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



黄爱华



小学生对动态的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答的后面,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启迪和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吸引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

教学“循环小数”时,一上课,教师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循环小数,什么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呢?先请同学们在屏幕上看一个循环现象。”教师简单操作键盘,使与计算机相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屏幕上,出现这样一个画面:中间一个日历,周围有七个色块,上面分别写着“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画面所吸引,这时,教师轻轻触摸计算机显示屏幕中间的日历,便传出悦耳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呈现出动画演示:中间的日历翻动起来,随着日历一页一页地翻动,周围的星期几也同时对应闪烁,也就出现了日历不断地翻页变化,一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在不断重复出现,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到每个星期七天循环出现的现象,体验着循环的含义。停止翻页,音乐声略低后,教师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规律吗?”学生兴趣盎然,都说:“有,一个星期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总是重复出现。”教师又问:“会不会出现着、出现着,就不出现了?”“不会。”“那么在‘重复出现’的前面应该加一个什么词语?”“不断地。”“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无限的。”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循环小数概念中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在此基础上,教师初步揭示循环小数的含义,继而在软件辅助下,展开新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这一软件,既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又孕伏新知,分散难点。软件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究循环小数含义的兴趣和情感,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二、直观动态的演示刺激学生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认识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去思维。多媒体计算机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圆的认识”时,待新知识教学后,教师让计算机“出”一道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草地,草地上一只猴子坐着一辆安装着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只见小猴子被车颠簸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老师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感觉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屏幕上又出现一只小猴子坐在安装着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模拟的声音向前进,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的提问,再次定向聚集起学生的思维,此刻,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开启了心智。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安装着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平稳地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了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动画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驱动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思维活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递进。

三、信息容量大,传播效率高,增加课堂密度,促使学生较好地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取、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效率高的功能优势,增加课堂密度,同时,运用计算机的功能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的不同含义,正确地区分两种分法,建立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初步学习“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较大容量的对比题组,作为学生进行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实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袋鼠抛圈”的文字,文字消失后,从左向右移出一组圆圈(12个,每移出一个都有配音),从屏幕的右边走出1只小袋鼠。而后,屏幕上显示一道题:“把12个圈平均抛在4根柱子上,每根柱子抛几个?”待学生看清题意后,屏幕上整齐地排出4根柱子,只见小袋鼠一手抓住4个圈,用力一抛,在每根柱子上同时套上1个圈,小袋鼠连续抛了三次,12个圈抛完了,每根柱子都套上了3个圈。形象的动画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得出正确解答。同时,屏幕上也显示出算式:12÷4=3(个),供学生核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说出12、4、3分别表示什么,算式表示的意义又是什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第一种分法”的含义。

清屏后,屏幕上再次出现12个圈和1只袋鼠,题目变为:“有12个圈,每3个抛在1根柱子上,要几根柱子?”小袋鼠又从12个圈中,一手抓住3个圈,用力一抛,正好抛在出现的1根柱子上。这样,抛了四次后,共出现了4根柱子,每根柱子上抛得3个圈。教师还没有提问,学生就争着回答,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2÷3=4(根)。当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同样是12个圈,小袋鼠抛完后,都是在每根柱子上抛得3个圈,为什么列出的算式却不一样呢?比较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比较异同,得出:两种分法中,要分的数相同,都是除法计算,这是相同点;分法不同,算式不同,意义不同,这是不同点。

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计算机呈现多组动画演示,要求学生根据演示的图意,选择正确的算式,并通过计算机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如出现8只小鸟和4只鸟笼,在教师的操作控制下,8只小鸟中的4只同时飞进4个鸟笼里,剩下的4只又同时分别飞进这4个鸟笼里,然后演示图下面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8÷2=4(个),8÷4=2(只)。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用手指点一下要选择的算式。若选择正确,就会出现小鸟们欢快跳跃的画面,并发出悦耳的叫声;若选择错误,小鸟们便会发出“错了”的叫声。及时评价与纠正之后,教师操作键盘,又出现8只小鸟中的2只,同时飞进1个鸟笼子里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算式。

增加密度,强化表象,不断再现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学生能有效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的视觉、语言等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在头脑中较深刻地留下两种分法的过程表象,以至闭上眼睛都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分的过程。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一种分法是按份数一个一个地分,另一种是按每份的个数一份一份地分,从而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由局部逐步扩展为整体,形成了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靳家彦简历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
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介绍“靳家彦教育教学艺术”。参加多种教材编写,培养徒弟20余名,均取得优异成绩。
在学校管理上,突出“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科研先导、优化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南开小学成为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语文导读法概览

