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4:4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频频提及的今天,曾被弃之一隅的国学愈发地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当“孔风儒礼”再一次走进了中学的课堂,我们深知,这既是对我们教育者国学底蕴的一种检测,也是对学生体悟能力的一种挑战。华师的图书馆是极大的,在馆藏丰富的知识库里,看书、报、刊到是非常的便利,所以自然是看了不少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看后一方面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锐、智慧超群,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蕴不够,全然没有阅读原典的勇气,后续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正当迷茫不得知的时候,觅得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立刻捧来一读,读后感用一句诗来形容煞是妥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我这种读起文学经典味同嚼蜡的人而言,无疑是有醍醐灌顶之感。
  朱老的这本书主要是以“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为主。而为了让阅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有一种“体验式”的阅读效果,朱老以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等顺序进行了书目编排。《小学》作为经史子集的一支“开篇曲”,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体会经典文本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追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经典的历久醇香。“要知其中味,得解其中意”,在朱老的世界里,要读懂这些书,须得从理解字意开始,所以《说文解字》是进行经典阅读的重要工具,是“博览群书”的充分必要条件。
    文学经典是不容亵渎的。朱老不仅会对每一本经典著作进行了详细的批示,在对某些具体的著作进行注解的时候也会赋予其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诗经》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在解读经典文本的时候,我们可以立足于前人所创造的律诗绝句,在合理的文学意蕴的范围之内,赋以自己自己的情感。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便对诗经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有利于读者对于文本的深究。朱老在《经典解读》当中还对《尚书》的真伪性提出了质疑,而在经过长时间的索辨之后认定伏生的《尚书》是最为准确的版本,可他并不倡导读者们一直笃定伏生的版本,因为在其版本当中也有一些时人托古的部分,这还不够准确。读书人做学问是严谨的,而当这些严谨的态度与我们的经典文本进行维度的碰撞的时候,一些灵光火花的体知会为我们的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为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
    虽然朱老的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但仔细品味这本书又全然不是从单纯意义上去谈读经典文本。当你想要更深层次地去挖掘这个题目深意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在告知我们如何去有效地阅读经典,而不仅仅是客观上的阅读,这是一种阅读方法上的启迪,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结合。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入我们生活的时候,网络文化,灰色文化等也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当不乏“糟粕”的“泊来”文化开始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的时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老师本身都很难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古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在一步步流失,因为我们缺乏一个“经典”的代言人,缺乏一个能够绵延华夏文化的“分歧者”。毕竟,经典是需要传承的,文化是需要继承的。
    虽然13篇文章采用了114幅的篇幅,但对于每一个经典文本的阅读确是详略有当,语言平实质朴。难怪钱伯城先生曾在导读中说到,适合阅读该书的三个层次的阅读者,即:初学者、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和已经学有所成的读者。而之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此书大大缓解了我对研读国学经典的畏难情绪,为广大初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揭开了“经典”的面纱,使大家能够看清经典真正的“样貌”,为大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扫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碍。
    品读诗文,不仅仅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为了领悟和邂逅那分久违的芳香。纵然现代化社会似乎冲淡了它的足迹,可是,悠悠的流水载不走昨夜小楼的影子,沐浴了周代时期风雨的诗经仍静静地守侯着天空那轮皓月,守候着历史和岁月的积淀,为的是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永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3 05: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