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试题和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10:5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校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试题
北京市第四中学 刘 薇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词语的画线字注音。

彷徨( )( ) 埋没( ) 埋怨( ) 肇事( )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

答案:páng;huáng;mái;mán;zhào。

解析:略。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答案: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解析:略。

3.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补充在句子的横线处。

(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       (接触、触及)到不少中国学生。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检察、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       (淹没、埋没)了。

(4)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       (应付、对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考查目的: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辨析。

答案:接触;探察;埋没;应付。

解析:“触及”有触动的意义;“检察”有审查、核查的意思;“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对付”有应对、抵挡的意思。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C.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D.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考查目的:标点符号的使用。

答案:B

解析:句子中的两个问号都应该改为句号,因为句子并不是疑问语气。

5.指出句子的论证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起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论证方法:               

作用:                                                                                               

考察目的: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

答案: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失败的事例,从反面论证王阳明的这种做法不是在真正地探察物体,没有领悟“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

解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讲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得出这种“格物”方式是有问题的,源自他没有领悟其中的真正内涵。

二、课内阅读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起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考查目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察自己,不是研究事物的方法。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解析:议论文中的事例都是为文章的观点服务,所以首先要准确理解事例的内容,进而明确它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考查目的: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答案: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解析:议论文中,作者提出观点后,常常会用事例来证明,或者用具体的语言加以阐释,这种具体的分析能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3.作者列举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考查目的:准确理解议论文中事例与观点的关系。

答案:列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是埋头“用功”是没有用的,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解析:在议论文中,常常需要作者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4.请举出一个例子,放在选文“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这一段中,字数不少于200字。

考查目的:准确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答案:略。

解析: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5: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