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教学中“授之以渔”的几点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谭培霞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古人这句话,很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这大概也是每一位教师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反思平素的教学,我们力求要给学生方法方面的指导,但是,许多教学行为中,我认为对“授之以渔”还存在误区,值得反思:


  一、“授之以渔”要抓住最本真的,最本质的规律



  古人云:“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我们的许多低年级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汉字学理论的指导性作用发挥不足,有时还得不到正确运用,导致识字教学中少了“语文味”“文化味”,我认为“授之”并非“真渔”!



  案例:



  一位教师在进行一年级古诗《所见》的教学,其中“所、牧、捕、蝉、闭、立”是会认字,同时“闭、立”也是要求会写的字。在教学中,教师将生字套红,在语境中反复地让学生读诗句。当然,通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学生也将生字认识了。应该说,这样的方法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



  还有的老师,会让学生想办法记字。学生都是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记,老师们都把这当成记字的方法。可是,我们觉得教学中缺失了些什么。缺了什么呢?──我们“抛开了诸多文化品味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注目于外显性,所以,必将减少了深层次的、本质的内容。”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汉字表意的特点、因义构形的构字规律,使得我们的教学应该不仅仅立足于认得其形,呼出其声,更应该立足于汉字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使学生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汉字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感受汉字的意趣和厚重,由此,从内心深处激发其对汉字的喜爱和主动识字的愿望。



  从这样的角度设计教学,我们就可以将“牧”字画出来,介绍给学生。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放牧牲畜。左边是“牛”字,右边是表示手拿鞭子的象形。(属于甲骨文,从牛,从攴(pū),字形会意)这样,学生头脑中对这个“小牧童”手拿牧羊鞭,坐在牛背上,悠悠地行进在林间的形象会呼之欲出。



  “立”字──上面是正面站着的人形,下面一横较长,表示地面,人站在地面上即为“立”。古人造字多有趣!反观教学,注音识字也好,看图识字也罢,随课文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及口诀识字,这些都只是识字教学的不同方法,是外在的形式的东西,都不应脱离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这一内在本质特性,各种识字法都应立足于启发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科学的联系这一基点之上。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传达给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密码解读,充盈着趣味,并且遵循了汉字造字的本源──表意。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此“渔”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渔”,是更久远的!



  二、“授之以渔”应该与“学以致用”紧密结合



  古人造字非常有趣,仔细琢磨──“授”因何古人造字时,不是“口”字旁,而是“扌”旁?联系我们的教学,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不是轻描淡写地“口授机宜”,我们是在“手把手”地教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方法,感受到这种方法带给我们的成功快感,并不断训练,形成自己的能力,自觉运用──即“授之以渔”必须与“学以致用”相结合。



  思考:批注能力的培养──只有要求,没有指导。



  案例一: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到旁边的空白处。如:一位教师教学《将相和》,“蔺相如是靠一张嘴爬到廉颇的上面来的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璧归赵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并把感受体会批注到旁边。”后面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引导深入体会,但期待了整节课,教师再也没有提到“批注”的事,大概被忽略了吧!



  案例二: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时,同样让学生进行“批注”,之后这样进行教学:



  师:给“挨挨挤挤”加批注的同学,谁来读读批注。



  生1:荷叶很多,写得很真实。



  生2:荷叶很多,像亲密无间的朋友。



  师:你的见解令老师佩服!这就叫会读书、会思考!请你朗读一下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站队表演体会到“挨挨挤挤”是无序的,不留一点间隙。)



  师:给“冒”加批注的同学读读批注。



  生1:争奇斗艳地向外冒。



  ……



  反思:



  两相对比,也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没有一位不知道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的。因而,课堂上大家都在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写”,因为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静思默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能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将阅读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我这里所说的不是广义上的“批注”,而是就“写批注”方面,是那种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写批注”对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能力,质疑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本应该关注它,实际教学中却恰恰成为了形式。教学中多数是有要求没有指导没有展示没有碰撞没有评价。



  只要我们稍作梳理,就会发现学生在批注时存在的常见问题,主要有(1)学生认为批注感受时要用整段的话,像写文章一样。其实,读一读就会发现,只有一个词或几个词是有用的。那么,我们要教给学生──最醒目最直接的方法是将感受用一个词语、成语抑或简练的短句子(或反问句)书于其旁,每每翻看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带来视觉的刺激,强化了我们的感受。(2)还有的学生抓不住关键的内容或者没有什么可写的,写出来与实际的感受并不相符。(3)多数的学生只有理解的内容,极少有从表达的角度,从结构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学写批注。



  面对发现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进行提示、指导,需要教师敏锐地抓住典型的示例给学生做批注示范,要不厌其烦地进行批注训练,才会达到自觉的状态。我们深知这样的“渔”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但为什么关注极少呢?



  三、“授之以渔”必须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只有教师保护好孩子的问的意识,逐步提高孩子问的层次,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内驱力才会如汩汩的泉水。我认为“授之以渔”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如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拥有良好的探究意识,就成功了!这是最大的“渔”!在这方面我们教师做了些什么?如何“授之以渔”?



  反思:质疑能力──被忽略抑或只是环节虚设,何谈以学定教?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最为缺失的就是:课堂上很少有来自学生的问题,来自学生思辨的问题。而这却又恰恰是学生学习思考的最有价值的标志。不难发现目前的教学中,多数中高年级老师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否定,因为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一定好处。但是,如果天长日久地总是这样地教学,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合作、探究”就难以很好地落实。另一种现象是教师也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却只是学生提一提问题而已,后面的教学便“弃之不顾”了。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给了我们理论的指导。他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以阅读策略的理论作为指导。阅读的策略大致有:预测、连结、提问、图像化、推论、找出重点、统整、理解监控等。其中提到“提问”,与我们所说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当然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能力和习惯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首先要培养学生习惯向自己他提问。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另外要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再次,在有效引导、比较中学会思考,让思维深入。在交流问题时,我们将他人的思考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了解他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的,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提升。许多的优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于无疑处生疑”“小疑变大疑”等训练,教授学生学会如何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试想,“自问自答”一旦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能以有效而深入的问题引领自己的思考,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否就成功了一半?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思辨的空间和提问的机会了吗?我们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会提问了吗?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俯下身子再俯下,听一听孩子的困惑!在教学中积累引导学生质疑的策略,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此乃大“渔”!



  读到过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小学生,好比带了他们走一条路。目的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没有方法,往往不能达到目的。有时虽勉强达到目的,然而走的是极迂远的路,时间和精神上的损失都太大!是呀,要想把“渔”真正授于学生,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常态教学中的许多惯性的环节进行反思,进行分析,掂量一下此“渔”的分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