整、改进和完善自身的行为。
新教材还通过设计一些总结性栏目,以问题的形式或者是提供一定的线索,引导同学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知,并和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战略和思维方向。这些设计都充沛体现了教材引导同学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有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实质和其功能的基本认识,它反映了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教材观不只涉和“教什么”,也涉和“如何教”,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同学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同学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保守的教材观,树立起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惟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1. 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出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和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送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同学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同学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同学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同学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识建构。
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保守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保守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局部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同学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3]
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需高度关注同学的学习活动,为同学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只具有传送信息资源、使同学建构知识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知识结论,使同学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摒弃以传授教材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同学为主体,从同学的已有知识经验动身,充沛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同学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2. 从“惟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致使许多教师误认为教材就是学校惟一的课程资源。表示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研究教材,而从不关心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教师教和同学学的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材观实质上是将教材作为规范教学的“圣经”,它束缚了教师和同学的发明性,也容易导致同学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敬,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资源。教材以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但它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它只是教材编写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既然是范例,就可能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范例。另外,由于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对课程规范的理解不同,也往往导致了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发生偏差。因此,为了全面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程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充沛利用身边的多种课程资源,并开发一些新的课程资源,以增加教材对同学学习和发展的适应性。充沛开发和利用教材视野以外的多种课程资源,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观点。
3.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保守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动身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自身是学习的目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同学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课堂教学不可防止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同学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限制了教师的发明性和其教学的个性化,师生无法在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同学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同学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树立“资源意识”,以课程规范为依据,深入分析并准确掌握教材内容和其出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发明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乃是区分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4] 。
三、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书素养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资料,也是教师教和同学学最重要的媒介。长期以来,受教科书国定制的影响,教师对教科书的意识和认知十分单薄,教科书是教育部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教师极少参与;教科书印制后,由新华书店送到教师手中,不论愿不愿意,教师不能选择,不论教科书好或不好,都要依教科书来教,教科书写什么就教什么。教科书成为理所当然的,被视为“圣经”,确立了教科书权威的地位,也造成了教师教科书素养的缺乏。
新课程改革倡议“一纲多本”和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实行教科书“审定制”,鼓励各学术团体和个人根据国家课程规范开发不同特色的教科书,将教科书的选择权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教科书的质量? 如何选择最适合学校和同学使用的教科书? 如何根据教科书内容进行发明性的教学? 新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对教师的教科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加以提升。
所谓“教科书素养”是指教科书的开发、评价、选择、研究和使用的能力[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同学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科书编制要以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尽可能符合同学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但由于不同群体的同学在所处环境、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性决定了一种教科书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同学。而如何使教科书适合同学的学习,教师参与教科书开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第一线,最了解同学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别,教师参与教科书开发与研制,可以使教科书更适合同学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提高教科书的适应性,增进同学对教科书的理解,促进同学的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倡议教师参与课程教材开发,尤其是学校层面的课程教材开发,对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提升教师的教科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地评价教科书更是教师必需的教科书素养。教科书审定制的主要精神是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相信教师有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能选择最适合学校和同学使用的教科书。但评价教科书不是只比一比书的纸张、印刷、插图、文字,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否符合课程规范的目标和要求,是否符合同学的学习需要,做到教师“好教”,同学“好学”,并且能保证同学“学好”,促进其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研究教科书评价规范,在实践中不时提高教科书评价能力,而不能仅凭经验去判断。
选择教科书则要依据评价的结果做出决策。教师要发挥专业良知,谨慎地做出判断,不应受各种利益和团体的诱惑,不负责任地采取行动。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同学未来的发展。如何选择教科书,可以说教师的责任重大。
最后,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并发明性地使用教科书。教科书作为教材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印刷资料,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同学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干动态地生成,离开了同学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科书内容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6]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掌握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依此为动身点来发明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同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具有丰富的教科书素养,能科学地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能深入地分析、研究和开发教科书,就能成为教科书的主人。教师不再将教科书视为“圣经”,视为理所当然的;能加以质疑,视为问题,使教科书素养成为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惟有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毕华林等. 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晓明. 从“圣经”到“资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J ]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11) .
[4] 钟启泉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欧用生. 迈向师资培训的新纪元[M] . 台北:康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6]毕华林,刘冰. 试论化学教材内容的生成[J ] . 课程.教材.教法,2004 ,(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3: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