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了解学生心理改进作文教法



黄解放



学生的作文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训练和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活动。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探索学生心理,改进教学方法”的教改实验,取得一定成效。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动机是一种需要的表现。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小学生作文学习也是在一定的动机推动下进行的。

1.小学生作文动机的种类

小学生作文学习动机一般以直接、近景动机为主,我调查,小学作文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为了完成作业(作文),不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②为了应付考试,因为考试要考作文。

③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得高分。

④有写作兴趣,长大想当作家。

⑤为了掌握写作技能,长大为祖国作贡献。

以上五种动机,真实地反映了小学生作文学习的心理状态。刚开始学习作文的儿童,对作文的兴趣还未建立,把作文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这种动机恰好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们不能说学生为了得表扬、得好分数而学习作文是错误的动机,这是由小学生动机注重直接性、实效性决定的。以上五种动机,具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二种动机层次较低,存在着被动消极因素,后几种动机具有积极主动性。我们既要承认小学生五种作文动机的存在,又要及时促进其发展。

2.小学生作文动机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它要经过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培养而逐渐形成、巩固和提高。小学生刚开始学习作文,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模糊的。按教材的安排,学生必须接受作文的训练,这样,学生的任务型动机便产生了,这是学生的基础动机,在低中年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长期居于这种低层次的水平,我们要促进学生作文动机的发展。

在实验中,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变任务性作文为兴趣性作文。作文教学常规定写作内容,规定一篇作文的字数,规定作文的篇数,这加快了作文任务型动机的形成。这时我们应尽快促使学生低层次动机向高层次动机的转变,淡化作文的任务性,培养学生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爱写的内容,消除压力,使学生爱作文。

第二,变备考式作文为技能训练式作文。小学生作文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是,考试这个指挥棒影响着作文教学。有的老师采用押题、猜题,为学生提供范文,进行模拟考试等教学方式,这为学生为考而学动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我力图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作文技能训练,促进学生作文动机的发展。

3.小学生作文动机的激发

学生已经形成了为得表扬、得高分而学作文的动机,这已是积极主动的动机了。我们应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因素促进其发挥作用。人们一般认为小学生作文是不能给满分的,这样,学生为得好分数而学作文的动机很难得到满足。我运用作文批阅加分法,给学生一个作文分数后,允许学生进行多次修改,每修改一次,加一次分数,有的学生的作文可超过100分。这种方法的采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把当作家当成自己的志向时,这说明学生的动机又升了一步。这时,我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报刊杂志去发表,这是激发学生这一动机的有效方法。这样,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动机向积极方向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认识能力的提高,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作文学习与祖国建设联系起来,形成远景动机与近景动机的结合,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保持和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一些小学生怕作文,有的教师感到作文难教,这有一个兴趣问题。如何保持和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这是我作文教改实验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分化

在小学时期,儿童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他们对各科的学习都感兴趣。如低年级学生就很喜欢造句,很愿意把句子写得长一些。这时的作文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有积极性。当学生进入中年级之后,不少学生作文质量开始下降。

据研究,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这一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接受知识的难易度有了体验,开始产生对能顺利学习的无意识偏爱。如果这时的作文教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学生作文兴趣减弱,作文教学因而成为难题。

我根据小学生学习兴趣分化规律,改革作文教学,保持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首先,加强低年级作文教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兴趣不分化时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有利时机。儿童在入学前已具备相当的口头语言能力,他们进入学校,就有着用书面语言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从小学生入学起,我们就开始作文教学,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做好低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三年级是学生兴趣分化的转折点。我加强转折点的作文教学,为学生创造兴趣保持的条件;我建立起作文教学序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并且考虑到兴趣因素渗透,形成作文教学的连贯整体。

2.消除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不利因素

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着重处理好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关系,不断消除不利因素。据我调查,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让学生的心理来适应教师的要求。教师用设计好的模式让学生去套,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成为作文指导的标准,加大作文训练量,变习作为创作。于是,学生被迫去写自己不熟悉甚至没有见过的事物,这样,必然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产生畏难情绪。

②尾随学生心理发展进行教学。作文教学一个模式,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妹妹》。《有意义的一件事》从低年级一直写到毕业,作文教学缺乏层次上的要求。学生写起来感到枯燥无味。

③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作文教学受教材规定的作文内容和作文序列要求的限制,所写内容常常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经常只能被动的去写规定的内容,学生作文兴趣无疑会受到影响。

以上影响学生作文兴趣不利因素的存在,给我们提出了作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达到了保持和发展学生作文兴趣和目的。

