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分布》听课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在听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分布》一课时,一边反思自己的做法,莫名地有一些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引导学生在情境问题探究中达成学习目标,既突出学习内容的理论性,更突出学习内容的应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并因为要应用而进行不经意的探究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使学习一步步系统,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比如《气温的分布》,对应的课程标准是“阅读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解读成学习目标就是“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归纳和描述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运用解释生活相关现象,指导生活。”

以前我们习惯性先通过对郑州当下的天气讨论(时令学习季节郑州一般进入初冬,气温降低,开始变冷。)提出世界哪些地区会比郑州热,哪些地区会比郑州冷,单从自然的角度,夏季可以选择到哪儿避暑,冬季可以到哪儿取暖?然后引入需要研究气温的分布,激发学生进入主题学习活动。通过教师一步步引领,让学生分别用铅笔描出课本第55页--57页所出示的三幅气温分布图任一幅上的20℃和-10℃等温线,观察分析:“1、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等温线分布(数据大小变化、延伸方向等)有什么相同点,说明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2、以北半球的亚欧大陆东岸为例(尤其是海陆交接处),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方向变化有什么不同点,说明同纬度海陆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3、以青藏高原与东部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对比,气温是高是低,说明气温和海拔高低有什么关系?”从而一步步实现学习内容的生成,最后再利用分析结果解释生活现象,对案例性情境提出相应的建议,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但是从课堂氛围上看,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评价引领,促进学生的参与性,更能看出一些学生只是机械盲从,没有真正融入到血液中,成为切实的探究,因问题解决而冲动,因冲动而尽可能沉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参与自主分析,交流、求助活动等。

而这次燕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评议三种情境:“1、1月份,生活在刚果的凯文梦想去南极洲旅行,却不知道沿途衣服应该如何准备,请你帮他出谋划策,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2、7月的一天,在郑州家里的小明,接到在黄海上即将航行到青岛的父亲的电话,小明说,‘我们这里很热。’父亲说,‘我在船上比较凉爽。’你说可能不可能,为什么?3、玲玲组织朋友到九寨沟进行夏令营活动,除了提示大家携带防晒用品、雨具外,还专门强调:切记预备稍厚外套。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让学生自己确定图文信息的选取,进行分析,梳理答案的过程,达到完成学习内容,从课堂氛围上看,学生虽然学习不够系统,甚至有个别学生很长时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可以看到跃跃欲试,急于参与的情形,并且从表情上看心有所动,很有感召性,有利于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养成。

由此,我就想到,我们学习的自觉性何尝不是好奇心或者使命感的推动,如果课堂中设计好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案例性学习分析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首先尊重学生思考的不确定和选择性,多元化问题解决的途径,然后通过学生获取答案后的交流反思活动,谋求思维的严谨性,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由学以致用变更为因为用而进行学习活动,再到反思答案的规律性和确定性,推导为学以致用,螺旋式提升学习力的过程,是不是也更有利于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所以,在情境问题探究中达成学习目标,我认为更是基于学情,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因为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更有切合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