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1:4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之前的课前预习反馈(练习册1-4题)中,反映孩子对文章内容掌握较好。在此基础上,确定这篇课文按古人提倡的读书法来教与学。学习单中预设了一个“生疑”的环节—B1与 A2,实际上要完成A2,孩子们交流时要说服别人,不能只交流怎么分段,关键就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段,即自己分段的依据。而只有孩子解决了本文“以一典型事写人”问题,才有可能运用归并法把第二段(3-10)归为一段,否则必然众说纷纭。同样,老师此时介入交流就能很好的点拨,沟通,得到认可,孩子们就真有所得。

   同时,到这里,可继续激疑:一二节是否可略去?更好的问法是:一二节是否可有可无?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同样的手法,文章中在第二段(典型事)时也进行了运用,找出来。这样要求也就水到渠成。

  再由此,提出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以一典型事写人”时,如何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从而在读者的心目中塑造出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英雄形象?除一二段外,第三段有一个信息也自然显得重要: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想必孩子们自然能拎出来。

   最后仍可激疑:第三节中谭老师的课正巧讲的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言行一致,前后呼应。可相机追问,(因为有点拔高):真这么巧?可理解为一种写作技巧:合理、可信——“真实”(而未必是现实)的一种理解。

  到了这里,引导孩子归纳:谭千秋老师(小提醒:“为什么用“谭千秋老师”而不说是“谭千秋”?“也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小问题)形象。你是怎么感受到的:人物的言行----平时的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工作表现)——侧面描写、特殊事件中的表现(伟人小事,凡人伟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5 20: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