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穷人》教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应成为支撑新世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案例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穷人》是一篇经典性小小说。它一直是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课文。文章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的: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拥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架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有位老师是这样教这一小节的。
  在充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一小节的基础上——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进步很大。不知道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
  (有三四个同学立即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低头看书、思考。很快又有同学举手,且越来越多。等多数同学都举起手来,老师请同学回答)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
  师:和他看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起了手)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这两个词语用得不准确呢?
  生: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在里面听得清清楚楚,说明屋子是漏风的,家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师:你怎么知道在屋里能清楚地听到外面的风声?
  生:因为书上说,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
  感到心惊肉跳,这说明她家的小屋不隔音,是漏风的。
  师:哦。有道理。还有谁想说?
  生: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师:是呀,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怎么能算是舒适的呢?
  (生大笑,似乎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他们的热情更高了,有的屁股离开了凳子,嘴里喊着:我来!我来!老师指名)
  生:桑娜家的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洗得闪闪发亮,
  这个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
  生:桑娜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
  师: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师机世界级的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表示由衷地敬佩。哥白尼就是在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中成为流芳百世的伟大科学家的。(学生在以前学过有关哥白尼的课文)、(学生有的很高兴,个别甚至很得意;有的从老师的话语中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收起笑容,沉思起来;有两个学生则按捺不住,高高地举起小手)
  师:(对举手的同学)你们两个有不同意见吗?
  (举手的学生点点头)
  师:好!在一片批判声中不随声附和,保持冷静的头脑,这也需要勇气,难能可贵,精神可嘉!请两位托尔斯泰的维护者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文章一开始说,外面正起着风暴,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里即使有风的话,也肯定不会有多大。而且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所以跟外面比,家里绝对是温暖的。
  师:你的意见有道理。你能联系上文的内容来思考,这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阅读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不过,如果把“绝对”换成另一个词,就更能表达你想说的意思了。想一想,用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意思?
  (生想了想,说)
  生:应该用“相对”这个词。
  师:请你把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说说看。
  生: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是温暖的。
  师:(重复学生的话)相对是温暖的(“相对”说得重而
  促),有一定道理。“舒适”用得准确吗?
  (仿佛受到了启发,举手要求发言的同学增多了)
  生(一开始就举手的同学):桑娜的丈夫一大早就驾着小船出海,到晚上还没有回来。他这时还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踉风浪搏才呢!而集娜坐在家里,靠着火炉在补帆。跟他丈夫相比,桑娜应该说是舒适的了。
  生(一个开始说用词不当的同学):渔夫驾驶的是小船,而海上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险。说不定他的船已经掀翻,渔夫已经被鲸鱼吃掉了。(有学生在下面反对,‘下文已经告诉我们,他没有死”。该生转过头,对着反对者)我这是假设!(说完,又面向老师)总之,他是非常危险的。但桑娜坐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危险,而且她的五个孩子都安静地睡着,他们睡得很香。因此,跟外面比,家里相对(学生也把“相对”一词说得很重)来说是舒适的。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你怎么改变自己的意见了?
  生:我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再看看历
  文,联系上下文内容思考思考,觉得我开始饼的没有道理。
  师:你一开始大胆挑战权威,有勇气,这是一好;你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二好;你没有停留在原来的理解上,而是进一步看书,思考,说明你有永不满足的精神,这是三好;你在更充分的思考后坚决否定自己原来的看法,不固执己见,更难能可贵,这是四好。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四好生”表示敬意!
  刚才,同学们说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是相对而言的,这是你们的看法。作者是不是有意识地从相对的角度来写的呢?请你们再把书读一读,边读边思考。
  (学生看书更认真了)
  生:作者的确也是这样写的。第三句在说了外面的情况后,说“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却”是表示转折,表示下面写的情况踉上面不一样了。从“却”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温暖而舒适”是相对寒风呼啸的大海而言的。
  师:言之有据。大家都同意吗?(同学都说“同意”)
  不过,我还要请大家再把书读一下,进一步推敲一下,不要轻易盲从别人的观点。
  (同学投入地朗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温暖而舒适”用得准确吗?
