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所列,只是几种常见的现象,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作为老师、家长,有这些现象的孩子也可能是我们头痛的对象, 表面上看,它们风马牛不相及,似乎没有一点可以相联系的地方,仔细研究,感觉它们背后的心理因素是相同的。
——缺少“延迟满足”修养。
有一个这个方面的实验,给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一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到下午放学时,那个同学还没有把糖吃掉,他就可以再得到一块。到放学时,有的孩子忍不住糖的诱惑,已经把糖吃掉了,但也有孩子没有把糖吃掉,他们又得到了一块糖,——他们可以享受两块糖。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而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近在咫尺的诱惑。
延迟满足绝对不是对美好人生说不,只是在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达成一种短期欲望和长期收获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能让我们的生活由自己掌控,从而变得更加美好。
举一个例子,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子,非常喜欢骑小木马,但是同班的小朋友多,骑木马老师总是让大家排队,一个一个来,这个小男孩子,他总是让自己排在最后面,当他骑木马的时候就是最后一个了,——他可以比其他小朋友骑更长时间的木马。
延迟满足,也可以理解为先做不喜欢做的事,把喜欢的事情放在最后做。
生活中,有的人习惯把喜欢做的事情放到前面去做,前面提到的现象均为此类现象:上课说话,自然当时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满足感,但这个满足是以牺牲功课为代价的;沉溺于电视,当然电视能给自己带来视觉、听觉现实的满足,但这个满足是以牺牲学习时间,影响自己前途为代价的;网络成瘾,更是如此,网络虚拟的世界,能给自己带来种种现实世界不能有的体验,但是,长此以往,个人的身体被拖垮,精神被萎靡,事业被渺茫,生命被耗费------。
心想事成,是幸福的一个标准,但作为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都处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矛盾之中。对于我们身边的中小学生来说,学校生活也许丰富多彩,可是,走出校园就更加五彩缤纷;课堂上可能兴趣盎然,但游玩、电脑可能更让他们流连忘返,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希望学生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教会学生延迟满足,也许是最重要的办法之一。
延迟满足对于我们本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重要的修养,做事先做不喜欢的,后做喜欢的,是正确的程序,先做喜欢的,后做不喜欢的,当这些喜欢做的事情耗尽了自己精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本那些不喜欢做的事情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且毫无期待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