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低年级孩子更“听话”……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课堂练习的速度也不同。做题总有先后,而且差距还挺大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先完成的小朋友总是无事可做,喜欢讲话,开小差,影响其他小朋友。任凭老师扯着嗓子喊:“先完成的小朋友检查或坐端正。”他们总是无动于衷!
一般我们低年级老师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诱骗”孩子,有的老师给孩子发星星,有的老师奖励糖果……我一般会带一些糖果,给乖的、听话的孩子奖励糖果,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孩子们为了得到糖果,都能够安静下来或坐端正。但对于这种现象,我就在思考:对表现好的小朋友以糖果或礼物作为奖励,孩子们只是为了得到我的礼物而听话,而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改善。
于是,在一节数学课上,又有一些孩子先完成了习题。当然,有小朋友能够自己细心检查不发出声音,但也有一些自顾自的开始讲话了。看到这些情形,我抓住几个典型,对孩子们举例说:“孩子们,像××等这些没等老师提醒就能够坐得端端正正的小朋友最好,就像产品中的“一等品”;等老师提醒以后能够坐好的小朋友的也不错,就像“二等品”;如果老师提醒了也没能坐好的小朋友啊就是“三等品”了。三等品就是次品了,孩子们,如果我们去买东西,都不喜欢买三等品,都想买质量好的一等品是吗?你们喜欢做一等品还是三等品呢?”单纯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一等品”。
“好,接下来,老师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是一等品。”
就这样,孩子们想成为一等品的热情高涨。每做完一题,总有小朋友坐的端端正正,我不用多提醒了,只要轻描淡写的一句:××,你是一等品。其他小朋友也自然会朝着这个目标靠近。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连典型都不用抓了,有着“向善,向上”的心的孩子都是想成为“一等品”的,我也希望能借由这个,在孩子们间能形成“自主,静心”的学习风气。
我想:当我说“安静”以后,有些学生能够安静下来,他们只是想“我不想惹麻烦”。他们是以恐惧为基础的,但就像雷夫老师说的: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信任我们,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让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我不能再犯灌输第一阶段思维的错误。又或者有些孩子是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或许,他们只是想在我面前表现好一点,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乖学生。这显然已经比第一第二阶段思维好很多了,层次更高了,但我们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我这么做是想让孩子们通过都想做“一等品”这样的契机,让他们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我们是无法去教的,只能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我现在所做的,是我们应有的表现。”也许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样的要求有一点高了,但我想通过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努力能向这目标迈进。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课堂练习的速度也不同。做题总有先后,而且差距还挺大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先完成的小朋友总是无事可做,喜欢讲话,开小差,影响其他小朋友。任凭老师扯着嗓子喊:“先完成的小朋友检查或坐端正。”他们总是无动于衷!
一般我们低年级老师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诱骗”孩子,有的老师给孩子发星星,有的老师奖励糖果……我一般会带一些糖果,给乖的、听话的孩子奖励糖果,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孩子们为了得到糖果,都能够安静下来或坐端正。但对于这种现象,我就在思考:对表现好的小朋友以糖果或礼物作为奖励,孩子们只是为了得到我的礼物而听话,而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改善。
于是,在一节数学课上,又有一些孩子先完成了习题。当然,有小朋友能够自己细心检查不发出声音,但也有一些自顾自的开始讲话了。看到这些情形,我抓住几个典型,对孩子们举例说:“孩子们,像××等这些没等老师提醒就能够坐得端端正正的小朋友最好,就像产品中的“一等品”;等老师提醒以后能够坐好的小朋友的也不错,就像“二等品”;如果老师提醒了也没能坐好的小朋友啊就是“三等品”了。三等品就是次品了,孩子们,如果我们去买东西,都不喜欢买三等品,都想买质量好的一等品是吗?你们喜欢做一等品还是三等品呢?”单纯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一等品”。
“好,接下来,老师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是一等品。”
就这样,孩子们想成为一等品的热情高涨。每做完一题,总有小朋友坐的端端正正,我不用多提醒了,只要轻描淡写的一句:××,你是一等品。其他小朋友也自然会朝着这个目标靠近。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连典型都不用抓了,有着“向善,向上”的心的孩子都是想成为“一等品”的,我也希望能借由这个,在孩子们间能形成“自主,静心”的学习风气。
我想:当我说“安静”以后,有些学生能够安静下来,他们只是想“我不想惹麻烦”。他们是以恐惧为基础的,但就像雷夫老师说的: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信任我们,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让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我不能再犯灌输第一阶段思维的错误。又或者有些孩子是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或许,他们只是想在我面前表现好一点,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乖学生。这显然已经比第一第二阶段思维好很多了,层次更高了,但我们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我这么做是想让孩子们通过都想做“一等品”这样的契机,让他们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我们是无法去教的,只能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我现在所做的,是我们应有的表现。”也许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样的要求有一点高了,但我想通过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努力能向这目标迈进。
港下实验小学 顾晓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