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智慧应对小班幼儿的“我不会画”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11-13 08:57
标题:
智慧应对小班幼儿的“我不会画”
智慧应对小班幼儿的“我不会画”
2—3岁幼儿在社会发展、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可塑性很强,在美术方面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
小班幼儿在上美术课时,时常会发生小部分的幼儿在画画时告诉老师他不会画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普遍但发生频率很高,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拒绝心理。
部分幼儿遇到新的事物不愿尝试,害怕尝试。就像婴儿期增添新食物一样,其实味道不错,但是由于这种味道是他从没品尝过的,他痛苦的表情好像告诉你:不好吃。经过多次尝试,每次的量都有所增加,渐渐适应。画画也一样,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增加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比如:怎样画好波浪线。“波浪线?”小朋友会异口同声反问一下,之后你会听见“不会”或“我只会画折线”,直接从心里拒绝新事物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只对熟悉的知识进行肯定。很少有小朋友会说:“老师该怎么画呢?”
二、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也称遵从、相符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尤其是幼儿,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易于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个体年龄越小,从众率可能越高。从众行为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及受教育程度有关。小班幼儿刚刚从母亲的呵护下入园,所受集体教育较少,独立性、自主性较差,在是非判断及行为上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
三、消极心理。
在美术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老师展示幼儿好的作品时(这些幼儿的作品一般大胆表现,想象力丰富),结果却引起其它幼儿的嘲笑:“画得一点也不好。”此时他会受到很大的心理打击,因为他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告诉你,甚至有的幼儿还会放声大哭。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得不到同伴的肯定,他依旧不能体会到绘画给他带来的成就感。这很有可能会让他下次美术课上不敢轻易动笔,抹杀了他绘画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从幼儿的情绪、心理和教师教育指导几方面进行教育教学:
一、让幼儿轻松学习新知识,减少抵触情绪。
故事情境中学习就是不错的方法,小班幼儿他们对现实社会了解较少却从小受到了故事和童话的熏陶,他们对故事的世界特别感兴趣,对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特别同情和关心。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故事的情境能让幼儿对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美术活动中,我通过故事情节导入美术教学,节选其中的片段进行绘画,比如儿童故事中的“太阳公公”微笑的形象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幼儿一直被教师身边变换的图片吸引着幼儿主动参与到了活动中来。活动充分显示故事情境对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性。
二、关注幼儿从众心理表现,积极引导转化。
首先 ,认真观察 ,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困惑。幼儿在学习时会遇到种种苦恼或困难 ,多半会从其表现和言语中流露出来。这时候要认真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 ,细心听取他们对苦恼的倾诉 ,及时排忧解难。在美术课堂上,幼儿会遇到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就把构图和涂颜色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和幼儿一起解决,这就大大加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这些事情对于大人来说或许是小事一桩 ,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很重要的 ,如不及时帮助化解 ,就会给幼儿心理造成学习障碍。
第二 ,心理暗示 ,分辨是非。小班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低 ,有小朋友说自己不会画,自己也会认为自己也不会画,这时老师应该耐心地诱导、纠正 ,在幼儿绘画之前向幼儿询问:简单吗?从而对幼儿形成心理暗示:这次绘画不复杂,很简单。通过多次尝试逐步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
第三 ,加强教育 ,培养意志。幼儿消极的从众心理 ,同其意志力薄弱有关 ,所以培养幼儿意志力 ,对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有重要作用。老师应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 ,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事情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 ,分阶段给孩子提出恰当的目标,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鼓励其坚持下去。每坚持一次 ,每取得一次成功 ,都是极好的意志锻炼。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11-13 08:57
三、教师的指导是重要环节,起到桥梁作用。
1、因材施教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的人,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正是针对每个人的个别差异所设想并实施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针对幼儿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别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应给予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应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感受努力后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如在美术手工的活动中,因为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手工活动常常存在很多困难。针对这一点我在提供幼儿的材料上进行了稍稍调整,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自己剪自己贴,动手能力弱一点的孩子老师帮助他完成剪纸由他自己来粘贴,这样一来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使他们愿意学、想学、开心学。
2、激发兴趣。
教师要多关注幼儿、鼓励幼儿,语言亲切、和蔼、生动,组织课堂形式多样,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这种愉快又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投入学习活动,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如:我在组织《小花伞》美术绘画活动时,在上课之前我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花伞带到幼儿园来,这个举动引起了幼儿的情趣,纷纷走到我的身前问,带小花伞是干什么的?为了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只是说,这是个秘密!结果孩子们更加的好奇了,面面相觑:是干什么的?
上课前我把教室里摆放好孩子们带来的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小花伞,顿时教室里变得像花的海洋一般,孩子们都发出感叹:好美啊!通过我的课程导入孩子才渐渐明白今天上的是美术绘画课。孩子目不转睛的眼睛告诉我,他们想通过我的语言和动作一一解开心中一个个疑问,当疑问解开时,他们又被周围的美丽所吸引,个个想在画纸上一展身手。
第二天来园时有一些小朋友带来了一些手工伞,告诉我这是他出去旅游地时候买的,引起其它幼儿的围观。看来他们兴趣依然未减,趁热打铁,我决定进行一节拓展课——雨天安全教育。通过活动幼儿知道在雨天该怎样保护自己:在雷雨天尽量不出门,打雷时不躲在大树下等一些安全知识。孩子们的收获和兴趣更加肯定了我课程的设定。
3、及时鼓励。
小班幼儿正是处于象征时期,画出的物体不可能像大班的孩子一样很具象,一条线一个块面就会把它当成虫子、桌子,但是幼儿常常会把老师的画和自己的画进行比较,觉得自己线不够直,颜色涂得不够均匀……当幼儿害怕自己画的不够好而担心得到同伴嘲笑或得不到老师的肯定的时候,往往连提笔的勇气也没有了。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千万不要抹杀了幼儿的想象表现能力。
幼儿常常嘲笑老师展出幼儿作品,觉得他是在乱画,经常伴有嘲笑的语言。老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判断:这幅画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如此,幼儿就会渐渐形成针对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美术欣赏能力。
总之,幼儿绘画需要教师的指导作为媒介桥梁,无论是心理还是行动,但是仅仅需要是搀扶,太多的帮助只会抹杀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不是单单的技能传授,让幼儿天马行空,给他们的画面注入鲜活的生命。鼓励幼儿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表现喝彩,让全体幼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深情喝彩,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大胆的表现会赢得喝彩,不用担心同伴的嘲笑、老师的批评,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的大胆创作吧!
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一次课堂都是老师和幼儿展示的舞台,每一次舞台经验都为下一次登台做好了准备。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登台的机会,和幼儿一起来创造出精彩的演出!
港下中心幼儿园 张明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