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目标:
1、认识自身的双手,为自身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而高兴。
2、初步感知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感受勤动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些常见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玩具、水果等;面具1个;
2、制作含有录像孔雀舞等资源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十个小兄弟,分成两个家;高矮各不同,做事全靠他!
2、揭示课题:手。
活动二、自我观察,初步感知——认识会做事的手
1、看看小手
你觉得自身的小手怎么样啊?
2、说说小手
(1)看课本p14。图上的小朋友们都在用小手做什么事情呢?
(2)下面这几位小朋友,他们又在用小手干什么呢?(展示补充图片)
你们觉得这些小手怎么样呢?(板贴:会做事的手)
(3)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时,你的小手都帮你做过哪些事情?
3、用用小手
(1)说明摸一摸、猜一猜游戏规则。
(2)指名摸一摸、猜一猜。
4、夸夸小手
夸小手:小手小手你真棒,你是我的好典范!小手小手你真行,天天帮我做事情!
活动三、交流合作,感受乐趣——认识会说话的手
1、创设情景,感受手语
(1)你听,两只小手在说什么呢?
(2)小结:我们的小手真是一双会说话的手啊!(板贴:会说话的手)
2、小组合作,体验手语
小组合作,用手表达不同意思。
3、汇报交流,领悟手语
谁来用你的小手来和大家说说话呢?同学们猜猜他的小手在说什么呢?
4、师生互动,展示手语
老师出几个题目来考考大家。
活动四、欣赏舞蹈,小手游戏——认识会扮演的手
1、欣赏舞蹈,感知扮演
欣赏孔雀舞。(板贴:会扮演的手)
2、师生交流,互动扮演
(1)指名用小手扮演。说、演、评、学互动交流。
(2)老师用手扮演,师生互动。
3、和时总结,拓展课题
(1)总结:我们的小手真是一双神奇的手!(板贴:神奇的)
(2)你们回去以后,想用你的小手干什么呢?
活动五、主题延伸,体验快乐——动手健脑
1、动手游戏,体验乐趣
(1)打开课本P16,说明游戏方法与要求。
(2)师生一起做“双手收、放”和“一枪打四个”游戏。
2、总结
(1)手的活动听大脑的指挥。双手和大脑,是我们的两件宝!
(2)打开课本P14,读儿歌。
(3)总结全课,引入下节--脑。
板书:
神奇的手
会做事 会扮演 会说话
在活动的舞台上旋转
----《神奇的手》优秀教案说明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身的舞台,渴望自身能在舞台上旋转自身的人生。新课程改革为小朋友们架起了一座理想的桥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以活动模块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
《神奇的手》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中“我有两件宝”这一主题活动的一局部。这一内容的设计,旨在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让同学认识自身双手的作用,初步感知动手与动脑的关系,并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到勤动手的乐趣。针对《品德与生活》的学科特点,我们在活动的设计中注意创设情景,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启迪的活动环节,带领儿童们在活动的舞台上自由旋转,再现生活,体验乐趣,并受到情感与道德的熏陶。
一、适当选择--活动主题的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课的学习内容“手”,每个小朋友都有,手与小朋友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手在他们的生活中的神奇作用,却往往被忽略。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请小朋友们看看小手、说说小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平时,你的小手都帮你做过哪些事情?”让小朋友们通过回忆,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活动内容就不会显得空洞,充沛体现了活动的生活性。
二、合理布置--活动内容的科学性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不只要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让同学们在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还要注意和时诱发同学深入考虑,使他们的道德情感、行为实践在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与熏陶。因此,在本课的活动中,我引导同学总结出“我们的小手真是一双神奇的手!”后,适当拓展课题:“你们回去以后,想用你的小手干什么呢?”让同学结合自身的喜好,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与道德认知。在活动结束之际,动手健脑游戏的设计,也使同学进一步认识到动手与动脑之间的关系,受到科学教育的熏陶。
三、精心设计--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一起的中介。”在课堂上,我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精心设计,组织同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借助手语游戏,感受会说话的手;通过交流互动,体验会扮演的手;玩玩动手健脑游戏,初步感知手和脑的关系;还让小朋友们摸一摸,猜一猜,进一步了解到:小手不但会做事、会说话、会扮演,有时还能代替我们的眼睛认东西。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手的神奇作用,同时还体验到勤动手的乐趣。
四、评价交流--活动过程的互动性
新课程的改革,为教师角色的定位作出了全新的诠释。特别是担任低年级的教师,更应该成为同学的朋友,参与到小朋友们的学习活动中。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整个活动过程始终处于平等、协作的和谐氛围中。如:课堂开始,教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展示、认识自身的小手;师生互动,展示手语--由老师出题来考考大家;认识会扮演的手时,师生交流,互动扮演;课堂结束前,师生一起做双手收、放游戏等。
五、巧妙过渡--活动环节的连续性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活动内容较多。因此,如何合理过渡,使各个活动环节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充沛利用活动时间,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在对活动项目的布置上,我适当调整了教材中活动内容的前后顺序,合理整合,并精心设计了过渡语言,使各个活动环节环环相扣,达到了很好的连续性。如:认识会做事的小手后,我布置了“夸夸小手”这一小环节,巧妙地进入了认识会说话的小手这一活动;最后,通过动手健脑活动,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到“手的活动听大脑的指挥”,从而引入下节课对脑的学习,既有总结,又有延续,设计比较合理。
总之,本课注重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能以活动为载体,让同学在活动的舞台上充沛展示自身的双手,自身到了自身双手的神奇,也体验到了多动脑、勤动手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