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将相和》课文分析与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将相和》课文分析与研究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张程玉



《将相和》课文分析



  《将相和》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国家纷争的历史,揭示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一、典型事例彰显个性。



  三个小故事就是三个典型事例,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在这三个典型事例中充分彰显。赵国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国倚强欲夺,赵国束手无策之际,蔺相如临危受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初显他的沉稳和镇定,“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表明蔺相如对“完璧归赵”已胸有成竹,想好了对策。蔺相如一出场就预示着他的足智多谋。待到与秦王以城换璧时,蔺相如察言观色,“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假借“璧有点儿小毛病”夺回和氏璧,然后理直气壮与秦王抗争,争取主动权;随后以“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为由,为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赢得时间。举行典礼时,蔺相如大大方方的面对秦王,要求秦王先交城,否则“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陷秦王于不仁不义的两难之中。一个步步为营,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展现在读者眼前。



  渑池会上,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为了不在秦王面前失去尊严,蔺相如随同赵王会见秦王,蔺相如以死相拼捍卫了赵王的尊严,击败了秦王的又一次阴谋。至此,一个足智多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屡屡立功,身居高位,导致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处处避让,进一步彰显了他的顾全大局、以国为重的高风亮节。



  课文中又一主要人物廉颇,虽然着墨不多,但血肉丰满,性格鲜明。渑池之会,廉颇屯兵边境以应对不测,让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足见廉颇的骁勇善战。“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虽然出自廉颇自己之口,却把一个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的大将形象展现在眼前,更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口快心直的廉颇。当得知蔺相如避让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是大局为重,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便负荆请罪,一个知错能改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二、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课文开篇点出:“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既是课文的历史背景,又是故事的起因。正是国家纷争,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完璧归赵”故事起因于秦王要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秦国倚靠自己强大,巧夺豪取和氏璧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满朝大臣左右为难。蔺相如的到来让为难的局面得以缓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没想到秦王真如事先所料,“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以城换璧一场骗局,怎么办?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见机行事,一举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赢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渑池会”又让赵王和满朝文武进退两难,硬着头皮前往,没想到秦王是借渑池会报“完璧归赵”之仇,要赵王“鼓瑟”以是羞辱,又是蔺相如当仁不让,拼命要秦王“击缶”为赵王挽回面子,再次击败秦王的阴谋。



  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为赵王及赵国维护了尊严,没想到引得了廉颇的妒忌和不满,“将”“相”矛盾由此产生,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让人又为赵国的安危担忧起来,好在蔺相如胸怀大度,处处避让,廉颇静心反思,勇于改过,避免了将相直接冲突,换取了“他们俩成为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美好结局。



  单独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前因后果,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但三个故事连起来又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故事。“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立功,职位高于廉颇,又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含蓄结尾引人深思。



  课文结尾说:“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将相和”;又揭示了课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高尚品格;还深化了主题,只有将相和好,才能国泰民安。表面上看,将相不和是因为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比廉颇高,实质是廉颇的错误认识;他们和好表面上是廉颇用于改过、负荆请罪,实际上是他们的爱国思想。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是如此,其实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合拍。



《将相和》资料链接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



  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



  《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



  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苦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史记》十大名篇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茹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共130篇



  鲁迅称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将史记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反映司马迁之伟大。



渑池



  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虢、属郑。战国时韩灭郑,渑池属韩。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今县城西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我们课文中的人物是谁呢?板书课题“将相和”。



  2.你们预习了课文,知道题目中的“将”“相”是谁吗?“和”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将相以前难道不和吗?将相为什么不和?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的“诸”应读“zhū”;“负荆请罪”的“荆”应读为“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



  (2)认清字形,“瑟”字下面是“必”,“荆”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比较形近字,璧(壁)、诺(偌)、拒(距)。



  (3)理解课文中成语中关键字的意思。



  攻无不克(攻下,拿下)  战无不胜(胜利)  负(背着)荆(荆条)请罪  同心协(合)力  无价之(的)宝



  三、细读课文,感受形象



  (一)感受蔺相如形象



  1.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人物语言,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2.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3.分析蔺相如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4.归纳小结: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感悟廉颇形象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出示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2)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出示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2)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回归整体,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对赵国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拓展阅读,完成练习



  1.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2.抄写积累本课的成语。



  3.把这个故事将给父母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将相和》练习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 pō  wǔ rǔ  dǎn qiè  dǐ yù  jī fǒu  lǐ qū



  (  )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悔(  )  招(  )  荆(  )  削(  )  诸(  ) qiánɡ(  )



  诲(  )  昭(  )  型(  )  消(  )  著(  ) 强qiǎnɡ(  )