三、引导和开拓学生的作文源泉

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常常会发现有一些文章的内容好像在哪里见过,在一个班、几个班,甚至几所学校中都能找到相同的素材,这是为什么呢?我对学生作文内容的来源进行了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来源,即学生亲身生活;二是间接来源,即学生通过书本学习、看电视、电影等获取。近几年,“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大量出现,这些优秀作文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没去过大森林可以写出大森林;家中没有妹妹可以写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妹妹来。学生在作文学习中(也包括教师),忽视亲身生活这一重要作文源泉,而让间接来源占据了主要位置。这就是说,小学生不用观察,放弃对事物感知,不需要表象的储存,用不着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就可以学习作文。

为了改变上述现象,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不过早、过多地进行范围窄的命题作文

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过早地进行命题作文训练,特别是范围较窄的命题。这样往往限制了学生对写作内容的选择,形成作文心理障碍,使那些缺乏命题范围内生活的学生去寻找“捷径”,去编造内容。这会人为地给学生作文源泉以错误导向。因此,在命题作文教学时,我采取如下措施。

①低年级学生不宜进行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分层次逐步进行。

②当全体学生参加某一活动后,应根据活动内容命题,及时、有目的地进行命题作文训练。

③多用大范围的命题,如《我喜欢……》、《趣事》等。

④注意观察学生生活,多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并可因人设题。

2.当学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时,不用范文指导作文。

小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当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时,他们通过范文所接受的是一个个具体形象,很容易把这些形象原样搬进自己的作文中去。到高年级和进入中学后他们才能通过范文学习,从中抽象出精华,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在小学低中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不用范文来直接指导作文,而注重开拓学生的生活源泉,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3.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能力。

开拓学生作文的源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能力,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发现,一个班的学生同去参加一次活动,回来后,有的同学把活动写得有声有色,而有的同学写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除了写作水平上的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会不会观察的问题。

第一,我对学生着重进行观察训练。重新认识“观察”的含义。人们一般认为“观察”就是“看一看”,其实不然。观察是多种感官参与的复杂活动。观察一种事物,可以通过看、摸、闻、尝、判断等手段来进行,这样才能对事物留下真实、深刻的体验,我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收到较好效果。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观察其他事物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自我观察,让学生多写“我”,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全面形成。

第二,形成表象,并把它储存下来。通过观察,对事物有了了解,这时要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并通过记忆把它储存起来,这就是素材的积累过程。我告诉学生,作文素材靠平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观察。观察到的事物在脑中用画面的方法记下来,时间一长,脑中积累的素材就会多起来。我运用写观察日记、复述等方法来训练学生表象的形成和储存能力。这样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存,作文时就能按要求选择运用,学生的作文源泉也就得到了真正的开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走出语文教学的应试误区



黄解放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不时出现一些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做法,致使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深入探讨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走出语文教学的应试误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不要教学生学会考试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次语文考试,其中一道题要求学生找出下面各组词语中不是一类的词。这道题有四组词语,前三组有一个不是一类的词语,第四组中有两个不是一类的词语。考试结果,多数学生像前三组一样,从第四组中也只找出一个不是一类的词语,被扣掉了1分。考试质量分析时,教师对学生说:“这道题有四组词语,可是这题的得分标的是(5分),同学们做题时怎么不看看、想想,如果只有四个不是一类的词语,怎么会标(5分)呢?以后考试,要注意这一点……”

题目做错了,教师不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找原因,不从自身僵化的教学模式上找问题,而是教学生去研究考卷标分的规律,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又会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常常听老师们在考后议论,这种考题类型我给学生讲过了,学生会做;那种考题类型学生没见过,学生失分多,等等。于是,教师都要花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去掌握各种考题类型,教学生学习考试的技巧。如判断题怎样打勾,选择答案怎样写序号,怎样按“三段”模式分段等(这里面,出题不科学是重要原因)。这样教学,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到的是怎样去考试,必然削弱语言文字训练,有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为考而教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静态地学习转变到主动、动态的学习中来。

1.主动学习。一名优秀的学生,首先不是看他能否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要看他能否提出自己想弄懂的问题。一名学生当他一看到《小猫种鱼》这个课题,就能提出“鱼怎么能种”的问题;当他读了《白杨》一课后,就能问教师“课文中描写的白杨与人有什么联系”的问题。我们可以肯定,这名学生具有良好的主动学习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鼓励学生主动去探求,去质疑问难。这样,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2.自动学习。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答问后,不急于评价正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教师有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少数,学生能不能在没有机会回答问题时,也能像回答问题的同学一样完整地进行自我思维训练,这是学生自动学习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到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创造自动学习机会,教给学生自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习惯。