  (同学们都说“准确”,语气比刚才更肯定了)
  师:同学们通过反复阅读和推敲,从否定到肯定,理解深化了,认识深刻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为你们高兴,也同意你们的看法。我们一开始之所以认为“温暖而舒适”不准确,是因为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用我们的“温暧而舒适”的标准去衡量她的家;后来我们之所以否定了原来的看法,是因为我们把。C放到了课文里,从上下文的关系看问题,从当时当地的情况看问题,用比较的方法看问题,这样来领会词句就更准确更全面了。
  (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发言。老师高兴地对着他)
  师: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请你站起来告诉大家!
  生: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那样一个在我们看来简陋无比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能够安稳地呆在里面,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渔夫的一家已经过惯了贫穷的日子,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渔夫一家平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师:你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看出渔家的生活艰难,而且言之有理,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我在这一点上不如你,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是我的老师,我谢谢你!(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同学们,只要我们真正在阅读时动了脑子,一定会有很多新发现!
  (又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让他发言)
  生:这里的温暖和舒适的写法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生刚刚学过此文)中最后写小女孩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一样,是用写幸福来反映小女孩的不幸,因为小女孩和她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讲她已经死了。
  师:(很激动地)你讲得非常好。同学们越来越会学习了,刚刚学到的方法就在这里用上了,真不简单!
  学贵能用。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完成一项小练笔。
  (老师出示小黑板:
  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渔家的小屋能算温暖而舒适吗”为题写一个片段。
  提示:将渔家小屋与寒风呼啸的大海比,和将渔家的小屋与我们家的住房比,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可以从两个角度写出两种不同的回答。)
  老师讲清要求后学生兴致勃勃地写起来。写好后老师请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适时进行评析和指点。绝大多数学生写得很好。根据教后统计,学生写的短文95%达到了写作要求。下面摘录一个同学所写的片段。
  渔家的小屋能算温暖而舒适吗?既可以算,也可以不算。跟屋外相比,可以算。外面寒风呼啸,又黑又冷,而渔家的
  小屋里,却没有风的袭击,而且还生着火炉。与外面相比,小屋怎能不算是温暖的呢所面波涛轰鸣,海浪汹涌澎湃,渔夫驾着小船捕鱼,他要与狂风巨浪搏斗,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而小屋里,桑娜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补着船帆,不用与风浪搏击,没有生命危险,孩子们都安静地睡在床上,也许正在梦乡里做着关梦呢。与外面相比,小屋怎能不算是舒适的呢?但是,渔家的小屋与我的家相比,那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了。我家的住房两间三层,单门独院,装清豪华,厨房、餐厅。卧室、会客室、书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卫生间一层一个,一个客厅就是二十多个平方,大概能抵得上两个渔家小屋的面积。我一个人既有专用书房,又有单独的卧室,根本用不着和谁挤在一张床上睡,学习、生活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干扰。每个房间里都装了空调,冬暖夏凉,哪里用得着生火取暧?而渔家的小屋呢?冷了只能在火炉旁取点暖,还有煤气中毒的危险。厨房、餐厅、卧室、客厅是多合一,五个孩子睡在一张床上,还不知道桑娜和渔夫晚上睡在何处,这么多人住在这么小的房子里,真不知道他们怎样生活。与我们的家比,渔家的小屋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温暖而舒适的,就是跟现在农村最穷的人家比,渔家小屋还差得远呢!

  解读
  看了此例,大概不会有人否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全面的,对“温暖而舒适”的领会是深刻的。但如果认为这些就是此例的主要价值,那就太肤浅了。如同说猴子是动物、树木不会走动一样,虽然不错,但却没有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特性。
  此例的主要价值何在?
