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知识拓展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何为“滥殇”



宋玉柱



某报《报刊“时文”何时休?》一文中,有如下一句:“大家你也写,我也写,竞相模仿,从而形成了一种滥殇的趋势。”

首先纠正一个错字:汉语中只有“滥觞”,没有“滥殇”,所以引文中的“殇”是“觞”之误。

其次,何为“滥觞”?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可以找到其释义为“今指事物的起源”。显然,“滥觞”用在上引文中是令人难以理解的。

其实,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泛滥”的意思。故上引文中的“滥觞”应改为“泛滥”。

这个例子给人一个警示:写文章先要把词义弄懂再用,不要轻率地使用自己也没搞明白的词语,否则会出笑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76个常见“误用成语”解说



陕西商洛 龙国利



1.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

漫:随便。指人对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3.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4.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不拉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用于表现听者一方的感受。

5.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6.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7.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休:喜;戚:悲伤,不幸。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

敷衍:做事不认真。随便应付一下,就算把事办了。用于对事。

9.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不用于演戏。

1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

11.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炙:烤,烧。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用于有权势者,含贬义。

12.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花。

13.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喧:大声吵嚷。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

14.11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拢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

蹴:踏;就:成功。踏一脚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大江截流决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15.“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一般指友谊、团结等牢不可破。此处可用“颠扑不破”。

16.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

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较快地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

17.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18.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放弃主要的、根本的,而只追求次要的、枝节的。生产与生活不存在本末关系,只有因果关系。

19.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衷:内心。内心动也没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置之不理。读书是孩子应做的事情,只能说认真与否,不认真不能叫做“无动于衷”。

20.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案:古时有脚的托盘。汉代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

21.责任编辑说:“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至于出书的其他环节,就望尘莫及了。”

及:赶上。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用于此处不当。

22.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涣然:流散的样子。流散、消失得像冰块消融一样。一般比喻疑团解除。

23.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叹:赞赏;观止:看到了止境,看到了尽头。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坏事、坏现象不能说“叹为观止”。

24.虽然这个店的招牌几易其名,改弦易辙,但因其服务质量差,顾客仍然门可罗雀。

易:更换;辙:车轮轧下的痕迹,这里指道路。乐器换掉弦,车子改换道路。比喻变更方向、计划或作法。招牌易名不叫改弦易辙。

25.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

滥:空泛。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过时的消息不叫陈词滥调。

26.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

这是极其错误的。

罔:没有。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对于天天见而不重视的情况不能叫“置若罔闻”,可用“熟视无睹”。

27.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忍痛割爱: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己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叫“忍痛割爱”。

28.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描写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9.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手病态地抖动不叫“情不自禁”。可用“不由自主”。

30.对于什么时候去珠海广场参加公益劳动,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说法不一,

令全班莫衷一是。

衷;折衷。各有各的看法或主张,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一般用于指议论者。句中可改为“无所适从”。

31.经过挑选,66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警院的大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豆蔻:植物名。比喻处女。唐杜牧有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

月初。”

旧时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3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飞黄腾达了。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腾达:形容马的飞驰。比喻一些人的地位提升得很快。不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33.他与张明是大学同班学友,同一个宿舍睡觉,同一个食堂吃饭,彼此相敬如宾,互相帮助。

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34.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痛心:指悲愤到极点;疾首:头疼。形容痛恨到极点。车祸致残,只会悲痛,并无气愤可言。

35.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维妙维肖。

维:语气助词,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自然界的事物不能称维维肖。

36.他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不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

游刃:运转刀刃,即用刀来操作。对于运转刀刃是宽宽绰绰,大有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不能用来指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

37.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句中

可改为“拿不定主意”。

38.西山村伏击战中,日寇被八路军打得横尸阡陌、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原来形容惨死,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39.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汗牛充栋、杂七杂八吗?