3.互动学习。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找出二十多处能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描写,并说明理由,有些是教参上也没提到的。这一教学过程,便是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学生互动学习的作用。学生间的语言交流、取长补短,会产生“1+50=100”(一名学生加全班学生)的效果,甚至更大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安排学生互动学习的时间,锻炼学生互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听同学发言,学会参与讨论,学会善于表达自己和吸取别人的意见。学生互动学习素质的具备,必然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二、不要让学生局限于“纸上谈兵” 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训练

在语文考卷中,查字典内容的考试,是采用填表或填空方式进行的。如音序查字法,先查什么音序,再查什么音节;部首查字法,先查什么部首,再查多少画。学生不用摸字典(考场也不允许带字典),就能做好这一考题。一次,让学生现场翻字典进行查字比赛,发现许多学生不会用字典,翻字典的动作笨拙、缓慢,有的字查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平时学生对查字典方法的学习,只是在“纸上谈兵”,没有或很少进行查字典的实践操作训练,所以学生不能真正形成运用工具书这一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

像这样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在语文教学中,以模拟考试为语文训练形式,不重视语文实践训练,把语文课上成“纸上谈兵”式的作业课的现象,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操作、口头表达、情感体验等具有实践训练性的内容是不考或不好考的,但是,这些方面恰恰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动手操作实践。像查字典这样操作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我们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训练。如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整理学习笔记、制作读书卡片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口头表达实践。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学生看拼音写词句,给字词注音都非常熟练,普通话却说不好。这是学生缺乏普通话口头表达实践训练的表现。普通话的表达,是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现在,人与计算机对话成为现实,这更体现出学好普通话的重要。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书面掌握语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实践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而且要求学生能通顺、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和进行口头言语交流。

3.情感体验实践。情感体验在考卷上是很难做到的。语文教材故事性强,文字优美,富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枯燥地去记忆、抄写词句、中心思想等,那就丢失了语文学习情感熏陶的重要功能。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实践,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如让学生去欣赏《草原》的优美,去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去赞扬《狼牙山五壮士》,去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种情感实践,不需要写在纸上,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情感体验必然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形成语文学习能力。

4.思维训练实践。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因素非常多,如《田忌赛马》中的变通性思维训练,《跳水》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司马光》中的多向性思维训练,《捞铁牛》中的求异思维训练等。这些思维训练的内容和过程,也许不会在考卷上出现,但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必然促使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语文素质。

5.课外阅读实践。一名语文素质水平高的学生,他不但课文知识学习扎实,而且一定会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又促进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并不是考试的内容,但是,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不要使语文课越教越难 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

一次考试,考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解释下面带点词的意思:①将军发火了。②炉子里的火很旺。”考试结果,第一个“火”的意思,学生都能正确回答,第二个“火”的意思,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正确答出(第二个“火”的正确答案是: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于是,任课教师分析原因,亡羊补牢,今后教学要求学生将这类答案都要背记于心。难道学生真的不知道“火”是什么吗?难道对于那些一看就知道的东西,都要熟记它们的概念吗?显然,这样教学,语文内容只会越教越多,越教越难。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人为增加教学内容和拔高现象,学生作业越做越多,题目越出越难,课堂一问到底,学生应接不暇。这样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改革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感兴趣的学习氛围。

1.提好思考题。语文学习实质上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认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由课堂教学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的现象不容忽视。一课书讲下来,提几十个问题,问题越提越细,没有思考价值,问题越提越怪,脱离小学生思维实际。学生往往在十分紧张的状态下上着一节节课(容易使学生厌学)。因此我们要研究课堂提问。提出思考题要做到:数量要少(有地方规定每课书只能提五个问题),选问要精;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具有可思考性,学生能够想得出;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学得更扎实些。

2.上好活动课。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文字优美,内容丰富,为学生轻松学好语文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我们不要把教材中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变成死记硬背的材料,要挖掘教材因素,开展语文活动,使语文活动课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语文欣赏会把学生带入美的世界;课本剧表演会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创设情景会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办语文小报会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做语文游戏会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活动课的作用。

