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丁有宽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9: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丁有宽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丁老师还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自改兴趣。

第一,选用故事和学生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给学生讲唐代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确定“绿”字的经过,讲鲁迅先生写文章百改不厌的范例等等,让学生知道好的文章都是在反复修改中来的,并要求学生以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同时,还重视运用学生的典型事例去教育他们。第二,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①班里设

“文章医院”专栏,开展品评优秀习作和“小医院会诊”活动。每学段定期举办“习作修改前后”展览,看谁勤修改,进步快。②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③采取一题多作和一文多改的办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了,教师才给予评分。

(2)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指点自改。

第一,修改同讲读相结合。教师把学生习作中的通病带进阅读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范文,借鉴范文,悟出“为什么要改”和“怎样改”的道理。学生习作的毛病,一类是属内容贫乏或不具体的问题,另一类是属于文字表达的问题,如文章的中心跟标题不统一,中心不突出,词造句不当等等。对于前一类毛病,教师常常在课前就直接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习作的实际,提出修改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外再观察,或阅读有关范文,再修改。对于后一类毛病,教师就要在导读范文的基础上,设计有关的辅助性作业,帮助学生懂得改正。

第二,自改同互改相结合。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他们的作文程度虽然有高低,但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往往自以为写好了,自己很难再修改。而对别人作文中的问题却比较敏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指导学生互评互改开始,先让学生修改教师挑选出来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文章,然后,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人都看别人的三篇习作,并写修改的意见。在互相评论中,如果有某些问题见解不一,可以争论,最后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自评自改。修改后在班上或小组上交流。

第三,全体指导同个别辅导相结合。自改作文,丁老师全体学生指导外,还注意分类指导。比如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先看较差学生的习作,接着看其他的,然后分类,分析其发展情况。在修改习作的要求上对优等生严一点,对差等生宽一点。在指导修改的方法上,对优等生只给予指点,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参考文章,去观察,去修改;对差等生就采取面批的方式,供给具体参考的文章或段落,具体指导他们再观察,具体指导他们修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这对于小学生作文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信息:一是教师的批改,二是学生对自己作文的自我检查。通过这种检查,不仅有精益求精之功,更有提高作文能力之效。由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所以自改能力的培养,更显出它的必要性。

(四)有法——死中求活,交给规律

丁老师主张不是只给学生“猎物”,而且要给学生“猎枪”。给猎枪就是给规律、给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唯物辩证法,丁老师坚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反“文无定法”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小学生读写必须从有法到无法的主张,并总结了小学生读写学习法。

阅读法(1)四想:想一想文章是记事为主的,还是以写人为主的,是状物为主的,还是以抒情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究竟是第几人称;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想一想文章怎样布局谋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想一想哪一段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2)三议:议一议题目怎样解;议一议段落大意并加小标题;议一议课文重点词句。(3)二记:记一记心得,记一记疑难。(4)一问:遇到疑难问题先向自己发问,然后向字典、老师、同学发问。

作文法

(1)四想: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想一想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想一想文章的题目;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谋篇。(2)三拟:拟好题目;拟好提纲;拟好主次。(3)二写:先写好稿子,后誊写作文。(4)一多:多修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