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雷鸣镇中心学校 王大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54页~5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名同学要去参加数学报竞赛,我
们的李校长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作为奖励,我们一起
去看看。
(设计意图:以上题目是数学作业本上的题目,当时在做这一题时
学生都能说出自己解题意图,特别是对“套”的理解,非常透彻,而且方法也正好是乘法分配律要用的,所以,我就舍弃了书上的例
题,改用此题,我认为这样引入乘法分配律会更轻车熟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黑板出示 。
每条裤子45元,每件夹克衫65元,买5条裤子和5件夹克衫一共要多少 钱?
提问:从题目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对“5条裤子和5件夹克衫”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师巡视, 如果发现有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则让学生分别板演。
2、交流。
(1)(45+65)×5 (2)45×5+65×5
=110×5 =225+325
=550(元) =550(元)
这两位同学写出了他们的方法,你能理解它们各表示 什么意思
吗?(学生分组讨论算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汇报交流对两种方法的理解:第一种方法是先算买一套衣服
用多少元,再算买5套衣服一共用多少元。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买上衣
和裤子各需要多少元,再算买5套衣服一共用多少元。
提问:观察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等于号)
教师板书:(45+65)×5=45×5+65×5
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道算式的理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同时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
提问: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继续写吗?写得完吗?那你们能不能 想办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呢?(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多种多样,也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到 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更实用,同时板书:
(a+b)×c=a×c+b×c
三、巩固练习,矫正反馈(想想做做)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第1题:(小黑板出示)
学生自己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时提问:第(2)(3)两小题和乘法分配律有哪里不同?
让学生明确例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正推,而第(2)(3)两小
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推。
(设计意图:此处的提问让学生注意到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2、第2题:(小黑板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提问:74×(20+1)为什么和74×20+74的得数相等?
40×50+50×90与40×(50+90)的得数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才能相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74就是74×1,结果是一样的。通过改 题的提问增强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题,提问:如果比赛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你打算选哪题?为什么?
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比一比。
交流时说说做得快的原因,教师适时引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五、课堂作业(见定向作业)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5+65)×5=45×5+65×5
(a+b)×c=a×c+b×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