  梅(  )  召(  )  刑(  )  削(  )  猪(  ) jiànɡ(  )



  三、选字组词。



  (负 付)_____荆请罪  ____之一炬  不_____众望



  (绝 决)_____口不提  ____一死战  滔滔不_____



  (壮 状)理直气_____  气____山河  奇形怪____



  (壁 璧)完_____归赵  铜墙铁____  森严____垒



  (刻 克)攻无不_____  ____舟求剑  以柔____刚



  四、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绝:①断绝  ②没有了,穷尽  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④不开口



  ⑤极,最  ⑥独一无二的,无人能比的  ⑦气息中止,死亡



  绝口不提(  )  络绎不绝(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悲痛欲绝(  )  绝代佳人(  )  聪明绝顶(  )  空前绝后(  )



  五、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作一个成语。



  1.前天冰冰已经背着荆条,向别人赔礼了,你要怎么样?(    )



  2.元元已经把拾到的物品归还原主了,你怎么还乱说呢?(    )



  3.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4.这个集体的战斗力强,每次进攻,没有不达到目的的。(    )



  5.面对那些欺负弱小的人,有正义感的人会理由充足,说话有气势地加以批评。(    )



  六、按要求写句子。



  1.补充成比喻句。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对秦王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点击。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保卫赵国。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联系上文这“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廉颇背着荆条,见到蔺相如后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他们的表情又如何呢?放飞心灵想一想,并动笔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与廉颇各具风采,你心中一定有话想要对他们说,任选一位说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将相和》一文选自司马迁的《      》,文中的“将”指(   ),“相”指(   ),“和”的意思是(   )。



  2.课文以(   )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   )的活动为线索,通过(   )、(   )、(   )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到(   )又到(   )的过程,这赞扬了蔺相如(   )、(   )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也赞扬了廉颇(     )的精神。



  九、练笔新天地。



  在学校跟同学相处时,往往会因为某些小事情产生误会,当你被好友误解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以《别了,误会》为题,说说你的心里话。



拓展阅读



禅让的故事



司马迁



  帝尧也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明君尧,和“舜、禹”一起被合称为“尧舜禹”。他德行高洁,宽厚仁爱,不仅能使自己的部落中人亲近团结,让百官各尽其职,而且能使各地部落首领心悦诚服,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尧老了的时候,问百官说:“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呢?”一个大臣说:“您的儿子丹朱天性聪慧,可以继承您的王位。”尧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熟悉他的为人,他不讲道德,又喜欢跟人斗气,不能用。”



  尧又问:“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呢?”另一个大臣说:“共工能团结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可以用。”尧说:“共工光会讲漂亮话,办事却很无能;他外表很老实,内心却很傲慢,也不能用。”



  尧对他最亲近的四个大臣说:“唉!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都能廉洁奉公,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四位大臣都谦让说:“我们德行浅薄,恐怕玷污了帝王的尊位!”尧于是说:“那就请你们推举民间有名望的贤人吧。”大家都对尧说:“民间有个单身汉,名叫舜。我们觉得他很好。”尧说:“对,我听说过他,他究竟怎么样呢?”四大臣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不讲道德,后母爱说坏话,弟弟骄纵凶狠,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孝道跟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使他们上进,不干坏事。”尧说:“那好,让我考验一下他吧。”



  尧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她们来观察舜的德行。舜叫她们放下架子,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遵守做媳妇的礼节。尧很赞赏舜这样做,于是又让舜管理国家事务,各项事务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尧还让舜到密林大泽里去办事,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舜勇敢镇定,丝毫没有误事。这样尧考验了舜三年。三年之后,尧召见舜说:“你考虑事情很周到,说了的事也能办得很有成效,你来继承我的王位吧。”



  正月初一,舜在祖庙里接替了尧的位置,这就是著名的“禅让”,指将王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



  尧离开帝位28年后才逝世,百姓都很悲痛,像死了父母一样。三年之中,天下都没有人奏乐,因为大家都在悼念尧。当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能把天下传给他,于是采取了“禅让”的办法。让舜做天子,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只有丹朱不高兴;让丹朱做天子,则会使天下人受害,只有丹朱一人得利。尧说:“绝对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让一人得利。”他终于把天下传给了舜。



  尧逝世后,三年的守丧期结束,舜把天下让给丹朱,以显示自己谦让的美德。但各个部落首领来朝拜天子,不到丹朱那里去,都来朝拜舜;打官司的人,不到丹朱那里去,都来找舜;歌功颂德的人,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舜说:“这真是天意啊!”于是他到都城里正式登上天子位,这就是舜帝。



  阅读思考: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禅让”是什么意思?



  尧是怎样考验舜的?



  尧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却要传给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6: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