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随笔 把握叙事文章特点 探究新型课堂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6:0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叙事性文章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此类文章结构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四年级语文下册共入选 23 篇课文,其中属于叙事性的文章就有10篇,占全册课文的43%。从这个比例上来看,叙事性的文章应该在整个小学阶段都站到比较大的比例,既然比例大,课例就多,那么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的探究与实践,去摸索此类课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文体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语文教研组选择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作为课型研究的具体课例。

一、把握文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二、用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

     三、反复研讨总结,确定课型模式

  

     一、把握文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课例《三顾茅庐》属于叙事性写人的作品。叙事性写人的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些课文具有以下四方面鲜明的特点:

(一)引人入胜的故事。

(二)一波三折的情节 。

(三)令人钦佩的形象。

(四)丰富多彩的内涵。

结合这些特点,我们把“走进故事、了解情节、品味语言、感悟人物”作为此类文章的教学重点。

   二、精心研读教材,用心设计课堂

   1、精心提炼故事主线

   ⑴从过渡提炼

有些课文过渡小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小节,可以“中间开花”,勾连全文,从而提炼出主线。

   ⑵从习题提炼

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提炼主线的启示。

   ⑶从线索提炼

课文的情节发展总是有线索可循的,线索在串连内容方面有重要作用。有些课文的线索能把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这对于提炼主线是很有帮助的。

   ⑷从插图提炼

   课本中的插图往往落在课文重点处,是编者为了帮助师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事实上往往被教师忽略,没有发挥其作用。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形成教学主线,显得新颖别致,给教学增色了不少。

   2、精心预设学习方法

⑴自学自研

⑵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⑶全班交流

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渗透就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到各个教学环节。所以课前的备课是老师们应做足的功课。

   三、反复研讨总结,确定课型模式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研读细节,感悟特点

读写迁移、活化积累   

   (一)巧妙选择复习导入

1、从质疑切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明和创新的奠基石,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鼓励他们对课文进行质疑,教师要善于从中抓出“切入点”。

2、从中心词切入

课文中有的关键词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教学时如抓住这个中心词为切口,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从听写切入

听写往往是教师对初读课文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查,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找准切口,能起到“水到渠成”效果。

   (二)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

叙事性作品的根本要素就是事件和人物,所以叙事性作品 “ 人不离事,事不离人 ” 。  

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抓住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走进人物内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行文的思路和结构,感受人物不屈的灵魂和高尚的品质。

   (三) 研读细节,感悟特点  

   “ 文章不是无情物 ” 。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抓住细节,通过充分触摸语言,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表达顺序,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也是学生理解、品味文本的重中之重。细节描写体现在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工笔细描之中,它是用极其精彩、细腻的笔墨凸显人或物的特点,并将真善美以及假恶丑和盘托出。由于人物的品质特征是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逐渐丰满立体化的,所以,许多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读来耐人寻味。

   以《三顾茅庐》为例,细读课文,发现《三顾茅庐》一课虽经过编者大幅度的删改,但仍不失古典名著之味。首先是鲜明的对比——“三比”则知尊重。备亮之比、刘张之比、快慢之比,无不凸显出刘备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尊重。其次是精妙的比喻——“三喻”乃显人才。“卧龙”既喻山势又比孔明,刘备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得到孔明就像“鱼儿得到水”,足见诸葛亮之雄才大略,对刘备的重要性。再者是环境烘托与细节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点,更是学生范读范写的好材料。

   文中人物形象丰满——张飞的鲁莽急躁、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可通过细节的品味和赏析来体会。特别是对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刻画,更应着力剖析,体悟作者表达的艺术。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 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

   (四) 读写迁移、活化积累  

    学习语文重在积累。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与学习,其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只是形成知识积累,而在于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活化,使能力上有所拔高。

    就《三顾茅庐》而言,它是根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来的。入选教材后,就有了其特别的价值与目的:一是让学生接触、感受古典名著,领略它的魅力,更加喜欢民族的优良的传统文化。二是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课文只是对第三次拜访做了描述,而前面两次的拜访只有一句话作了简单交代,详细情景如何?诸葛亮出山后,到底为刘备实现大业做了什么,结局如何等,这些“未知”足以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课文可以作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出发点,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并能够独立阅读古代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23: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