  我们认为,此例的主要价值是: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解读言语和表达思想这两方面的能力均沿着一条清晰的递升轨迹发展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不断扩大,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成是登楼的话,那么,在此例中,可以说学生是抬级而上,至少登了四层楼。
  第一层,否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一开始,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积累的经验,不仅断言“温暖而舒适”用得不准确,而且讲出了理由。从孤立的角度看,用我们一般人对“温暖而舒适”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理由不可谓不充分。因为单从文章对小屋描写的文字中很难看出它温暖而舒适的特点。应该说,学生此时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认识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拿自己的标准去扭课文描写的小屋比照后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学生精神操作的结果,是学生从自己的心灵中生长出来的。从自己心灵中生长出来的结论才具有持久的生命意义。它要比老师灌输或强加给学生的现成结论有意义得多。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老师教这一课时都要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的特点呢”,学生很快找到有关文字,把描写的内容读一读,老师说一声“很好”,算是对学生理解的满意性评价。其实,老师的提问隐含着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就是“小屋肯定是温暖而舒适的”。学生对这样的定论无须质疑,只要找到相应的文字加以佐证就可以了,而这样的文字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所以只要原文照读就行了,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子。但是,未与学生已有积累发生精神反应的语言文字是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持久的痕迹的。这种含含糊糊、貌似正确的回答实际上远远不及学生用自己的标准比照文字后得出的结论有心理意义——虽然可能还不一定正确。
  第二层,肯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虽然学生开始的否定言之有理,但此时的“理’是他们自己的固有经验。而固有经验未必就正确。因此当老师说出“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也不过如此,他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修改”这样似乎有违常理的话以后,引起了有些同学的警觉和沉思,有些头脑冷静的同学很快发现否定者的问题,他们言之有据的反驳和老师的肯定促进了其他同学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研读课文,使他们也很快发现“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跟寒风呼啸的外面比,小屋里相对是温暖的”,“与在大海上搏击风浪的渔夫比,坐在干干净净的小屋里相对是舒适的”。这是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之后得出的新结论,这是他们丢弃了已有的绝对标准而采用相对标准衡量之后的新发现。此时,与“温暖而舒适”相联系的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开阔了,分析言语内涵的方法更辩证了。如果说“温暖”和“舒适”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语的话,那么在本文的学习中对“温暖”和“舒适”的具体感知则是新的,这种新感知是以学生积极的精神运作为基础的,是精神活动的新产品。如果说,在“一层楼”上,语言和精神还没有在学生心中同构的话,那么,在“二层楼”上,语言和精神已经同构共生了——“温暖而舒适”这样的语言与在本文学习中所发现的新内涵和拓展的新外延在学生的心灵中同构共生了,旧的词语接纳了新的表述对象,新的精神产物找到了恰当的表达形式。
  第三层,儿‘温暖而舒适”中体会到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或许老师在备课时并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或许老师体会到了,但并没有打算引导学生去体会——因为这毕竟是太深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却有学生体会到了。“那样一个在8们看来简陋无比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能够安稳地呆在里面,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渔夫的一家已经过惯了贫穷的日子,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渔夫一家平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这样的体会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一发现在学生的心中又成了固化并滋生“温暖而舒适”这一语言之树的新根须。但这种发现又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因为“这里的温暖和舒适的写法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刚刚学过此文)中最后写小女孩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一样,是用写幸福来反映小女孩的不幸,因为小女孩和她奶奶走问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讲她已经死了。”这种由“温暖而舒适”引发的思考和联想,是学生在精神领域中的新探索,新拓展。在学生以往的经验中,“温暖和舒适’提和幸福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而在这里却和艰难而贫穷的生活相连了。这是语言与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又一同构。
  第四层,书面表达——“渔家的小屋能算温暖而舒适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要做好它,学生的精神活动和语言因素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新的同构。学生一方面要对文章的上下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更全面的概括,并且要寻找和调用文章中、自己头脑
  中的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念。同时,无论是说理还是描述具体事实,都必须有恰当的语言和组织语言的方法、技巧。由于有了大量的口头铺垫做基础,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写得很精彩。分析学生的短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已经实现了同构。在说渔家小屋能算温暖而舒适时,学生不是简单搬用课文内容和语言,而是把上下文的相关内容贯通起来,同时还恰当地运用课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从学生习作看,“呼啸”、“轰呼’、“汹涌澎湃”等新出现的词语都被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恰当用上了,可见,课文中的有关语言已在学生的精神探索中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了,已成了学生表达情思的生命元素了。在说渔家小屋不能算温暖而舒适时,学生把渔家小屋和自家住房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让你不得不赞成他们的看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写自己的家时不是像写习作“我的家”那样详细铺陈,而是选择能与渔家小屋构成对比的地方来写,在写作中也时时把两家的相关情况交织在一起写,互相比照。你看,“一个客厅就是二十多个平方,大概能抵得上两个渔家小屋的面积”、“我一个人既有专用书房,又有单独的卧室,根本用不着和谁挤在一张床上睡”、“每个房间里都装了空调,冬暖夏凉,哪里用得着生火取暖”,这种既简洁又能说明问题的语言,自然地流露出自豪感、幸福感,朴素,真实,没有一点八股味。新学到的辩证思维方法和据此方法进行精神操作而产生的认识和情感催生了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又有力地表达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和精神就这样在新的同构中获得了新生。