3.出好测试题。对小学生的考试不是以选优为目的,它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合格与否的检测。特别是平时的测试,更具有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因此我们应科学地出好测试题目,起到导向素质教育的作用。我见过一个县的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题(统考),考试结果是全县人均不及格。这样的考试有多少效度和信度呢?能说全县的语文教师都没教好吗?现在,取消了小学升中学的考试,但是这并不是不要考试。怎样检验学生的学习,出好测试题是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提出“六会”要求(会听课、会认字、会写字、会读书、会说话、会作文),体现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测试,也应从基本要素抓起。例如,能掌握一定的字词量,能运用所学的字词,能读一定量的好文章,能写好简单的记叙文章,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样从实际要求出题,会促使语文教学走出应试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引导学生消除思维障碍



王增昌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往往会产生思维障碍。特级教师黄解放认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消除思维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黄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时时注意引导学生消除一个个思维障碍,促进思维发展,这是他的重要教学特色。

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一名三年级学生在解释“慈祥”一词时说:“慈祥就是满是皱纹的脸。”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此时,教师对这名学生的回答是给予一声否定让他坐下,还是继续引导他的思维呢?黄老师认为,这名学生的思考方式是有代表性的,他觉得满脸皱纹的老人是“慈祥”的;“慈祥”是从脸上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这名学生是运用具体形象思维来理解这一词语的,尽管这一理解有合理的成分,但不能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消除障碍。黄老师对学生说:“你认为慈祥是形容老年人的,是可以从脸上表现出来的,这是对的。你再想想,凡是有皱纹的脸都是慈祥的吗?慈祥是脸还是一种神态呢?具有怎样的神态才是慈祥的呢?”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明确了“慈祥”的意思:形容老年人神态和蔼、安详。这一引导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

消除有声思维障碍

教师提出思考题后,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课文。课文读完了,让朗读的同学回答思考问题,他却答不出来。其他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答得比较好。此时,是批评这名朗读的学生没有认真读书,还是去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呢?黄老师认为,这名学生在朗读时借助有声语言进行思维,思维侧重口头表达技巧,对内容的理解思考性不强,因而产生了有声思维障碍。

在学生出现有声思维障碍时,要及时帮助学生消除障碍。黄老师对这名朗读的学生说:“你读得非常好!你带着思考题把课文默看一遍,再回答好吗?”这样既帮助学生消除了思维障碍,又不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黄老师还特别指出,有声思维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少的形式。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加深,有声思维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声思维是以音节为单位的慢速度思维,它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的转化。

消除思维定势障碍

在一次一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用刚学过的“上”字组词。当第一名学生说出“上车”之后,马上就出现了“上汽车”、“上火车”、“上自行车”等词语。教师问:“还有吗?”接着出现了“上大汽车”、“上小汽车”、“上大轮船”、“上小轮船”等词语。从表面看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此时,我们是满足于学生这种组词的程度,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呢?黄老师认为,上述组词,是“上”的同一意思,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上车”这个框框里了,学生实际上产生了思维定势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思维表面活跃,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黄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说的词语是对的,但都是‘上去’的意思,谁能说一个与‘上去’意思不同的词语呢?”这样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教师可举例),使学生突破框框,说出“上午”、“上面”、“天上”等不同的词语,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黄老师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说:“思维定势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从思维发展角度来看,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势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性训练。”

消除思维耦合障碍

在学习《詹天佑》一课中,教师讲“中部凿井法”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用较长时间详细地讲解了一番,接着让一学生再讲一遍时,这名学生却结结巴巴讲不清楚。这时教师生气地批评了这名学生:“刚讲的内容就说不出来,你没听讲。”这名学生有没有听讲呢?黄老师认为,不能武断地给这名学生定论。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决定于师生双方信息发收是否顺利。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接收,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刚才那名学生不能立即复述教师所讲内容,实际上是产生了思维耦合障碍即师生信息发收受阻?。

当学生出现思维耦合障碍时,教师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信息发送形式,帮助学生消除障碍。黄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是这样做的:自己并不画图讲解,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让学生们读课文,自己画“中部凿井法”示意图,图画好后,同学间互相检查,互相讲解图意,许多学生争着上讲台讲给大家听。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黄解放老师在评判这一现象时深有感触地说:“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时,不能一味批评学生,首先要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寻找最佳教学方法,时时注意帮助学生消除信息传递障碍,努力提高学生思维耦合质量,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记特级教师黄解放

