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老师德育工作论文 学会感恩 健康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4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摘  要:现代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究其原因,家长对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怎样扭转这一现象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文章从定性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实施感恩行为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分折与见解,最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了教育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感恩教育;意识;策略

现代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他们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很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喜欢的明星、偶像的生日,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的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据调查显示,约有百分之六十三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百分之四十三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的高达百分之九十三。究其原因:一是家长对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很多父母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孩子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风气的影响,他们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三是学校教育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教育,使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学生心里却认为,分数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却没有任何的感激。显然,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从来不缺少善良的人,却少感恩的心。时代呼吁: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人要有感恩意识。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更为重要。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中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先要让学生自己受到感动,然后感动家长、感恩社会,从而感念党恩、感念国恩、感念父母恩、感念师恩、感念亲朋好友恩、感念同窗恩等。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才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才会学会包容,赢得友谊,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棵感恩的心,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应当珍惜与感激。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我们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理想的教育。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知恩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更需要感恩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43:3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 回民小学  张庆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0: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