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09:4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放假了,我闲暇时仔细品味了李炳亭所著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一书,作者的新见解、新理念所吸引了我。让我的思维更清晰,让我更懂得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它是对我们实践过程中的又一次升华。使我们的高效课堂可以向更深层次进军奠定理论与方法的基础。这本书也被业界誉为“高效课堂立派之作”——一部注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作品。

课改核心就是“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的周围有一些教师曾经自诩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我每节课都不肯浪费掉一分一秒,下课铃声响了,还要嘱咐学生几句,生怕有所遗漏,课下作业批改的及时到位。相反,有的教师很少滔滔不绝地讲,但学生的成绩却很好。我曾经固执地认为,那些人并不是好教师,他们那样做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然而一到质量检测,这些“不负责任”的教师的学生成绩却是出奇地好。对此,我只认为“他们就是运气好”,“他们的学生素质好”。读了《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后,我才彻底改变了之前的看法,我对“观念决定行动,认识的局限性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或者谬差”的观点更是深信不疑。
     原来,不是他们不负责任,而是我们落伍了。真是“观念不变课难改,观念一变一重天”,我真正理解了“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的含义,也恍然大悟,“教学原本没那么难。”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从廓清“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这种“教育学”,不是学院派的学术重构,更多的是基于课改实践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者的常识回归和方法论重塑。在这部书里,李炳亭老师借助“四新”重新阐释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最重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课堂还可以简易地理解为“减负”、“增效”,“减负”就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增效”就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同时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任务,那么教学则是一种手段,课堂是载体,教师当然是具体完成这个任务的责任人。因此,鼓励、培养教师超越则成为关键中的关键。当然,教师的自我超越则不仅需要勇气,还考验着我们很多相关部门的工作,但教师需要有“新教育学”的引领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喜欢李炳亭老师说的一句话:“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有目共睹,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课改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这部书的价值便不仅仅在于系统阐释和解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而在于为越来越多“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人本“教育学”的引领。

观念转变了,课改其实很简单,解决了观念问题,其他问题只不过是技术问题而已。李炳亭老师在书中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方案”,无论是学校生态构建、课堂流程设计、教师发展建议,还是区域课改“四部曲”,这些都是指向于课改疑难、生成于课改实践的教育智慧,它们也终将因其丰富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回馈一线,在课改的田野里生根。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高效的课堂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加的注重课堂教学,注意运用《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理论去丰富我们的课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5: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