靳家彦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38年了,在前辈专家的指引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导读”。1996年7月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柳斌主编?中,收入了拙作《小学语文导读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总结了导读的教学思想。现再作进一步阐发。
一、什么是导读?
概括地说,导读就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的序列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读模式的探索,经历过一个长期的过程。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些战略思想,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小学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在儿童学习掌握语文基础工具中造就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导读式教学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十分强调转变教育观念。这其中主要包括:(1)整体教育观。语文教育活动应建立纵横联系、上下呼应、前后衔接的整体优化结构,以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教育活动应正确处理好学校课内外?、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语文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教育活动应该突出语文训练这个重点,把其他教育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并在语文训练中交融、渗透、综合、发展。(2)学生主体观。小学语文教育应在教师引导下,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求知需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体察儿童心理;另一方面,要使儿童不仅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3)综合实践观。小学语文教育是有目的、有对象、有过程、有反馈的动态活动系统,是诸多方面联系的整体,所以应当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手、耳、口、脑、眼并用,知行统一,注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语文教学与语文活动的结合,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71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他还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同上,第725页)叶老的这些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应致力于导,学生应当在教师引导点拨之下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同上,第717页)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研创“导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多功能性和重要地位。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大纲》的这些话,精辟地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我们探索“导读”模式的重要依据。
从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启迪诱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在训练上下功夫。也就是多方设法致力于导,而一味在那里“讲”“说”的现象正在加以纠正。各种教学模式、方法、手段都在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导向、导情、导知、导法、导练的作用,并取得了实效。这种可喜的局面使我们对“导读”的研究与实验充满信心。
二、导读模式是遵循哪些原则设计的呢?
这些原则主要有如下四点。
其一,语思统一的原则。所谓语思统一,是指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同时,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思维品质。语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语言,思维无所依托,无法进行。导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反过来,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听、说、读、写质量的提高。
其二,口书并重的原则。所谓口书并重,是指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听与说)和书面语言能力(读与写)协调发展,相应提高。就口头语言能力而言,要求说出的话准确无误、流畅明晰、有条有理、生动感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现代社会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学生的口头语言是其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书面语言的发展必须以口语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就书面语言能力而言,它是比口头语言能力要求更高、更严的一种语言能力。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与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一脉相承,相互依存。听、读是吸收储备,说、写是综合运用,听读与说写不能也不应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必须有机结合,交融一体。这就要求导读模式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的和谐发展,不能孤立、片面、顾此失彼。
其三,内外相通的原则。所谓内外相通,是说小学语文教育包括三个渠道: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主渠道;二是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和其他活动;三是语文生活,包括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语文环境。导读让这三个渠道相互沟通,可以加速培养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可以把课堂教学加以扩展和延伸,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其四,以读为本的原则。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坚持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读书的原则。即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诵、心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识字、释词、析句、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都放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完成。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内容,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怎样阅读。而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精心引导、指导和辅导下进行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述四条原则体现在学法、教法、考法改革的全过程中。在备课、上课、辅导、考核时,针对低、中、高不同的年级,好、中、差不同的班级及学生分别不同情况加以贯彻。
根据这四条原则,我们设计了导读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按照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教师施导的程序与方法,把教学环节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三、导读模式的结构框架是怎样的呢?
请看下图所示。
导读模式结构框架
   (常式)?
  (一)
如图所示,这种导读模式结构框架,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体系划分成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小的部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循导学读,是一种合乎科学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这种框架创造了一种及时反馈的条件,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的方向和进程。由于它是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掌握阅读程序,并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善于运用模式,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第34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上面讲的导读模式结构框架是“常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程式。导读的生命力就在于“活”与“实”。导读式教学也根据需要常常出现“变式”,如下列三式:
这种“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从以“导”为主向以“读”为主过渡。
四、导读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呢?
1.引导预习
预习,或称预读、初读,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预习前教师应做必要的发动,用以激发学习动机,引起阅读兴趣。如提出预习要求,介绍课文背景或作者,设置相应情境,印发预习提纲,动手进行某些操作等等。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三读课文(不是读三遍):一读找出不懂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请教别人达到初步了解意思,能顺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二读要理清思路,弄懂课文的主要意思,大体能划分课文的段落,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有所领会;三读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和课后的练习题思考重点内容,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记下这些问题,上课时提出来。预习中提倡三问:问自己,问字典,问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和其他人)。三读时,提倡在书上圈、点、画、批、注,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读后要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激其有疑,导其设疑,促其释疑。总之,要下一番“自悟”的功夫。关于预习阶段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对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现在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翻开课本或选文之后又只须坐在那里听讲,不用做别的工作;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教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6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预习阶段实际上是教师把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因此,我们称之为“引导预习”,它与独自预习还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地引导,我们常以印发“预习提纲”的方式,使学生在预习中得到提示,有所遵循。
2.指导细读
细读,也称精读,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一部分一部分地精细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清段落层次,掌握文章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地读书,包括朗读、默读、听读,在“理解”上下功夫,力求“自得”。教师的“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渗透思想教育。这是导读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其一般程序是:
(1)通读全文,把握思路。
现在有些阅读教学,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把课文认认真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甚至有的连一遍完整的课文也不读,理由是没有时间。那么几十分钟、上百分钟的时间做什么去了呢?据说是在“讲解分析”。其实,阅读课主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4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注意思路的把握,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指导细读的重要任务。
(2)逐段品味,披文入情。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个境界,进入了这个境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才算“披文入情”了。不“披文”无以“入情”,不“入情”难以“达境”。学生在逐段阅读品味之前或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提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导读思考题,从全文入手,训练学生分析、概括、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的地方,教师以灵活、自然、巧妙、恰当的方式进行诱导、点拨、启发、示范,从而引导学生再读书。实在难于理解的深奥句段,教师可以“畅讲”。这里的“畅讲”实际上是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使学生印象更深。
(3)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相机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教师选择重点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步转化为能力。我们把这些字、词、句、段、章的训练内容称之为“训练点”。训练点的选择和训练方式的设计,是备课时着力最多的地方。教学时,一定要选准时机,在学生感到困惑、迫切希望解决时,主动施导,展开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4)认真指导学生朗读。
在学生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重点片断指导朗读。《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指导朗读时,有些句子或段落,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练习读,体会语感,加深理解,读出感情;有的句子或段落,可以先让学生读,读后由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再予以评价和指导,这是在“理解地读”的基础上再导读。对某些字面意思并不难懂、而感情真挚、语言优美的句段,教师可以采用“以读诱导”的方式,通过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范读再现情境,体察并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科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即在以读吸纳、思索、动情、明理。
以上是导读的第二步──引导细读。不难看出,细读阶段要经历“导读──自读──再导读──再自读”的往返过程。教师致力于导,授之以法;学生循导学读,读中悟法,真正达到训练阅读能力的目的。
3.指导议读
所谓议读,是指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不只是评判是与非的“裁判员”,更应该是“教练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习中的疑点,集中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进行议论。议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文的中心思想,即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一个主旨,或歌颂、赞扬什么,或批评、鞭挞什么,或表现、说明什么,或抒发某种情感。学生在掌握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概括过程中,可能发生意见分歧,或遇到某些困难,这就需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2)课文的结构方式,即文章内部构造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式。结构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反映,也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项内容进行讨论。《大纲》指出:“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议论课文结构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3)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中高年级的读写训练项目,通常由“读写例话”或“阅读指导”“写作指导”体现出来。教材是一组一组编排的,每组教材一般都围绕一个重点项目进行训练。教学中由导读到自读,由再导读到再自读,随着学生阅读实践的增多,自学比重的加大,学生对训练的重点知道得越来越真切,对重点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理解。这样,认识就逐渐会由量变到质变,获得的读写知识就会逐步转化为读写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讨论重点项目,是凭借一篇课文作例子,学会阅读这一类课文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掌握阅读规律。
