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流动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有序
教师交流制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本报重庆4月11日讯(记者 高伟山)为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今天在重庆召开教师交流制度研讨会。会议交流了各地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的做法和经验,研讨了建立教师流动机制的思路和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小娅指出,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从基本普及转向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这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各地在教师交流中创新教师补充交流机制,充分运用政策导向推进城乡统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在制度政策、推进策略层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
陈小娅强调,探索教师交流和配置制度,要强化省级统筹,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从长远来看,教师流动机制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政策制定中要认真研究探索教师交流的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摸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使教师资源流动做到合理规划、科学有序。
陈小娅指出,对于中西部等以农村教育为主体的地区来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治本之策。在严把教师入口关的基础上,加强配套措施建设,进一步因地制宜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在大中城市的区域内教师交流中,要探索教师交流的范围、方式和途径,既要解决好阶段性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于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处理好刚性交流和柔性交流的结合;既要推进教师合理流动,又要扩展优质资源,还要有利于教师成长,让人民群众享受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各地要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和健全教师交流机制。
目前,各地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捆绑式发展、城乡对口支援等措施,有力地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陈小娅要求,各地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把握方向,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有所突破,为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改善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建立有效的教师交流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