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06:5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一提到长城我们就会想到:引说“中国”,因为全世界都知道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一提到艾非尔铁塔我们就会想到:巴黎,因为全世界都知道艾非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那提到埃及你会想到什么建筑物呢?为什么?(理解“举世闻名”)
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想不想一睹金字塔的风采?(引导学生浏览图片)用自己话来形容你所看到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过渡:一睹金字塔的风采之后,让我们忍不住想了解她,你想知道关于金字塔的什么呢?(指名说)
2、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想了解的地方,那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所看到的金字塔的?看看从课文中可不可以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3、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了解地理位置和概貌
经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介绍了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你从第一段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2)你认为你们获取的这么多信息中哪些信息给你的印象最深?
  *利用地图帮助学生了解金字塔的具体位置。
*利用下文的“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理解“角锥形”。
*利用图片欣赏理解“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读着这八个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谁能把这种敢于天比高的气势读出来?
(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谁来读好这一段?
 二、学习外观与结构
1、金字塔是谁建造的?他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对于我们来说,她就像迷一样,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所知道的关于金字塔的故事。
2、学生说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3、对于你们说的这些故事,课文利用第二自然段就交代清楚了而没有具体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概括写或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4、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学生点击相应内容,了解胡夫金字塔以及周围金字塔的位置及名称。)
5、课件出示第三段内容,学生读,指名说说朗读之后的感受?
课文中用“宏伟”和“精巧”来概括。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同桌之间和同学之间讨论讨论。(指名回答)
6、再读该段,注意红色字体,想想,这些具体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地了解)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说感受
(5)指导朗读:让我们把感受都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吧!
集体朗读
  (6)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你所熟悉的事物,要写出该事物的特点。(例如:学校的操场、超市等)
三、了解如何建造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欣赏动画,看完之后,想想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方法科学,古埃及人聪明)  
6、因为是猜想,所以课文中用了“据说”一词。体会在说明文中作者用词的严谨。
7、网页出示:关于建造金字塔的另外几种猜想。

四、世界历史地位
1、读最后一段,结合上文,说说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指导朗读。
3、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是啊!埃及的金字塔宏伟、精巧、举世闻名,这都源自于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四、金字塔俱乐部
  我们来组成一个“金字塔俱乐部”,我就是你们的部长,作为部长的我,给大家收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阅读。(学生浏览网页)
对谜一样的金字塔,你还有什么感受或疑惑吗?邀请同学们和你一起参加网上座谈会,听听别人的见解,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邀请同学一起去探秘,探讨你们感兴趣的问题,有了成果之后不要忘了把你们的收获通过网络与大家交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1: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