(4)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随着对“教”与“学”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教师重视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长期目标来看,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给”的阶段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选择、运用,创造适合个人情况的阅读方法。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运用自如,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指导议读阶段,要使学生有意识地总结自己是如何把过去学会的读书方法在这一课中加以综合运用,并有所创新。
以上是导读的第三步,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一味讲解”。(叶圣陶语)?
4.辅导练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在读中指导写作,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础知识的练习包括字、词、句、段、篇有关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训练包括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指导和练习,读中学写主要是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包括预习的习惯,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等等。
辅导练习是导读的第四步,它是在分析、评价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与运用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读、学写、吸收、贮存。练习的内容不宜过多,要注意抓住一两个重点练会、落实。要求不宜过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水平。形式不宜过死,提倡生动活泼,方式灵活。在练读中把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融为一体,增加写作指导的因素,加深、巩固阅读效果。
以上关于导读的四个步骤,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众多的老师实验、摸索、总结出来的。这四个步骤实质是“导读──自读──再导读──再自读”的教学结构在导读式教学中的具体化,目的是要适应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语文素质要求,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彻底改变阅读教学以“应试”为目标的陈旧面貌。
五、导读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
概括地说,就是“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
“以情励学”的“情”字,包括饱满的情绪、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三个层次。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格的不断完善,构成“情”字的丰富内涵;“以趣激学”的“趣”字,包括浓厚的兴趣、成功的乐趣和高洁的志趣三个梯度,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对自身价值与能力的自信,对个性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构成“趣”字的广泛内容;“调动参与”关键是一个“动”字,学生要动起来,主动、自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身,达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突出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研究学的规律,教为学服务;“启迪创造”重点是“创”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拓宽思路和知识领域,把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开发出来;“注重内化”要在“内化”上下功夫,为什么要强调内化呢?因为人的遗传、教育、环境、自身的意志、情感、品质、学识等,内化就是素质,外化就是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内化的教育。“求精求活”的“精”字包括课前精心备课,课上精讲精练,课后精心辅导。内容要精,形式要新,数量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活”字包括教得活、学得活、用得活、气氛活,总而言之,要生动活泼。
这六个特点也是导读式教学课堂六要素。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堂类型,采用的导读方法也不一样。
六、我们经常采用的导读方法有哪些呢?
1.设问导读
通过设置思考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问促读,称之为设问导读。设问应掌握问点、问时、问法。
问点是指设计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来设计训练点。
问时是指课上发问的时机:或问而后读,或读而后问,或边问边读。
问法是设问的方式与办法,包括正与反、顺与逆、聚与散、放与收等。
2.程序导读
遵循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和“语言形式──思想内容──语言形式”这样两个回合的程序,把学生的阅读过程划分为一个个的步骤,使学生一步一步对全篇课文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它的特点是对每部分的学习都提出一定的目标,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创造及时反馈的条件,教师随时调控课堂的进程、方向与速度。
程序导读有时也采用变序式、跳跃式、逆推式等多种形式。
3.图示导读
所谓图示导读,是指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图画、图表、板画、地图等图形媒体指示思考方向、揭示文章思路、认识文章内在联系,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的、艺术的图示读书学习、认识事物的一种导读方法。
下面的两幅板书、板画体现了图示导读的作用:
(1)《跳水》
(2)《富饶的西沙群岛》
4.对比导读
对比导读就是把一篇课文中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部分互相参照、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从而加深理解的一种导读方法。这种对比可以是并重的,也可以是主从的,还可以是相辅相成,甚至是相反相成的。例如《一定要争气》一课中,童第周17岁上中学和28岁到比利时留学时刻苦学习、为民族为国家争气的对照;《桂林山水》一课中,水的静、清、绿与山的奇、秀、险的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现实的悲惨生活与幻象中的美好事物的对比等等。对比导读的优点在于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而鲜明,学生得到的结论是在对照与比较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赏析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丰富、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记叙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用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吸收语言营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把欣赏、品味、体验、吸纳为目标的导读方法称之为赏析导读。
赏析导读包括体验意境型如《草原》?、陶冶情感型如《小抄写员》?、品味语言型如《瀑布》?等。我在《松坊溪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朗读理解“雪中”和“雪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吸收语言营养,收到很好的效果。
6.逻辑导读
逻辑导读是以逻辑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探寻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组句构段的规律以及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导读方法。
运用逻辑导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行一次又一次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可以依托形象把逻辑思维具体化,又可依据逻辑思维把形象深刻化,这对学生从形象思维为主导向抽象思维为主导的“过渡”有重要意义。
我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运用逻辑导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更羸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与提高。
除了上述六种导读方法之外,我们还经常采用辩议导读、提纲导读、快速导读、想象导读等多种手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对导读的概念、原则、结构、框架、步骤、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简略的介绍与论述,导读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语文能力的基本素质,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动情·内化·求精



