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学会了估算,有了估算意识,运用估算知识,能够解决很多不用算出准确结果的问题。
估算教学在小学三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常见,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很多不会采用合适的方法来估算。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很头疼,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进行估算教学。因为估算是要与实际情境结合的,你不可能把每一种的实际情境都给学生呈现出来。
在人教版的老教材中普遍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教学估算。但在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中,略做了改动。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加入了大估和小估,即在估算时,为了便于判断估算所得的和与原来两个数的和的大小关系,两个加数要么都同时看大,要么都同时看小,具体是同时看大,还是同时看小还得看具体的情境中提供的数。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有了近似数的概念,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教学教材的例题时,我先复习了近似数的有关知识,然后出示例题的情境:两个年级各有223个和239个人,同时去看电影,让学生估一估,441个座位够不够。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教学两个加数同时估小(即223看成220,239看成230),便于判断最后的结果比223加239的和要小,如果一个看大,一个看小,最后不好比较结果的大小。上完新课之后,紧接着是课后的做一做,把两个加数(169和196)同时看大,这和学生采用四舍五入方法的结果一致。
等到晚上做家庭作业时,就有好几个家长打电话询问估算的方法。等到第二天作业收回来一看,学生已经分不清什么时候大估小估,什么时候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全部要么同时大估,要么同时小估,252可以看成250,259也可以看成250,等于与之前所学的四舍五入求近似数完全脱离关系。我只得又强调什么时候四舍五入估算,什么时候大估或小估。
其实我认为没有必要让老师这样头疼,如果教材把其中的239改为234、233、231等数,学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也能看出是把原来的两个加数看小了,也能比较出估算结果与原来两数之和的大小关系。毕竟学生学习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在以后四五年级中还要运用。这里的大估与五年级数学小数中的“进一法”,小估与小数的“去尾法”,都属同一方法求近似数。在五年级教学“进一法”和“去尾法”,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在三年级教学大估和小估,学生却分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达不到。
估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估算教学,没有最头疼,只有更头疼。让我如何去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