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最重要的是落实课程标准,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在做中学”体悟学习方法,学会在思考对比中传达。
如对于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很显然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是数据,是海陆面积比,而不是具体的面积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是要求学生依据地图观察归纳,尽可能做到观察点内容多元化。
所以不难分析,对于海陆比例数据的获得,显然需要借助于学生直观观察,还需要一定的计算统计,这是学生还无法做到的,更多的是接受,运用数据吧。
对于将海陆分布特点主要包括四点如下:①海陆所占比例;②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分布很不均匀;③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④无论怎样划分出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这是学生可以亲力亲为的观察。
鉴于此,课堂上我组织学生通过只是用地球仪球体部分,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握法,尽可能只露出地球仪一半进行观察,让学生观察海陆分布是否均匀,海洋的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分别从南、北半球上比较,从东、西半球上比较,哪一半球陆地面积相对比较大,哪一半球海洋面积比较大?北极周围和南极周围海陆分布有什么不一样?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交流,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地球表面不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进而提出海陆比例有多大,为什么人们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不叫“水球”?把学生引入对课本的阅读,用比赛的方式背记,结合统计图填注检查。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些事去做”,照顾到学习内容思维的变化,分清是否学生可以生成,还是接受性表达。也就保证了学习有效性的传达,让学生体悟到不同的学习方法,读书法和实践法,侧重点的变化。
总之,学习以课程标准为基,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让学生体悟到不同知识信息获取办法,问题解决中多一些自然而然的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