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背景下小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有效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5:2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指南》背景下小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有效指导
  摘要: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形式,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形式,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性作用,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在《指南》背景下,我们对游戏进环境创设: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综合自然资源,有效融合本土特色,创设游戏情境,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
  小班 区域游戏 环境 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为孩子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区域游戏也称活动区活动或区角活动,最早出现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在国外也被称作活动区域式开放教育,是指把一个活动室划分成若干个区域,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并与材料和人(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员)互动的方式,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活动。区域游戏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园广泛采用。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区域游戏的空间里会形成比较宽松的心里氛围,学会交往、合作、语言表达等的能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隐性的,体现为创设区域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中的适宜指导两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地观察与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爱模仿、规则意识欠缺,对区域游戏中的物品都会去摸一摸、玩一玩,常出现物品乱放、同伴间争强玩具等现象。针对此情况,作为教师如何创设与幼儿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寻找最合适的区域指导方法,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一、创设合理区域,提供游戏环境
  《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游戏环境的整体创设,都发挥着对幼儿隐性指导的教育作用,幼儿阶段的学习,往往是在这种与游戏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学习,往往比集体教学中的学习更轻松、更主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域,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 ;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理发店、娃娃家、角色区等;室外可安排垒高区、超市、表演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
  二、投放多元材料,激发游戏兴趣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
  (一)区角材料的选取要来源于生活,幼儿感兴趣的
  划分好区角后,材料的选择与收集就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包括废旧材料,如筷子、绳子、纸盒等,这些材料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吻合,极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在“娃娃家”,我们请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与生活相关的布娃娃、电话、糖果,让幼儿在能吃能玩的情境中获得温馨的生活感受,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小班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
  如在“娃娃家”里,晨晨一会儿把“锅”放在头顶上,一会儿又把“锅”敲得叮当响,一会儿又把“桌子”倒过来转来转去,显得特别兴奋。小班幼儿虽然对材料本身感兴趣,但满足于无意识的操作摆弄。为此,我给幼儿留有一段时间,并在这一段时间中引导幼儿认识“娃娃家”中特定材料的作用,知道这些材料可以怎么玩。如开展“锅的秘密”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锅的形状、构造、功能等信息,从而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操作锅。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幼儿观察妈妈是如何使用锅的,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最终和幼儿一起商量娃娃家的灶具使用规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5:21:40 | 只看该作者

  (二)充分挖掘孩子、家长等丰富资源收集区角材料
  经过观察我发现,孩子若参与了区角材料的提供,就容易产生积极的游戏行为。每一次的区角准备工作,我们都充分发挥孩子与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我们鼓励孩子收集一些小纸盒,蛋糕盒、小蛋糕盘,饮料瓶等,放置于巧手区,孩子带来了自己的材料,很有自豪感,操作兴趣也很浓,纷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搭高,制作表情脸、小汽车,玩保龄球,玩得不亦乐乎。
