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参与——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海口一中数学组 项东阶
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这却离不开“有效”的教学。
如何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笔者认为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掌握人类文明成果、学习人类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凭借自身心智努力进行的“再生产”、“再创造”,而这种再生产与再创造是通过学生和教师、文本和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投入”和“参与”,就没有学习的成效可言,自然也谈不上高效的课堂。
教学活动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因此,学生的活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学生参与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使其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使课堂产生良性互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学生参与包括三个方面: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行为参与是一种基本的参与形态。我国中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主要有:回答、提问、看书、讨论、听课、做小动作、准备工作和课堂作业等九种。其中学生课堂的主要活动是听课和作业。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学生有以下特点:一般地,表现为积极情感的成绩很好,表现为被动遵守课堂规范的成绩中等,表现为消极情感的成绩较差。认知参与包括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方面的因素。具体说来包括积极的参与和表面的参与两个方面。传统的数学课上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做作业,回答老师的问题,对数学课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说要不是因为高考考数学自己才懒得学呢!这可以说是数学的悲哀。因此,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认知参与涉及学生“学会数学”的问题,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参与,因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必须从“以教为本”转到“以学为本”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