靳家彦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固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从学生的培养目标看,又不仅仅是这些。积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得出一点深刻的体会: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教语文。

激发兴趣 动情明理

语文教学应该有“情”。情绪、情感、情操是“情”的三个阶梯。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读中理解,配乐朗读等步骤,使学生思索、动情、明理。语言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情”是纽带。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与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

语文教学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高尚的志趣,是我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跳水》一课,我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做示范教学200余场,场场情趣盎然。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讨论题:除了跳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人声鼎沸。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鼓励参与 注重内化

鼓励参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参与应该是全身心的投入。我从语文教学、语文活动和语文生活三个范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语言训练。除了上好语文课,还组织学生主持会议、进行采访、出墙报、办小报、进行朗读、演讲、作文比赛、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我尤其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能从广泛的阅读中受益。据统计,学生在小学阶段平均读课外书76册,最多的学生达421册。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内化”上下功夫。也就是要重视素质的提高。例如我在教《雷锋日记》一课时,透过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教学,把雷锋的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通过实践使学生树立起像雷锋叔叔那样活着的理想。“读书—思索—动情—明理—实践”,是内化的过程。

启迪创造 求精求活

我在教《田寡妇看瓜》一课时,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创造最适于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读一段归纳一段,然后给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文章的中心;有的同学结合课后练习题提示的重点,逐一回答;有的同学列出表格,把解放前后秋生、田寡妇、王先生的表现加以对照,比中看变;还有的同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读中体味、思考……学后,请同学们汇报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寻找创造的闪光点。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求精”是指课前精心备课,课上精心训练,课后精心辅导,布置精心设计的作业。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从教近四十年来,我没有一节课不是精心准备的。《田忌赛马》一课,我上过100余次,大的修改有5次,小的修改不计其数,多次听我执教公开课的老师们反映,我的课每次都有改进和提高。

我主张语文教学要“活”,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用得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背古诗,读新诗,写日记,练书法,演课本剧,写各种应用文体,把语文教学和活动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评述







靳家彦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已经38年,是享有盛誉的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小学教学专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中,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中,他敢于创新,融现代教学论、素质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改革为一体,构建了“导读法”教学模式。

“导读法”教学模式的出台,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成为天津市南开区实施“生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而且在全国小语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读法”这一成果不仅载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而且作为崭新的教学艺术,于1998年9月陆续在《中国教育报》连续刊载8期。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语文导读法”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对语文教学研究前辈经典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从不考口头言语方面的听、说、读,阅读教学大都以教师“串讲”“串问”替代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主动发展。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这些大纲要求,可以说“导读法”都给予了认真的体现和创造性地运用。

从语文界著名学者的经典研究结论看,“导读法”也有继承、有创新。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又说:“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张志公先生更具体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认为,这些经典论述至今仍体现着语文教学规律,处于语文教学论的前沿。“语文导读法”不仅充分地给予体现,而且卓有成效地落到了实处。

第二,“导读法”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导读法让学生在自读中预习,在精读中领悟,在复读中探索,一句话就是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情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可以这样逻辑推理: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书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才能猎取知识,捕捉信息,为终身学习,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导读法”正是在这个理念高度下指导学生读书,这才是对学生一生负责,为学生未来着想的表现。

第三,“导读法”是在学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范例。优化教学过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性环节,“导读法”强化了南开区“生动教育”课堂“六要素”的落实,以教育的和谐促进了儿童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打好素质教育的攻坚战开创了成功的先例,为各学科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了优秀的范型。

第四,实践证明,“导读法”无论作为教学法还是教学思想都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能力。目前,“导读法”已被广大语文教师用于语文教学实践,受到广大教师和儿童的普遍欢迎,哺育出像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崔英杰,海南省优秀教师张莹,南开区名教师李卫东等一批优秀青年语文教师。

我们相信,靳家彦语文导读法将继续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她必将成为素质教育的花园中一枝姹紫嫣红的奇葩。

钟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是金牛,也是黄牛

──记特级教师靳家彦

春华



金秋时节的西子湖畔,丹桂飘香,景色宜人。浙江大学教育系大礼堂的门开了,人们蜂拥而出,边走边兴奋地议论。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这课书使人耳目一新,素质教育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位穿连衣裙的年轻女教师掩抑不住内心的喜悦,眉飞色舞。