  (三)材料的加工注重外观造型和色彩的装饰
  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材料的加工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选择形象夸张的造型,注意色彩的选取和搭配,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的孩子来说,那些鲜艳、饱和的色彩能够一瞬间吸引孩子的注意。所以,我选择红、黄、绿这些醒目的大色块来装饰区角环境,让孩子们一进活动区就有一个强烈的视觉感受。并用粗线条绘制了各种可爱夸张的小动物造型,色彩鲜艳,轮廓分明,视觉冲击力强。在制作巧手区“夹夹乐”玩具时,我用粗油性笔绘绘制了大大的毛毛虫、蜗牛、刺猬、太阳等图案造型,并涂上不同色调的鲜艳色彩,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惹人喜爱的小动物时,就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操作中去。粘贴游戏:给鱼妈妈贴鳞片,也是如此,在图案的选取、色彩的搭配、材料的大小、质地方面都考虑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非常喜欢,百玩不厌。
  (四)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以满足不同孩子及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操作需要
  小班孩子喜欢玩平行游戏,所以区角材料的种类不必过多,相同材料的数量要丰富,保证更多的孩子能及时参与进来。当然,班级中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差异,在材料的投放上应有层次性体现,在同一区角投放不同难度要求的材料,既满足一般水平孩子的发展要求,又照顾到那些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都能在区角活动中选取与自己能力兴趣相适应的材料。这样,缺乏自信的孩子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较快的孩子也能不断看到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便于老师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孩子在“最近发展区”获得应有的提高。在“夹夹乐”游戏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大小、松紧程度、材质不同的夹子,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使用。在“穿穿乐”游戏中,根据孩子动作精细程度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差异,我们提供了蕴含不同目标、具有不同操作难度的材料。为能力较弱的孩子提供孔较大的珠子和较硬较粗的鞋带线,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替换成小孔的珠子和较细较柔的绳子,还提供了“系鞋带”等较复杂的操作材料,让孩子的精细动作更加协调与精准,体现了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成品与半成品之间。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通常会提供一些已经加工制作好的材料,一些半成品或未加工的原始材料,这样做能满足不同的幼儿对材料的不同的需求。如在巧手区“剪贴乐”游戏中,我们提供的材料既有已经剪成各种图案的现成装饰材料,也有一些长条的挂历半成品材料,需要幼儿撕、剪才能使用,还有一些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材料,如废旧纸盒、废旧蛋糕盘、纸筒、易拉罐等,孩子可以通过自由地摆弄,充分享受到玩的乐趣。
  随着区角活动的不断推进,幼儿的能力、兴趣点往往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区角投放的材料还要具有发展性,与孩子能力的不断发展相互动,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操作需要。比如“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孩子初次操作可以直接用手将食物喂入小动物的口中,随着动作熟练度的提高,孩子可以用勺子舀,用筷子夹,逐渐提高动作的难度,变换游戏的形式,以维持孩子对此游戏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获得更高的发展。教师对区角材料的调整可以有多种方式,更换孩子已经不感兴趣的材料,或者在原材料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新材料,或者把材料进行重新组合或分解,以此改变或提高材料操作要求,产生新的玩法,引发孩子新的探索活动,重新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
  (六)材料投放要保证安全性。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在材料的选择、制作和投放时均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孩子使用安全的材料进行游戏。如孩子收集的奶粉罐,我们都会将开口的边缘进行包边处理,避免边缘割伤孩子的手;卡片的尖角剪成圆弧形,边缘用亮胶密封,既经久耐用又安全。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5:21:42 | 只看该作者

  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区域
  所谓灵活性就是各个活动区的设置不是一程不变的,它可以伴随幼儿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进行随时的动态调整。如:随着夏季到了,孩子们对玩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兴趣点及科学领域目标中提出:了解水的特性和沉浮等目标。我把活动室进门处的桌面小积木区去掉,临时开设玩水淘宝区,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到了秋冬季节,不适合玩水游戏,结合幼儿新的兴趣发展需要,在把玩水区换成新的其它区域内容,如母鸡下蛋区。