汗牛:使牛出汗;栋:栋宇,屋子。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

40.号声一响,连长一声“立正”,如潮似浪,热火朝天的操场,顿时万籁俱寂。

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人声、号声消失不叫“万籁俱寂”。

41.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

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不是有力气的意思。

42.筹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确定了长江二桥通航标准。

指放宽时间慢慢商量考虑,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句中可用“从长远考虑”。

43.只见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不消片刻,一篇佳作便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是文不加点,难以断句,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

点:涂改。文章一气写成,无需修改。句中误为不加标点。

44.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责:要求;备:全。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句中把“责备”误解为批评指责。

45.我学数学进步较快,而学语文却如逆水行舟,进步缓慢。

逆水行舟:比喻不前进就要后退,没有前进缓慢的意思。

46.这盘棋,让何山对王江,那还不是白驹过隙,轻而易举取胜。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没有轻而易举的意思。

47.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

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地方。应用“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48.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这里该用“身临其境”。

49.围棋大师聂卫平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用于此不当,可改为“猝不及防”。

50.足球比赛正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对方的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遭受灾难。并非指冲在最前面。

51.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厚:重;非:责备。没有可以过分指责非议的。用于有一定小问题的人或事。可改为“无懈可击”。

52.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付之一笑:用笑来对待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句中误解为对人笑脸相迎。

53.他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与“造诣深”无关。

54.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

期期艾艾:《史记张丞相列传》里说,周昌口吃,一说话总要重复说“期期”。《世说新语言语》里说,邓艾口吃,一开口就要说“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55.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参加扶贫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句中扶贫干部仅是明确政策,还不了解情况,不能称“胸有成竹”。

56.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杳:幽暗,见不到踪影,形容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句中可用“无影无踪”。

57.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名:指占有。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句中可用“不值一钱”。

58.这篇文章写得太差,真是不刊之论。

刊:消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59.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行,不有犯而不校。

校:计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句中把“犯而不校”理解为犯了错误也不改。

60.每一名中学生都应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全部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流传开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这里该用“名副其实”。

61.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石头是天然之物,不能说巧夺天工。

62.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名义正当,道理也讲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句中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

63.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新笔。

伥;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来给虎吃。比喻给坏人做帮凶。句中“这帮家伙”就是行凶作恶的坏人,不是帮凶。

64.今天,天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

聩:耳聋。使聋子能听到声音。比喻言论能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一般只用喻义。

65.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辰,真是不胜枚举。

枚:个。形容为数多,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星辰“无数”,不同于“为数多”,

“不胜枚举”不足以表示“无数”。

66.我们时常留心书店里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预告,却视而不见这方面书籍的出版。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句中误解为“没有”。

67.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张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气。

醍醐:纯酥油,由牛乳提炼;灌:浇;顶:头顶。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也比喻感到清凉舒适。

68.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崐大亏的。

训:法则。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错误”不可能成为“法则”。句中把“训”误解为“教训”。

69.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误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70.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众多的样子。众多的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

7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空巷: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

7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栗:栗子。寓言《猴子和猫》里说:猴子骗猫给它取出火中的栗子,结果猫不但没吃着,反倒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73.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可改为“强人所难”。

74.塑料有不受酸碱腐蚀的独到之处,这是钢铁所不及的。

指与众不同的见解。不是指某种特点。

75.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批驳得淋漓尽致。

淋漓:渗透了水的样子,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得充分、详尽,或痛快到了极点。可改为“体无完肤”。

76.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得到过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指各类辞书)指教,绝无仅有。

形容极其少有。不是绝对没有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不合逻辑”类语病的八种病因



作者 河南焦文林



“不合逻辑”是中学生语言运用中的常见错误,也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考点之一,考生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辨析和修改。

下面,结合实例介绍“不合逻辑”类语句的病因:

一、概念不清。主要是指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的误解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误用。