  围绕关键性语词是否准确,从否定到肯定,从单纬评价到多纬评说,从口头言语到书面表述,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情感体验在层层提高和加深,语言表达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提升,语言在丰富,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心理积淀——语感结构在完善,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言语能力在增强。如果把学生言语的解读和表达能力比作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棵树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在不断地生长着,根须在延伸,枝叶变得越来越繁茂。
  树木的茁壮生长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创设的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此例中,学生的认识和表达水平所以能沿着一条递升的轨迹发展着,关键是老师树立了崭新的语文教学观。他的崭新教学观主要体现在:
  语言和精神同构观。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槁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始终将两者统一在一起。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者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研究“温暖而舒适’佣得是否准确,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推敲语言的过程中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语言。学生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搬用课文,而是充分调用自己的经验,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观照,从而生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学生对“温暖而舒适”内涵的看法是他们的主观经验与课文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他们积极的精神活动的外化物。学生在活跃的精神运作后认同了课文语言,也学到了作者思维和表达的方法。最后,教者设计了综合性练笔训练。这一训练具有很高增值效益。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充分的感性经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但如果不用语言去表达它们,它们只是学生精神空间中零散的、漂浮不定的烟云。而只有用语言去表征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完整的、可视可闻、可以触摸的精神之花。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但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这些语言的因素就很难成为学生主体内在的东西。只有运用它去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它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的使者,心灵的细胞。综合性练笔训练为学生已经活跃的精神因素和已经感知了的语言因素的全面同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无论是精神的层面还是语言的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可见,语言和精神同构现是教者进行整体设计和课堂教学调控的指导思想。
  动态生成现。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很明显地感到,教者始终不满足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在同一平面上的运动,而一直在追求着促进学生不断攀升的教学境界。从上面对学生“登楼”的评析我们已能明晰地看到这一点。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教者是如何使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之中的峨们感到,教者最可贵的有两点,一是教者不把结论教给学生,甚至连暗示也没有,而是抓住了可能会成为思维焦点的语言,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失调。“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渔家小屋能算温暖而舒适吗/这样的问题灵活性强,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问题也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深思。学生要摆脱思想冲突,走向认知平衡,就必须不断地去读书,去探索,这样,他们的认识和表达就必然向前发展。第二点,教者不断地在给学生注射思维兴奋剂。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话不是暗示,不是启发,更不是讲解,而是正面评价和热情鼓励,他的评价不仅准确,而且情感的激发力量很大。不仅给被评价的学生以激动人心的鼓舞,而且给全体学生以感染性极强的激励。这样的评价使学生的精神系统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听读教学的本质任务是提高学生准确领悟和理解说写者的思想情感(这些均是说写者的精神活动内容)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学习说写者表达情思的言语方式,使他们在听读学习中,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心理存在——语感结构——日益丰富和完善,精神和语言的同构共生能力不断增强。说写教学的本质任务是提高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实质显然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因为精神的乐西在未用语言确定的时候,是混饨的,只有用语言确定了它,它才是可听可视的客观存在。而语言在未表述精神内容之前是无生命意义的符号,只有表述了主体情思时,它才是活的生命体。所以说写者的言语,是说写主体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物的外在表征。概而言之,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均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20世纪之初,法国曾经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只重视文法、逻辑等语言方面的训练,忽视了思想情感及其他语文因素,其结果仅仅是发展了学生的一些极其表面的语文能力,而学生却不会反映多彩的现实生活,说和写缺乏鲜明的个性,最终被称为“法语教学的危机”而加以纠正。我国文革时期,一味强调语文教育的思想性,结果学生只会喊几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语文素养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中外语文教育的历史教训都充分说明,分离了语言和精神的语文教学,效益低下,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动态生成观!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得好:我们不能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僵死的生产品,而应视之为一种生产过程,不能只注意语言作为对象之描述和理解之中介的语言的作用,而更应当谨慎地回到语言的与内在精神活动紧密交织的本源和语言与这一本源的相互影响上去。(《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海德格尔,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10页。)
  愿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牢固地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
  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23: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