王增昌



湖北省咸宁市实验小学的校门,是双手捧着一把“金钥匙”的高大造型。走进校园,教学大楼、科技教育馆、艺术教育馆由百米文化长廊连接,交相辉映。田径场、游乐场隔楼相望。学校“金钥匙电视台”正在播放教育节目,教室里传来学生高唱校歌──《金钥匙之歌》的声音:“我有一把金钥匙,打开美好心灵的大门……金钥匙催我快长大;我有一把金钥匙,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金钥匙伴我走天下。”这就是特级教师黄解放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学校。黄校长说:“教师应是‘金钥匙’的制造者,我们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交给学生一把终身受用的钥匙。”现在“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已成为这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语文教师的他──寻找教学的“金钥匙”

1978年10月,刚分配到咸宁地区温泉小学任三年级语文教师的黄解放接受了地区教研室交给的“读写结合”公开课的任务。半个月的准备,备课、试教、研究、再备课、再试教、再研究……上课那天,近百人听课,尽管他作了充分准备,两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黄老师从此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认真思考和探索。

扎实的教育理论学习不断地充实着思考中的他,深入的教学实践逐步地使他探索出语文教学改革之路。1984年,他的第一篇论文《词义教学重在能力培养》在《浙江教育》发表,并获咸宁地区优秀论文一等奖。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熟背书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时,“金钥匙”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黄老师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语文教学研究。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效应”的理论,并从信息角度,论述了语文教学信息的整体传递功能、信息的多元传递功能、信息的快速传递功能,用此指导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黄老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他每上一篇重点课文,都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可爱的草塘〉整体美赏析》《鲁迅先生〈碰壁〉简析》《〈黄河象〉中难点的突破》《〈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等等。他常对老师们说:“我找到了能打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把锁的钥匙,我要把这钥匙交给学生。”

特级教师的他──发挥“金钥匙”整体效应

黄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首先考虑的问题便是如何发挥金钥匙的整体效应,使学校有更多的教师成为“金钥匙”的制造者。于是,他发起组织中青年教师科研小组,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掀起科研热潮。

黄老师领导的科研小组的第一个课题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总结,以《端正教学思想,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为题,推出了“自学品尝式”、“教学目标式”、“循序渐进,分步引导式”、“小高潮式”等多位教师研究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湖北教育》发表了这一组研究成果,向省内外推广。近几年来,在黄老师的带领下,科研组又进行了“学生心理障碍消除”、“学生语文素质测评”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使许多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校一批教师成为省和地区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在咸宁市实验小学流传着这样的话:“只要你在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那你一定会获得成功。”事实确实是这样。在他指导的青年教师中,有三人在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十多人在咸宁地区市?的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一批教师取得教研成果。教师们争着请黄老师指导自己的教学,他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现在已能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他对教师提出要求:在湖北省和咸宁地区市?,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中都应有我们学校的教师,每届优质课竞赛都应有我们学校的教师获奖。他经常对大家讲:“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1+1能够大于2,我们要形成教师的群体合力,发挥‘金钥匙’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获得‘金钥匙’。”

校长的他──提出“金钥匙”办学思想

黄解放在咸宁地区(市)实验小学担任了十几年校长,他主持制订了“建一流教师队伍,创一流办学条件,争一流教育质量,出一流管理经验”的办学目标。他把“建一流教师队伍”的工作放在首位,他常说:“没有会造‘金钥匙’的老师,学生就不会有‘金钥匙’。”他撰写《论教师高品位精神境界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湖北教育》、《教育文摘周报》、《德育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咸宁日报》等刊分别发表或转载,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敬业更要乐业;不仅要竞争更要合作;不仅要育人更要自育;不仅要有较高智力,更要有情感投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黄校长说:“教师要树立积极的事业观、全面的学生观和科学的教学观。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他还对现代教师的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对教育再认识,对教师自我再认识,对学生再认识。当今教师应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能力等。”这些论述在他的学校工作中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黄校长明确提出:“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应成为我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现在,这一指导思想已贯穿于咸宁市实验小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学校的管理机制实现了良性循环,学校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德育、美育、体育、电教、普法、语言文字、少先队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先进学校。咸宁市实验小学在黄校长的领导下,被誉为“鄂南一把金钥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农村教坛上的一颗明星

──记特级教师袁晓莉

王增昌



1995年9月,河北省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在昌黎县举行。25日,昌黎师范学校电教大厅里座无虚席,来自全省各市区的六百多名教师聚精会神地听一位来自农村的女教师主讲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例2”一课。主讲教师以其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在场学生、教师以及专家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两天后,这位女教师站在了一等奖的领奖台上。她就是河北省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数学教师袁晓莉。

