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校公开课上,我所讲授的是《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不仅是因为个人对古文及这个故事本身的喜爱,还因为之前从未在公开课上讲过文言文,所以想要做一次尝试。
事实上,学习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也只选录了两篇:第一篇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选自《世说新语》中的一篇小故事《杨氏之子》;而第二篇就是出现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中的《伯牙绝弦》了。由于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再那样陌生,甚至积累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因而,我的导入部分就选择了十分平实的“复习导入法”。先背诵《杨氏之子》,然后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接着自然引出课题。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先说说从课题中了解了什么,相机理解“绝弦”的意思;然后提出心中的疑问,如:伯牙是谁?他为什么要绝弦?绝弦时心情如何?紧跟着,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介绍伯牙,由此解决之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并自然进入新授部分。
根据文章内容和重难点,我将新授部分分为了读故事、通文意、解知音、悲绝弦、悟知音、叹绝弦六个环节。
1、读故事。本环节承接导入部分,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反复练读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另一方面则能够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解决之前遗留的两个小问题,为理解文章内容、突破重难点做好铺垫。
2、通文意。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之前复习过的方法来疏通文意,先同桌交流,然后在班内进行汇报。期间,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相机引导学生尽量把意思表达清楚,还对“善”字的不同用法进行了讨论。
3、解知音。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之后,我以两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知音’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和子期是一对知音?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初步感悟两人之间的深刻友谊。之后,我继续“以问导学”——伯牙的琴声中只有高山和流水吗,还会有什么,由此嵌入了模仿句式的练习: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当然,这也可以在展开想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没有给出相应的提示,学生开始时感觉有些困难,不过经过启发之后,已经能够套用这个句式进行表达。紧接着,我又补充了一个伯牙和子期在泰山之阴游玩的小片段,同样是文言文,加了注释。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接着出示译文,以帮助理解伯牙所说的话——“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继而再回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以加深对两人友谊及“知音”二字的理解,同时为下文感悟伯牙痛失知音、悲而绝弦的心情做好铺垫。
4、悲绝弦。自然承接上一环节发问:伯牙琴技高绝,被誉为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他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偏偏会视钟子期这个山野樵夫为知己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相机插入伯牙与子期相识的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子期虽为山野樵夫,却有着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他与伯牙志趣相投,彼此了解,是伯牙一直以来都在寻觅的知音人。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所以,当伯牙赴约而来,却发现子期已死,只剩一座孤坟立在两人相识的江边,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的悲痛!于是,他扯断琴弦,并将心爱的瑶琴摔碎,终身再不弹琴,这何尝不是对子期这位知音的敬重与怀念?此时,学生已理解了伯牙的悲痛心情,再来读最后一句话,情感便自然融入其中了。
5、悟知音。有了之前的情感铺垫,再出示伯牙悼念子期的短歌(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一起来朗读,学生便很快入情入境了。而对于“知音”二字,也在“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动情诉说中变得更加深入人心了。
6、叹绝弦。情到深处,言语都是多余,不如配上《高山流水》的美妙琴音,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会背的可以试着背)学生配乐朗读后,再出示有关“知音”与“高山流水”的解读,即由情感上的共鸣再回到准确的文字描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对课文的学习到此已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与课文紧密相关的拓展部分。我先出示了一组赞美伯牙和子期深之间友情的诗句,让学生一起诵读,再次感受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知音(友情)的诗句,令学生深刻感悟到世人对美好友情的赞美,以及友谊的珍贵。
最后是布置作业,一是背诵全文,二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进一步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顾整节课,学生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还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见证了他们之间动人的友情。虽然在教学预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基本达到我的预期。这只是一次尝试,以后我一定会坚持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激活我们的课堂,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