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确认识语文课堂中的几对“冲突”——省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观课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7:4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个月在安阳参加了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观了9节展示课;又在南阳参加了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观了18节课。课堂异彩纷呈,选手们也是个性不一,整个过程下来,感慨颇多。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到底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但冥思苦想之后,依然没有清晰的思路来阐述这个所谓的“标准”,或许语文课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没有一个万能的“标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学作品解读的多面性决定了语文课的上法可能多种多样吧。即便如此,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符合语文课规律的共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想办法更好地解决。我觉得教师需正确认识语文课堂中的几对“冲突”。

一、文本的固有理解与教师的个人解读之间的“冲突”。语文课本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本就在于它有很多的文学性文本,需要师生去解读,而每个人的知识经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这中间就会存在“误差”的问题,这种“误差”就预示着“冲突”。之所以两次比赛几位教研员都反复强调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因为现在不少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确实存在偏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读文本出现有悖大众审美、有悖文本本身的错误理解,二是不能用适合文本体式特征的方式解读文本。简言之,就是要么解读的不对,要么解读的不合适。现今不少老师喜欢照搬教参、海淘资料,以致于自己作为教师在信息时代迷失自己,自己从未静下心来读一读课本。其实,不管是“裸备”还是“素读”,都强调的是教师要像读者一样初读文本,以获得自己的原始情感体验。相信自己读文本时所获得兴奋点、难点、疑惑点,也是学生读文本时所应有的体验。所以,教师自己先反复读几遍课文,既有助于更确切的理解文本,又能更好的贴近学生学习起点。关于文本解读的正确方法,孙绍振老师在《名作细读》中着重提出了“还原法”和“矛盾法”,可以学习、参考。用不适合文体特征而对方法去解读文本,只会造成解读的误导,从而偏离学习文本的重难点。之所以要反复强调文体意识,是因为有些老师总喜欢把实用类文章上成很有“语文味”,而文体不分就会造成“泛语文化”倾向。比如对说明文的解读方法就不应等同于小说散文的解读,而古诗文的解读同样异于现代白话文。所以,用不正确、不合适的方式进行的文本解读必然造成教师的个人解读与文本固有理解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会一直隐形地延续,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乃至整个课堂。

二、教师设计的预定性与学生课堂的生成性之间的“冲突”。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现实操作中却做的不好。课堂必须要有教师的预先设计,不仅要有设计,而且要有精密的设计方案。但一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而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顺应课堂形势的变化而对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东西是不按照教师预定轨道运行的,二者之间的“冲突”在课堂上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要么课堂流程是教师在推着学生前行,并不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的、自然的延伸和推进;要么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欠火候,对于学生提出的“让老师始料不及”的新问题草率处理、一笔带过;或者由于学生学生回答高难度的问题耗费时间,而导致环节未展开,课堂草草收尾。如此种种现象正昭示着教学设计的预定性与课堂的生成性之间的“冲突”,而这也当然与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内容取舍、教学方法也有关系。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多做一些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时多留一些预案,课堂上多一些灵活的做法。总之,要尊重学生课堂的生成,课堂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冲突”。在观课者来说,往往更关注教师的“教”,惊叹于教授者处理教材的能力,折服于教授者个人魅力,等等。其实,新的课堂观察提倡既关注教师的“教”,还关注学生的“学”。任何的课堂,如果分割成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话,都可以分离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上有教的流程,相应的就应有学生学的活动,二者相辅相成才是最理想的。但有些课堂上看到的却是二者的离心、错位,如有老师在讲古诗时一味地设问、追问而没有创设必要的情境来让学生入境,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的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还有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也有一些明确的诵读要求,但学生读了几遍后却没有多大起色,说明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 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一般来说,这种“冲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的“教”超前于学生的“学”,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环节推得过快,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以致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后;一种是教师的“教”滞后于学生的“学”,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某环节停留时间过长,或在对于学生来说较简单的问题上耗时过多,学生的活动是这种情况下是超前的。所以,“教”和“学”应该同步,应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来保持师生活动的一致性。

   四、文本分析过程中“言”与“意”的处理之间的“冲突”。 王娅老师曾两次强调在重视语意的同时要注重语言形式,是因为当下不少老师喜欢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注重分析文章所载的“道”,而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和品味。作为文学作品,“言”与“意”本不可分离,常人所说的“言不尽意”是当事人感觉意犹未尽,“得意忘言”的前提是心领神会。文本本身“言”与“意”是不矛盾的,或者看似是矛盾的其实是不矛盾的,但作为课堂上的文本分析教师对“言”与“意”的处理却产生种种“冲突”,具体体现在架空分析、内容分析结论化、语言品味形式化、语言学习碎片化、文言词语学习孤立化等方面。而这种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语言鉴赏方法的弱化、语言品味的敏感度降低、写作时内容空泛化,等等。其实,不管是教授文言文还是教授现代文,教师对“言”与“意”的处理都不能割裂。正确的途径就是由言及意,由语言推知语意,由语意反观语言,做到“言”与“意”的交融。

   以上是我对观课的一些感受,仅当参考和探讨,当然,还有解决的办法有待进一步的思索。另外,参加优质课观课的老师必须明确几点:一、优质课不同于常规课,二者不能等同。优质课的一些优秀做法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二、专家的点评有理论高度,重在让教师转变观念。一些真知灼见,切中肯綮,如同醍醐灌顶,但百密一疏,那些方法不一定在每节课中都要做到。三、优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任教者个人的力量。任教者的个人魅力可能无法模仿,但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鉴。四、要有学习者的心态,要能把专家的点评和课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总结,还要能结合自己的教学来不断思考和改进。

总之,所展示的课例都是某个地区的老师和教研员精心打磨出来的,凝结着集体的智慧,而且任教者经历种种煎熬所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好的课例一定有好的经验可供借鉴之处,不好的课例也一定会有可供思考的地方。而省里举办优质课观摩活动的目的,也不是要给一线教师提供某种规范、某个范本,而是要“搅起教师们脑中的那潭春水”,让教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种种的思考,在今后的教改路上且行且思,越走越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19 13:43:12 | 只看该作者
课堂教学改革也永远在路上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3: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