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课堂教学,能否实在些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杨志杰
从课改开始以来,我们听了许多体现课程标准的研究课,确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在学习统计数据时,学生离开课桌,通过采访听课教师来搜集数据,并制成了统计表;在教学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学生量课桌,量黑板,反正是在满教室里找测量的物体,热闹得很。再说奖励的方式吧,一个比一个出新:有给小红花的,有奖红五星的,我就见过有位上课的女教师将红五星贴在了孩子的额头上,让这孩子也不知是激动还是别扭,整整一堂课都没能静下心来。有时,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还拿出了物质奖励的高招,这个回答对了,来支铅笔,那个回答正确,奖本练习本。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小脸红通通的,兴奋得很,为得到奖品而激动得不能平静。好像学习的快乐,就是奖品的获得,如此简单。
透过热闹,静下心来,细细品位,不禁又有些疑惑,新课程的实质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轻松和快乐吗?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此单一和机械的理解新课程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仅把课改的着眼点放在最易改变的具体学习方法等外在表现上,仅把学习的快乐当成学生在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掌声与“嘿嘿,你真棒”的群体表扬声,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引导与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中不免产生了浮躁的现象,也难怪有的教师感叹:新课改下的学生越来越吵了,课堂教学上也不时的出现失控的现象,似乎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数学学习的课堂。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会变样了呢?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得太简单,在实践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组织形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注重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并能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为此,在教学中实现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显得十分的重要。它能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乐学的感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射线和角》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喜欢逛夜市吗?
生:喜欢。
师:在逛夜市的时候,你觉得最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是晚上各种各样的灯光。
师:老师也有同样的感觉,确实在晚上,各种不同的灯光是最美的夜景。(教师出示夜景图,学生不由发出赞叹)
师:你知道这些灯射出来的光线叫什么吗?
生:老师我知道,这些灯射出来的光线叫做射线。(教师板书:射线)
师:你能画出一条射线来吗?
……
师: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射线?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我们教师不应再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成为一个知识的“开发商”。教师要努力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二、在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可以说,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但发展个性并不意味着就不必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朱乐平老师在一次讲座曾出示了一组漫画,是“妈妈给孩子洗澡”。在这一组图里,第一幅中的孩子哭喊着怎么也不肯去洗,妈妈硬按着孩子洗。第二幅图中的孩子逃了开去,妈妈再次把孩子放入水中。孩子虽然还是不太情愿,但是已经好了许多。第三幅图中妈妈再次抱着孩子放入洗澡盆,孩子不再拒绝了。在最后一幅图里,孩子在欢快的洗澡,妈妈想抱他出来他都不肯了!在这一幅图里朱老师说:“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喜欢玩水呢?他说,在我们现行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中,还是必须有一定的规范,教师在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时,还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知道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正确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培养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同伴交流探究成果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这样,我们的孩子在新课程的发展中,才能真正地形成创新型思想方法的建构,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注重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不同于一题多解,不需要同一个学生有许多种解法,而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学生的方法,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7+6时:
生1: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2:把7分成3和4,6+4=10,10+3=13。
生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l=3,10+3=13。
生4:把7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3。
生5:摆学具。先摆7个,再摆6个.一共13
生6:我早就知道6+7=13,所以7+6=13。
生7:我会算6+8=14,所以6+7=13。
生8:2×6=12。12+l=13
生9:2×7=14,14-l=13。
“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此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好方法。算法多样化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
四、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的教师要静下心来,理解课程标准,实践课程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只有我们教师自己能远离“浮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地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多关心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智慧、性格层面的内在品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着力提升每一种学习的品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生命发展的价值,新课程才能充分体现出激励生命成长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