  再如:我们班的孩子对小推车很感兴趣,早上来园时,会将娃娃家的小推车推出到超市购物,由于小推车只有两辆,我和宝宝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小拖车在娃娃和超市共用的问题。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认为:区域游戏的时间里小推车放在超市供宝宝购物用;早上小推车放在娃娃家可供送宝宝上幼儿园用。我及时抓住宝宝的兴趣点,在本周的区域活动中,临时增设了小超市,暂时关闭了小医院。看着孩子们推着购物车去开心购物时,我的心里也是甜甜的。区域游戏的开展应根据孩子兴趣、灵活开展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开学初,幼儿在区域间的互动较少。四五个孩子进入娃娃家,游戏了一会儿后,好好和缓缓就退出游戏去别的区了。我问:“怎么玩一半就不玩了呢?”她们说:“整天都是烧菜、给娃娃喂饭、请客,一点都不好玩,我们想玩点别的东西。” 由于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单一,使得幼儿对娃娃家逐渐失去了兴趣。为此,我留心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通过适宜的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同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定期调整、投放新材料,并引导幼儿与其他区域互动,以丰富游戏内容。
  我就常以娃娃家成员的朋友或亲戚等身份介人幼儿游戏,引导幼儿在区与区之间互动。如:我以好朋友的身份到娃娃家的妈妈们说:“今天小5班的‘娃娃超市’有很多好吃的,我陪你一起去逛逛吧!”“妈妈”很高兴地答应了。我又对“爸爸”说:“刚才汽车站的司机说今天客人多,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请你给他送点饭。”“爸爸”说:“好的。”在我的的带动下,幼儿在区域间的活动频繁了起来:美工区的小朋友将泥塑好的“汤圆”送给娃娃家,娃娃家的爸爸给司机送包子……
  此举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还使得幼儿在区域中能够很好的互动拓展生经验,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让幼儿体验了成功。
  总之,区域游戏灵活性主要是满足幼儿不同阶段兴趣需要、物化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发挥区域游戏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而不是班中的摆设。
  四、设置区域标记,明确游戏规则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互动交往。在游戏过程中,我常发现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区域后玩了一会,不会及时更换区域只是坐在那发呆。需要老师多次提醒才会再次选择区域。
  记得开学初,在娃娃家活动结束后,常出现整个娃娃家里乱七八糟的,材料被扔的到处都是……。小班幼儿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因此,我们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要怎样才能把玩具收拾得整齐”来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我们将正确收拾玩具的图片等张贴在娃娃家的墙壁上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常规;我们还利用“大苹果”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如:幼儿能自觉遵守常规便得到一个大苹果,待大苹果积到5个时就可以到老师处换取自己喜欢的小礼品;反之就扣一个苹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礼品。
  同时,我在每个区域都设置了名卡袋,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每个区域应该有几名宝宝参与游戏。如娃娃家3人,并贴上3个娃娃的头像。让孩子明白娃娃家可以供三位宝宝玩,如想玩这个区域就得插上名卡,如需更换区域就得拿走名卡插入到其他的区域,方可游戏。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自觉遵守了游戏规则,无需老师再去一一提醒,孩子们已渐渐明白标记带来的约束。也真正明白不是幼儿选择了一个喜欢的活动区后,就不能随便换区,或不能与其它区域交往合作游戏。
  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宝宝们在喂娃娃吃饭后,佳佳说娃娃要吃水果啦,萱萱主动邀请美工区的小凇来喂宝宝吃西瓜,并和小凇交换了区域。在跨区交往互动中,解决了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推动游戏的深入开展。又如益智区用珠子穿的项链,可以送到表演区给演员戴上表演节目等互动行为,都是在整合性理念的指引下,将一些区域内容,依据幼儿游戏中的兴趣需要,融合在一起,发展了幼儿的交往、合作、自主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我不做过多干涉,只是成为幼儿想法的支持者、游戏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解决问题的支持者。只有这种在充分尊重幼儿兴趣需要、自主选择下开展的游戏行为,才是尊重幼儿主体性的游戏。
  同时,区域游戏中总应该有一些既定的游戏规则,孩子们是否能懂得遵守,或者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协商,是否产生一些新的规则,并能一起遵守,养成有序游戏的习惯。游戏结束时,孩子是否能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说说哪些区域是自己喜欢玩的,有什么收获?下次还想玩什么?遇到问题是怎么讨论解决的?这些交流与分享,能帮助孩子下次游戏是知道注意些什么,怎样玩才最合理,怎样玩才是快乐有效的。同时,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使用玩具和材料的情况,在幼儿出现困惑时进行适宜的指导,以不断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总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幼儿园区游戏的开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导航,我们应当对指南熟悉通读,内化领悟,作为小班的教师应了解本班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个别差异等等,更有利于教师合理设置区域游戏、内容、及时调整投放材料,不断提高区域游戏的质量,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的提高。

甘露中心幼儿园 张云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3: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