袁晓莉,1979年毕业于河北省昌黎师范学校,1993年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从教二十多年,她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她辛勤耕耘,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以其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先后被评为“秦皇岛市教书育人最佳教师”、“秦皇岛市优秀教师”、“秦皇岛市教坛明星”,1996年获秦皇岛市政府“记二等功”的奖励,1997年,河北省政府授予她特级教师称号。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全过程

袁晓莉这样要求自己:不能走加班加点的老路,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探索一条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之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为此,她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教学中,袁晓莉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新课伊始,袁老师总是要精心设计“开场白”,围绕学习主题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在“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学中,随着上课的铃声,老师拎着一只圆柱形铁皮水桶走进教室,兴致勃勃地说:“同学们,学校要为每个班做一只这样的铁皮水桶,校长让我们班同学帮助计算一下,需要买多少白铁皮。同学们愿不愿意完成这一任务?”短短几句话,就把学生带入想做而又不会做的矛盾冲突中,袁老师就抓住这一契机引出课题。同学们想学、乐学,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生读书思考、动手操作是袁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她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能够发现规律,获得新知,只是在必要时才给予适当地点拨。在“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中,袁老师让学生边看书、边利用学具盒中的1立方厘米体积块儿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这正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同学们立即打开课本,认真阅读书中对公式推导过程的详细叙述,根据教材的要求拼摆方块,从行到列到层,操作、观察、思考、比较,终于发现了所拼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感知了公式的由来。在亲自参与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动中,同学们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增强了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发展意识。

在袁老师的数学课上,孩子们不仅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更有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讲课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学生百听不厌,句句入耳;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学生轻松愉悦,思维活跃;教师教学充分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畅所欲言,毫无思想负担。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良好空间。

成功来自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袁晓莉切实感受到小学教师工作的辛苦,但她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肯付出以十倍的汗水,就一定会获得其百倍的甘甜。只有耕耘,才有收获。

是的,在袁晓莉的成长道路上,确实没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她从1976年当民办教师到报考师范,直至具有大专学历的特级教师,付出了很多很多。她把别人看电视、打毛衣的时间用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她博采众长,虚心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熟练掌握了各种教学投影片的制作方法,电教手段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对提高她的教学艺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学中怎样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怎样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怎样精讲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怎样激起教学波澜……这些,在她走上讲台之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调整教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她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对着镜子试讲,用录音机录音,直至自己满意。就这样,她由不怎么会教到会一点儿,会的多一点儿,教得还很惬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她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几年来,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她所辅导的学生数十人获奖。教学之余,她勤于笔耕,14篇教学论文在《河北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省级刊物发表,两次参加河北省教委举办的“我最得意的一节课”征文活动,分获三等、二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马芯兰简介


               


  马芯兰,女,1946年生,现任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任命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她于1977年开始进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创造了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马芯兰教学法”,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她的教改实验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她撰写专著及教学论文100多万字。专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尝试1—4册?》及论文《学生学习良性循环的启示》等均获奖。近年来,她还参加了《北京市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在教材方面的改革

北京市教科院
               
1977年,马芯兰老师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原幸福村中心小学?,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小学数学的教改实验。二十多年来,马芯兰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教改实验,并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马老师注重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在教材结构中给最基本的概念以中心地位。
马老师从小学数学500多个概念中,精选出十几个最基本的概念,突出它们的核心地位,以这些概念为“节点”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比如,简单应用题,一般分为十一种,马老师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把十一类分成四块:
又如“计算”这部分知识,有整数、小数、分数;整数有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多位数的计算;分数有同分母分数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还有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各部分知识都有算理、法则。马老师从中抓住其共同的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形成知识网络,在这当中,“数位”“计数单位”“进率”是核心概念,以此把小学低、中、高年级计算知识统帅起来。
在建立概念时强调“铺垫”。概念的建立,往往有一个过程,所以,在以马芯兰教改经验为主体、多方面人员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中,特别重视基本概念的引入和“铺垫”,以期达到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如,在“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应用题”教学前,先进行这样的铺垫: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从这两个数的比你能想到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甲是4份,乙是5份,甲乙之和是4加5份,甲乙之差是5减4份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以乙数为单位“1”,你能联想到什么?以甲乙之和为单位“1”,你能联想到什么?以甲乙之差为单位“1”,你能联想到什么?对“比”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为运用多种方法解分数应用题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教材内容编排上,马老师突出“纵”、“横”两个方面。从纵向来说,是以基本概念为核心,以计算和应用题为两条主要线索,并使两条线相互交错,互相渗透。从横向来说,就是把教材中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形成具有“产生式”结构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4: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