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叩问课堂》这本书,真的会让人对教学有一种崭新的认识。下面就“错位的认真不如不认真”给大家进行分享,真是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人越大,做事的目的性就越强,而对过程的关注则越少。对于学校中的每一天,学生的体会和教师的肯定不一样,学生把教室当做一天校园生活的全部;教师则不一样,每堂课都是带着教学任务来的,虽然在教学设计时也希望把课上得有生机一点,但始终回避不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办公室才是自己校园生活的主阵地,教室只是自己教学生活的主场地。如果教师对目的关注过多,自然而然地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就少。如果哪位教师自认为自己上课非常有趣,但学生就是考不出好成绩,一定会遭到其他同事笑话。反倒是那些整体板着脸的教师,哪怕上课效果不好,可只要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就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的喜爱。
如今,虽然教师的水平应该提高了不少,然而,那个时候的学生虽然也觉得比较辛苦,但似乎远没有今天的学生学得这么痛苦。虽然那时候也有家庭作业,但这一切比较自然,学生只会觉得它们是一种期待,而不是负累。可让人不解的是,教师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业任务增多了,但教学效果却没有八九十年代那么好,为什么呢?真正的问题在于教师的努力与学生勤奋的错位,如果缺少两者的合作,努力只能证明投入多,而与产出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当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而教师关注教学的目的性时,两者动机的不同自然就阻碍了师生间的合作,在没有良好合作的前提下,努力与合作只能证明自己努力过,教学效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