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5 15:1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训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得不经常面对学生作文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尤其是重点段的描写,老师往往花了大力气,却很难看到学生的作文有什么起色。纵观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我们会发现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内容十分空洞,该具体记叙的内容,该细致描写的情节往往一笔带过,读之索然无味;另一种是看似写得很具体,实则废话连篇,偏离了重点,读后不知其所以然。细细分析一下,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原因当然有很多,如学生本身作文能力的薄弱、平时语言积累的平乏或对生活观察不够细致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有 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呢? 我校近几年一直在加强对学生细节描写的训练,我也尝试着以“细节描写”为突破口,带领学生赏读细节描写,练习细节描写、评价细节描写,使学生逐步摸索到了细节描写的技巧,掌握了把重点段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而我也从教学实践中渐渐感受到:细节描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只有练就了扎实的 基本功,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细节描写的评价】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我们老师不一定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写作高手,但却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去写作文,都能品尝到写作的乐趣,体会成功后的喜悦。因此,在平时批阅和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我努力做到 以下点:      
1、公平对待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 学生进入高年级,作文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同样面对一个作文题,优秀学生不需老师多指导,就能洋洋洒洒写出几百字的作文,而一些落后生,却是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因此,每位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起点到最终完成的过程都是建立在不同水平上的,我们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作文,尤其要关注学生 原有的作文水平,通过纵向比较评价其作文是否成功或有进步。
2、 挖掘每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批阅优秀学生的作文赏心悦目,心情特别愉快,而批阅中差学生的作文总是会让我们眉头紧索,常常忍不住大发牢骚。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把学生作文横向比较的缘故,我想有时不妨放宽心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那些不起眼甚至是差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他作文中某些句子尽管语言不美,却写得特别活泼,真实、不娇柔做作;再读读,你会发现尽管文中有些语句不够通顺,但情感很真实,充满生活气息。所以,对于每位学生的作文,我们都要尽可能地挖掘其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3、 作文评讲重全面轻个别、重表扬轻批评、重实效轻过场 重全面轻个别:每次走进教室评讲作文时,我总发现每个学生的眼神中都充满期待,都渴望着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我想,每次评讲作文时如果总是专为几个好同学开“庆功宴”的话,那无形当中就抹杀了大部分同学所付出的努力。因此,评讲时,我总喜欢把学生的作文分成好几个类别,比如选材好的,开头结尾不错的,重点段特别突出的,某一处细节描写特别成功的等等,让全班至少一半的同学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肯定,从而对写作更充满自信。 重表扬轻批评:学生写作文是十分辛苦的,尤其进入高年级,要求高,任务重,对于学生每一次完成的作文,我们应多表扬,少批评,只要学生不是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我们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能,多从好的方 面去激励学生写作的热情,肯定学生写作方面的优点。 重实效轻过场:作文评讲不仅是对每次学生作文情况的总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以待下一次能写得更好,所以作文评讲一定要有实效,所以每次作文评讲都要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比如细节描写是否能围绕中心来写,是 否真实、具体、用词是否恰当、准确等等。
常言道: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细节描写给文章注入的活力和光彩是无穷的。通过实践,我欣喜地看到细节描写使同学们逐步感受到了平淡生活的多姿多彩,品尝到了作文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强了他们写作的信心。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练好“细节描写”的基本功,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养成写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的每一次作文都因“细节描写”而散发出熠熠光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5: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