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31 20:25:22
|
只看该作者
对体积的变化,学生经历了铜球、水、和气球的热胀冷缩这三个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王老师的设计也是有层次的。在铜球活动中,王老师也引导为主,展示实验器材、讲解注意事项等等;在水的活动中,王老师稍微放手,直接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实验;在气球活动中,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自主设计实验。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这种由扶到放的指导方式值得学习。
从整节课来看,学习容量较大,安排了多个活动,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实验的过程都是按照老师要求来做的。我觉得,在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活动深入下去。比如,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师是直接出示了实验装置,其实,这里可以让学生多思考。提问:“如果给水加热,会有热胀冷缩吗?”“这里有一个锥形瓶的水,你怎么证明?”“加热后怎么能看出水有没有胀?”等等。在研究的水的热胀冷缩之后,可以继续用油、牛奶等其他液体来实验,最后通过学生的思考归纳总结液体的热胀冷缩。
杨菁馨老师执教了《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杨老师的亲和力很好,在课堂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微笑和肢体动作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一点很值得学习。
针对这节课,杨老师也用了很多心思。比如,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概念,杨老师做了很多准备。有很多学生认为心脏跳动是像皮球跳动一样,所以,杨老师首先是通过听诊器感受心脏的跳动,随后是通过洗耳球让模拟心脏的跳动,最后又通过flash动画展示心脏的跳动,让学生一步步经历从感知到体验最后到事实的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为了让学生深入的理解血液循环,杨老师通过鱼缸换水的虹吸管展示血液的流动,随后又通过一段拍摄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这个视频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用儿童化的视角激发了学生观看的兴趣,而且也将血液循环的过程展示了出来。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内容偏多,特别是后来对消化器官、排泄器官的介绍显得多余。教师可以针对重点深入研究。比如要学生深入的认识心脏,不仅从外观进行观察,还可以将心脏解剖从内部观察。随后在观察的基础上,将心脏的样子与心脏的结构结合起来分析。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以及心脏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