例1.人的思想总是要变的,认真改造思想会变,不认真改造思想也会变,不变是不可能的。

句中用了四个“变”,但其内涵不尽相同:第一、第四个“变”指“变好或变坏”,第二个“变”指“变好”,第三“变”指“变坏”。内涵不同的四个“变”用在一个句子中,造成了表达的混乱。可改为“……认真改造思想就会往好处变,不认真改造思想就会往坏处变……”

二、列举不当。主要是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交叉关系(工人与青年)的概念并列使用。

例2.我国的江河湖泽出产鱼、虾、盐、碱等水产品。

“鱼”、“虾”是水产品,“盐”、“碱”是非水产品,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句中却说“盐”、“碱”都是水产品。

例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增强使用文字的规范意识。

“报刊”、“杂志”是出版物,“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了“报刊”、“杂志”,所以三者不能并列在一起。此外这个句子还有语序不当的毛病,最后两个句子应该互换位置。

三、前后矛盾。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矛盾。

例4.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日前”即“前几天”,表示时间已经过去,“正”表示正在进行之中,二者在时间上相互冲突,可将“日前”改为“目前”。

四、否定失误。否定失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没有、否认、否则等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二是“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5.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例6.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XX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误用了双重否定。“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改为“再次”。

五、不合事理。就是句子表达的语意与通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

例7.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3000多名消防官兵”可以“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210辆消防车”也“放弃休假”,从事理上就讲不通。

例8.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酷暑”与“严寒”分别是夏天、冬天的极至,不可能同时到来,“他”怎么能每次都“冒着酷暑和严寒”呢?

六、照应不周。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二是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

例9.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前面用了“能否”,后面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应在“关键在于”之后加“是否”,句子前后才能统一起来。

例10、水库和运河如同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布满了原野和山谷。

“水库和运河”与“原野和山谷”这两个并列短语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实际情况应是“水库布满山谷”“运河布满原野”,而例句中二者对应关系不当。应将“原野和山谷”改为“山谷和原野”。

七、强加因果。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例11.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

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推断“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理由不充足,不能让人信服。

八、主客倒置。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

例10、在这里,他学到了化学、生物,特别是对他最感兴趣的畜牧学。

“他”是主体,是主动的认知者,“畜牧学”是客体,是被认知的对象,是“他”对“畜牧学”感兴趣,不是“畜牧学”对“他”感兴趣,正确的说法应是“特别是他最感兴趣的畜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陕西延安中学 杨学彦



“不是……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它错判成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或转折关系。究其原因“不是……而是……”这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与递进、选择、转折三种关系之间存在着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的因素。如不细加分析,则难以辩证。

一、“不是……而是……”不同于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但……而且……”前后分句意义上有更深入、更进一层的关系,但它们在肯定否定上是一致的。正因为一致,才能比较其在意义上是否更深入、更进一层。“不是……而是……”这种复句,它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一句肯定另一种意思,肯定否定不一致。因此,就无法比较其在意义上是否进了一层。

学生为什么会有进一层的感觉呢?因为“不是……而是……”在客观上起到了强调后一句的作用,所以往往给人以错觉,好像后一句在意思上进了一层。

例如:

①王昭君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昭君墓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碑。

②一个球的输赢,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声誉,而且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例句①否定王昭君是一个人物,肯定她是一个象征;否定昭君墓是一座坟墓,肯定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碑。前后分句否定肯定不一致,所以不能说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例句②前后两分句都表示肯定,而“关系到祖国的荣誉”比“关系到个人的声誉”在意义上更进一层。

通过这样比较分析,“不是……而是……”与“不但……而且……”这两组关联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十分明确了。

例句①是并列关系,例句②是递进关系。

二、“不是……而是……”不同于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不是……就是……”有“两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其结论是不确定的,两个选言肢可供选择。“不是……而是……”否定一个,肯定一个,其结论是确定的,不供我们选择。

例如:

③蜜蜂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④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例句③否定蜜蜂为自己酿蜜,肯定它为人类酿蜜,结论十分肯定,不供我们选择。例句④提出两种可能性,它的结论是不确定的,可供我们选择。即不是我们战胜帝国主义,就是帝国主义战胜我们,二者非此即彼,绝没有调和的余地。毛泽东同志用这个选择复句,意在告诫我们:不能对帝国主义抱有任何幻想,要坚决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帝国主义决不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三、“不是……而是……”不同于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虽然……但是……”前后两个分句其意义上相反或者相对,不是顺着一个方面说的。“不是……而是……”前后两个分句在意义上并不相反相对,没有转化。一个否定一种意思,一个就肯定另一种意思,在句式上是肯定否定的,但在意义上则是一致的。

例如:

⑤他不是坏人,而是好人。

⑥王兵同学虽然文化课成绩较差,但体育很突出。

例句⑥后一分句在意义上转向了前一分句的反面,前一分句指出王兵同学学习上的弱点,后一分句转而赞扬他在体育上的特长与成绩。例句⑤前一分句否定他是坏人,后一分句肯定他是好人。“不是坏人”与“是好人”在意义上是一致的,并不相反相对。它在意义上没有发生转化,所以不能把它看成转折关系。这样一比较,例句⑤是并列关系,例句⑥是转折关系,就非常清楚明了。

以上对“不是……而是……”与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的区别作了简要的分析,认识还是粗浅的,愿与读者诸君共同商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安徽太和中学 张绍良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还可以是助词。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例释如下:

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和thisis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4.必死是间。《崤之战》

5.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8.是吾剑之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治平篇》

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

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

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12.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左传》

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动词相当。

14.巨是凡人。《赤壁之站》

15.皆是水凿之穴。《雁荡山》

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17.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

”。

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

19.是己而非人。《问说》

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

19.定国是之诏既下。《谭嗣同》

20、共商国是

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传情达意仪态万方

──破折号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在十六种常用标点符号中,破折号是比较难用又不好理解的一种标号。《新编现代汉语》主编张静先生说:“许多意义、情态和声音的变化都可以用它来表示。”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海燕》成功运用了大量的破折号,细细玩味,是可以见出作者的心潮情思的。

(一)褒贬适当的解释说明

①.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早就把它们吓坏了。

②.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例①破折号说明海鸭呻吟不止的原因,加深人们对海鸭胆怯虚弱本质的认识,寄寓作者“愤其不争,怒其无为”的感情,也侧面反衬了海燕搏击风暴的英勇无畏。例②第一个破折号补述海燕搏击、飞舞的神态、色相和环境,突出海燕傲视群伦、英姿勃勃的形象,抒发了作者激越、钦赞的感情。

(二)刚柔相济的提示强调

①.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②.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这两个破折号都是用在前一个句子稍作停顿之后,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例①极写海鸥的有气无力、惊恐难耐,破折号传达出一种哀婉无告、低沉颓败的情绪。例②着意强调海并对光明降临的深信不疑。破折号犹如金光一线,给人以激荡奋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修辞例话:双关



湖南冷水滩区楠木冲中学 冯桂兵



双关就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用某些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构成双重意义。双关可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音双关。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双关。例如:

①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③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④如今要强借房租一年,所以百姓们都把“崇祯”读做“重征”。(姚雪垠《李自成》)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鳖!

例①“晴”与“情”谐音;例②“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例③“捣蛋”同“导弹”谐音;例④“重征”同“崇祯”谐音。例⑤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例⑥表面上指黄菜叶,实指丞相所信用的三个坏人: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

语意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构成表里两层意思。如:

①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②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③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王愿坚《党费》)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⑤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谈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

⑥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例①“瘟君”既指血吸虫,又指社会上的害人虫;例②“夜”实指黑暗统治,“路”实指革命征途;例③“听妈妈的话”实指听党的话;例④“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例⑤“淡”实指平淡;例⑥周繁漪指的是“风暴”的比喻义,即激发的矛盾,生死的搏斗。

这种语意双关,有明暗双重意义,明的是表面的意义,暗的是内藏的意义,说话的人本意是在暗藏的意义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6: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