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包容与柔和的力量小学老师和学生相处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09:5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包容与柔和的力量小学老师和学生相处之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即使他在学习上一无所长,但他身上只要有闪光点我们就要去发掘,没有一种草不开花儿,没有一个学生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的去理解包容,以平常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这样我们的教育力量会变得更强大。
  一、包容的力量
  每一个班级都有其自身的个性,这表现在班上每一位成员的行为上。班级个性的核心是一种精神状态。在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中,总要有一个积极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每一位成员都有一种强烈的集体归属感。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对于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因此,班级应当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形成集体归属感的初始阶段,因此让低年级学生尽快形成班级的集体归属感就尤为重要。针对在行为习惯上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包容的姿态看待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能在小学低年级时期不要因为行为习惯上产生的差距,过早形成小学生的早期学习动荡分化。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不能一味地通过学习来定位这个孩子的好与坏。尤其是学习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只把眼光定位在学习上,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会破罐破摔。这样不但学习不好,课堂纪律也会成问题。这些孩子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开导,才能重新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找回自我,重新找回自信。
  二、柔和的力量
  在与孩子相处的教育情景里,我们的孩子也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会改变着我们。一个老师的内心应该有“柔和”这一主题词作为厚重的背景,当你面对变化的情景时不会任意而为,而是从践行自己的主题词出发,这样你的教育行为就有了更积极的意义。如果教师在遇到孩子的时候,一直在诠释自己的主题词,通过一次次的反思与锤炼,便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彼此成全。
  一个星期三的中午,突然有学生报告,教室里的那盆兰花摔到地上,花盆给打碎了。同学们傻了眼,有的为花盆的破碎而可惜,有的为兰花风景线的缺失而遗憾。还有的同学嚷嚷起来,“花盆是小田同学打碎的,应该叫他赔。”“对,就让你赔!”同学们的矛头一下指向了那位调皮的小男生。小田同学急了,“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去生物角旁边喝水不小心肩膀擦到花盆的。现在我已经把它端起来了。” “不管怎样,花盆裂开了应该赔偿。”“老师,花盆应该让他赔,是不是?”终于轮到老师说话了。“同学们,花盆是小田同学不小心碰碎的。可是,花盆打碎老师也有责任啊。老师没有考虑到花盆放在那儿,同学去生物角旁边喝水会碰到它。因此,这个花盆老师也应该赔。”“不行,花盆放那儿那么长时间了,我们都没有碰到,小田同学也太不小心了吧!”“老师,你不是教育我们损坏别人东西要赔偿吗?”“老师,那以后我们不小心损坏了东西都由你来赔吗?”“老师,你不是给我们讲过,一个人从小到大,不可能不做错事,但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实际行动勇于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只有从小勇于承担责任的人,长大才会对家人、对工作、对社会负责……”面对铮铮有词的同学们,看看低头不语的小田,只见老师拿来胶带,又在小田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然后俩人一起把花盆粘住了。同学们无语了,老师随即抛出了这样的话题让大家讨论:“如果我不小心损坏了东西,我会……如果身边的人不小心犯了错,我会这样对待他……”。原本事情已经平息了,可第二天小田真的从家里带来了一盆兰花。
  我想,这样的老师在教育现场一定是从容的、平静的、智慧的,他能够将危机化解,能够将恐惧消除,能够将情绪安抚,能够将希望点燃,能够将错误编辑成一个个成长的机会……
  当教师看待孩子的眼光变得包容、柔和、多元、真切时,每一节课堂,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展翅飞翔的天使。

东湖塘中心小学 季伟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6: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