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应对小班幼儿的“我不会画”
2—3岁幼儿在社会发展、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可塑性很强,在美术方面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
小班幼儿在上美术课时,时常会发生小部分的幼儿在画画时告诉老师他不会画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普遍但发生频率很高,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拒绝心理。
部分幼儿遇到新的事物不愿尝试,害怕尝试。就像婴儿期增添新食物一样,其实味道不错,但是由于这种味道是他从没品尝过的,他痛苦的表情好像告诉你:不好吃。经过多次尝试,每次的量都有所增加,渐渐适应。画画也一样,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增加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比如:怎样画好波浪线。“波浪线?”小朋友会异口同声反问一下,之后你会听见“不会”或“我只会画折线”,直接从心里拒绝新事物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只对熟悉的知识进行肯定。很少有小朋友会说:“老师该怎么画呢?”
二、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也称遵从、相符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尤其是幼儿,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易于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个体年龄越小,从众率可能越高。从众行为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及受教育程度有关。小班幼儿刚刚从母亲的呵护下入园,所受集体教育较少,独立性、自主性较差,在是非判断及行为上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
三、消极心理。
在美术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老师展示幼儿好的作品时(这些幼儿的作品一般大胆表现,想象力丰富),结果却引起其它幼儿的嘲笑:“画得一点也不好。”此时他会受到很大的心理打击,因为他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告诉你,甚至有的幼儿还会放声大哭。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得不到同伴的肯定,他依旧不能体会到绘画给他带来的成就感。这很有可能会让他下次美术课上不敢轻易动笔,抹杀了他绘画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从幼儿的情绪、心理和教师教育指导几方面进行教育教学:
一、让幼儿轻松学习新知识,减少抵触情绪。
故事情境中学习就是不错的方法,小班幼儿他们对现实社会了解较少却从小受到了故事和童话的熏陶,他们对故事的世界特别感兴趣,对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特别同情和关心。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故事的情境能让幼儿对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美术活动中,我通过故事情节导入美术教学,节选其中的片段进行绘画,比如儿童故事中的“太阳公公”微笑的形象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幼儿一直被教师身边变换的图片吸引着幼儿主动参与到了活动中来。活动充分显示故事情境对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性。
二、关注幼儿从众心理表现,积极引导转化。
首先 ,认真观察 ,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困惑。幼儿在学习时会遇到种种苦恼或困难 ,多半会从其表现和言语中流露出来。这时候要认真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 ,细心听取他们对苦恼的倾诉 ,及时排忧解难。在美术课堂上,幼儿会遇到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就把构图和涂颜色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和幼儿一起解决,这就大大加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这些事情对于大人来说或许是小事一桩 ,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很重要的 ,如不及时帮助化解 ,就会给幼儿心理造成学习障碍。
第二 ,心理暗示 ,分辨是非。小班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低 ,有小朋友说自己不会画,自己也会认为自己也不会画,这时老师应该耐心地诱导、纠正 ,在幼儿绘画之前向幼儿询问:简单吗?从而对幼儿形成心理暗示:这次绘画不复杂,很简单。通过多次尝试逐步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
第三 ,加强教育 ,培养意志。幼儿消极的从众心理 ,同其意志力薄弱有关 ,所以培养幼儿意志力 ,对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有重要作用。老师应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 ,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事情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 ,分阶段给孩子提出恰当的目标,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鼓励其坚持下去。每坚持一次 ,每取得一次成功 ,都是极好的意志锻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