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色的鱼钩》课文分析与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张程玉



  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一路上尽心竭力照顾三位生病的红军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课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着力表现了红军战士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一、精当的剪裁



  炊事班长一路上尽心竭力照顾三位红军战士,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情,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一一道来,那可是一部长篇小说。要在这样一篇短文中来讴歌老班长那光辉的英雄形象,就需要精当的选择和组织材料。作者重点选取了三天的事来详细地描写,一是小梁看见老班长吃鱼骨头的那一天,二是老班长命令他们和鱼汤的那一天,三是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因为这三天的事很典型,最能充分体现老班长那忠于革命事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生动的描写



  在叙述典型事例中,课文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崇高内心世界,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描写老班长外貌:“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从这憔悴衰老的外表,就能体会到他为革命事业是怎样的操劳。“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段包含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内心感受的描写,把老班长嚼草根、鱼骨头的艰难,“我”的痛苦和难过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同时也生动刻画出老班长那舍己为人的心灵世界。再如,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神态对比,鲜明的映衬出老班长为谁忧虑、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的内心世界。



  课文中像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随处可见,正是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三、朴实的语言



  课文尽管描写细腻,但语言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更没有情感强烈的语句,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道来,如实的记录前进的历程,平实的叙写人物的言行举动。正是这样的语言表达,把老班长那了不起的品格真实而又真切地展现了出来。字里行间浸透着对老班长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怀念。



  四、深邃的题目



  课文题目“金色的鱼钩”含义深刻,引人深思。“鱼钩”是普通的,“一根缝衣针”弯成的,但却是老班长一路上尽职尽责当好“上级、保姆、勤务员”的英雄历程的记录,是老班长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对战友关怀照顾无微不至的见证;“金色的”喻示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金色的鱼钩》资料链接



红军长征概况



  (一)长征的定义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陆续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二)长征的意义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担负起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宣传了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经过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和红军将士,许多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



  长征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逐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党和革命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最重要保证。



  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三)长征前涉及贵州的革命根据地



  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6月至9月,由红三军初创。10月,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根据地扩大。红二、红六军团撤离后,黔东特委和独立师坚持斗争至11月。根据地包括贵州沿河、印江、德江、松桃、江口、石阡及四川的酉阳、秀山,方圆300余里,人口10余万。)另外,1934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四)长征的原因及目的



  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现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长征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进到抗日前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五)长征的基本过程



  1934年4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广昌保卫战失利,中央红军粉碎第五次“围剿”已极少可能。5月,中共中央开始酝酿战略转移。7月,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北上,红六军团也随后西征。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简称)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遭受很大损失。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弃了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下旬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实际上开始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也有认为红四方面军长征从5月开始)。



  5月下旬,中央红军向川西北挺进。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坚持南下。中共中央多次催促、劝说无果。9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先行北上。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平镇(今永坪)。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西吴起镇。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转战于川康地区。1936年7月上旬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到达川西北的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编成红二方面军。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隆德西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六)长征中红一、红二方面军基本序列



  红一方面军:1930年8月,红一、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1931年1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辖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并统称为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934年1月,中共中央将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并入中革军委机关,所辖各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再次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参加的有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以及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1935年6月,中央红军恢复称红一方面军。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原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分别改为第一、第三、第五、第三十二军。红四方面军第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第五、第三十二军编入左路军;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和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编为右路军)。同月恢复红一方面军总部。9月,中央纵队和第一、第三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编入左路军的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五、第三十二军与红四方面军一同南下),11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第一、第三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由1935年9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而成)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



  红二方面军: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1930年7月,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合编为红二军团。1931年3月,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和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指示,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原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在甘孜组成红二方面军。



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粒大皮薄,麦麸少。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体会并学习作者这种表达方法。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金色的鱼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鱼钩会是金色的?)



  二、快速阅读,了解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重点阅读,品悟感情



  1.再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的多读几遍。



  2.全班交流。



  (1)读出自己感动的内容,在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



  (2)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感动的内容。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体会。



  五、作业



  1.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2.把这个故事将给家长或其他小伙伴听。



《金色的鱼钩》练习设计



  一、给黑体字选读音。



  着急(zháo zhāo zhuó) 着落(zháo zhāo zhuó) 高着儿(zháo zhāo zhuó)



  勉强(qiáng qiǎng jiàng) 富强(qiáng qiǎng jiàng) 倔强(qiáng qiǎng jiàng)



  暖和(huó huò huo) 和面(huó huò huo) 和稀泥(huó huò huo)



  二、比一比,再组词。



  搪(  ) 衰(  ) 棵(  ) 竿(  ) 碗(  ) 挨(  )



  塘(  ) 哀(  ) 颗(  ) 秆(  ) 婉(  ) 唉(  )



  糖(  ) 衷(  ) 稞(  ) 杆(  ) 蜿(  ) 埃(  )



  三、朋友手拉手(用线连一连)。



  坚定的    感情    形势    严肃



  浓厚的    声音    表情    严格



  低沉的    信心    纪律    严厉



  饱满的    毅力    要求    严明



  惊人的    情绪    批评    严峻



  四、选择关联词填空。



  虽然…但是… 哪怕…也… 宁可…也… 无论…也…



  1.老班长下了决心,(  )多么艰苦,(  )要把我们带出草地。



  2.老班长(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3.老班长(  )自己咀嚼鱼骨、草根,(  )不让三个病号没有营养。



  五、认识感叹号的作用。



  A.表示祈求 B.表示惊讶 C.表示赞叹 D.表示希望与命令



  1.啊!我不由得呆住了……(  )



  2.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呀!(  )



  3.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



  4.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稳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



  六、把对话描写改为转述句。



  1.小梁对老班长说:“我以后帮你一起找野菜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对小梁说:“我不行了啦。你们吃了,一定要走出草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品读句子。



  1.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句话是“我”__________时说的,活现出了__________的心情,它表现了老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象征着老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口语交际厅。



  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有许许多多,我们来召开一次长征故事会。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故事讲得动人心魄。



拓展阅读



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阅读思考:



  1.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为什么对迎面走来的战士产生了敬佩之情?



  3.文中多次写道“要记住革命!”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真的有这条光明道路吗?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2: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