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中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测试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0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我会填空。36%(每格3分)

1.陆游《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死亦为鬼雄”上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上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禹《清明》中的“昨日邻家乞新火”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的七言绝句《        》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牧《送别》中的“溪边杨柳色参差”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一句诗出自_________(填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选择。24%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

A.汉将霍去病   B.汉将李广   C.赵将廉颇     D.三国赵云

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选自(    )

A.《冬景》   B.《琴诗》    C.《论诗》  D.《寻隐者不遇》

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选自(    )

A.《书湖阴先生壁》 B.《别董大》  C.《易水送别》  D.《石头城》

4.“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选自(    )

A.《过华清宫绝句》  B.《剑客》  C.《春日偶成》D.《少年行》

5.“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   )

A.杜牧       B.李白       C.苏轼       D.范成大

6.“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出自贾岛的哪一首诗(    )

A.《剑客》B.《寻隐者不遇》 C.《题李凝幽居》  D.《题诗后》

7.“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出自黄巢的哪一首诗(   )

A.《不第后赋菊》   B.《题菊花》  C.《咏菊》   D.《自题相》

8.“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诗(    )

A.《书湖阴先生壁》  B.《夜直》C.《登飞来峰》  D.《明妃曲》

三、我会判断。30%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是王羲之的诗句。……(    )

2.《旅行者之歌》和《小纸船》都是柯蓝的作品。………………  (    )

3.《泊秦淮》和《赠别》都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    )

4.《做一片美的叶子》是刘半农的作品。………………………(    )

5.《山茶花》和《荷花》都是叶圣陶的作品。……………………(    )

6.《丑小鸭》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写的。………………(    )

7.“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诗出自陆游的《游园不值》。………………………………………………………………(    )

8.“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海棠》都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    )

10.“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出自程颢的《早春》。(    )

四、我会默写朱熹的《观书有感》。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2: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