“这堂课的目标性、主体性、训练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相互交融,天衣无缝,学生当堂背诵课文,课后作业是深入社会调查,真是一堂如坐春风的好课啊?”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先生击节赞赏,兴奋不已。

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讲课人是谁?为什么一堂普通的小学语文课会引起如此的轰动效应?原来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小学教学专家、天津南开小学校长靳家彦老师应邀讲的一堂示范课。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讲的是过去有一个山青水碧、绿树成荫的小山村,由于人们一年年一代代不断地砍伐,树林被严重破坏了。一年夏天,大雨不停地下了五天五夜,整个村庄包括那些砍树的斧头,都被洪水席卷而去。靳老师采用“导读法”,分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读书。一、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是“怎样”的小村庄?二、为什么这个“很像样”的小村庄变成“什么都没有了”?三、仅仅不砍树就行了么?我们应该干些什么?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现代教学媒体、板前绘画、读书、背诵、讨论、教师饶有风趣的点拨,使孩子们忘记了这是上课,听课的人忘记了记录。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教学境界啊?难怪那么多的专家、教授、语文教师交口称赞,赞不绝口。

这节带有方向性的示范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这成功的背后浸透着靳老师多少心血与汗水?

有位非常了解靳家彦的同志说,他既是金牛,也是黄牛。人们有些茫然:靳家彦颀长身体,架着一副近视镜,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哪有半点“牛”的影子?细一思索皆点头赞同:金牛者,宝贝也,开拓创新,永不满足;黄牛者,实干也,脚踏实地,永远付出。

他从教38年,做了29年班主任,教了23个毕业班,合格率100%,优秀率70%以上,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做班主任他是优秀班主任,教语文他是模范教师、拔尖人才。他上过600多节次的观摩课,应邀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30个省市自治区讲学,还在许多大专院校讲过学。他的贡献在于和专家、广大师生一道创立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流派──小学语文导读法。他先后出版了《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编著17部,发表了《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奖。他的教学录像先后获天津市一等奖、全国一等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靳家彦的语文教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通过语文学科育人,把思想品德的熏陶感染与语言文字的潜移默化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思想性和工具性的高度和谐统一,而且注重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广域性,是传统语文教育精华与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有机化合;二是学生的素质高,负担轻,知识面广,能力较强,注重灵气与悟性的开发。他教的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一次他以《雪》为题让学生写景,抒发感想。大部分学生赞美雪的洁白,对农作物的好处;偏有少数学生诅咒雪,认为雪把一切丑恶与肮脏覆盖了,只呈现出表面的纯洁;还有个别学生写了雪景的美,写了雪给庄稼带来的益处,写了雪给交通和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写了雪造成的停电、车祸的灾害,充满了辩证观点。这样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认识、思维、表达有着多么丰富的滋养。

为了教好学生,靳家彦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常常为了一个字的读音,翻阅几种字典。他把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抄录下来,摆在案头,时时警示自己不断进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了解学生,靳家彦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儿女,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游戏,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孩子们亲密无间。学生们敬佩他,爱戴他,愿意和他亲近。靳老师说:“我们不仅要眼里有学生,还要心里有学生,更要心里装着每个孩子的心。”

为了不断改革教学,靳家彦从不脱离三尺讲台,躬身实践,即使他做了校长,主持全校工作,也从不放弃对教学的情有独钟。他执教的《跳水》《田忌赛马》《翠鸟》《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都成为精品课,成为师范院校、教研部门和青年教师的学习典范。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靳家彦同志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不断端正教育思想和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规格、培养途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的要求,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1999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靳家彦语文导读法研讨会”;8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报告中指出:在众多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中,特级教师靳家彦的导读法应当引起重视……同年,靳老师又应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的邀请赴香港讲学。

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不是都应该像他──靳家彦那样,既是金牛──满腹经纶,怀揣“绝技”,又是黄牛──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干事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在线阅读

赵景瑞简历


               


  赵景瑞,1943年生,曾任北京市崇文区上头条小学语文教师,后调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现任副主任。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兼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曾获“全国学习科学学术活动先进个人”“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专著有《北京教育丛书》百本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该书获1993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主持及承担多项教科研课题,其中主要有“作文与做人”“小语学法指导”“促学生主体性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等。主编著作几十本,约300万字,在全国教育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约60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