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浏览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6 12:31
标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浏览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保守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小朋友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保护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小朋友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小朋友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小朋友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
  1、让同学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同学谈自身参与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同学同龄小朋友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小朋友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同学对升旗的感受,但同学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小朋友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小朋友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小朋友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身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小朋友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小朋友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
  《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身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小朋友们能自然发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同学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褒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同学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同学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论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小朋友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假如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同学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布置了让小朋友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身的心里话。有一位小朋友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和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小朋友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小朋友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小朋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6 12:31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2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小朋友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身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考虑,在积极探究中喷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规范》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同学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同学识字的兴趣,让同学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同学:在文中读字音,启发同学自身想方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自身学笔顺,利用描红掌握字的整体框架,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同学兴趣为前提,以同学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现在《语文课程规范》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首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和”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长找几个能读的来读一读。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
  1、谁能有感情地来背一背课文?
  2、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3、自由实践:安排同学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请去过北京的同学当小导游,接受北京美丽的风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说或写上几句话。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6 12:31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3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身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身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管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同学当导游;还安排同学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同学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同学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同学阅读兴趣,不少同学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同学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身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同学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由于课前的充沛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同学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同学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假如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沛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同学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同学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需在课前就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