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读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晓枫



  【源起】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是想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条“腿”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实在有些势单力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读整本的书”,人教版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也加强了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那么,如何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延及课外,给学生打开阅读名著的窗口,使其相互融通?我们决定以六(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研究名著导读的有效策略。



  【比较】



  ▲单元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曾编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十二册第五组“外国的人与事”中,与《凡卡》《鲁滨孙漂流记(缩写)》《奴隶英雄》同为一组。导读提示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关注人物命运,对有些人物的非同寻常的经历产生兴趣,受到启发。这是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六(下)“外国名篇名著之窗”单元中,也编排了前三篇课文,并增加《汤姆.索亚历险记》(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名著,既与文学大师交流,又能了解不同国家的的多样文化。两套教材在单元内容上虽有重合,但主题和要求却有差别,前者是常规的阅读课教学,后者“外国名篇名著”单元却像一扇窗,不仅借一篇课文的教学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交流,还要洞开广阔的阅读殿堂,让学生课外去主动阅读作家的整本名著。



  ▲教学目标



  我曾经在十多年前就教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年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心同情小女孩的命运,产生对冷酷的剥削制度的痛恨,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时,我紧扣小女孩的五次美好幻想,通过感情朗读,把“美好”与残酷的现实做对比,鼓励学生谈出体会,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痛恨黑暗社会、同情小女孩的悲苦命运。说实在话,政治性、思想性太强,重人文而轻工具,得意而忘言啊!而且,教学完全是孤立的站在“独篇课文”的角度,就课文教课文,缺少大语文的广度和深度。



  今天再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它在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已不再单一,课内要向课外延伸,“独篇”要带动“整本”,它的学习一定有别于其他精读课文的学习。阅读时,除了名著中人物的悲苦命运需要关注、文本虚实结合的表达需要体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感受之外,大师的思想、大师的生活、大师的语言更需要去亲近。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何疏导有效的读书方法,如何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又如何使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持久而绵长……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



  【探索】名著导读导什么?



  ▲问题激趣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可以说家喻户晓,对于伴着童话成长的孩子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可能他们童年的枕畔早已被同情小女孩悲苦命运的泪水沾湿过。对于如此熟识的故事,孩子今天再读的意义何在?学生深入读书的兴趣点究竟又在哪里?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读书有这样的体验,初读时可能只关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命运;再读时,我们会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字背后究竟还有怎样的深意?时隔许多年再读,许多感慨如浪涌来,可能还会感同身受,发出曾经沧海的慨叹。我们每一次阅读总能把不同时期的“我”放进作品中去,从而“常读常新”。学生呢,随着阅历的丰富,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仅仅是孩提时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吗,还会带给他们怎样的思考?



  当我们再一次聚焦文本时,我们开始探究这部作品在今天之于学生的意义。《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的主体部分是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寒冷时想有暖和的大火炉,饥饿时想有喷香的烤鹅,现实中没有欢乐却想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生活中没有亲情想投入奶奶的怀抱……它在告诉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生活虽然有苦难和困窘,但却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想,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今日中国的另一层现实意义。在读完可怜的小女孩擦然火柴的几次幻觉之后,我们又把目光聚焦在文本的最后一段,“……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小女孩曾经的幸福是什么?这一次一次的幻觉是那般凄美,她内心最渴望的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是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点,是否是让学生的思索走向深入的生长点?我们决定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常读”中完成“常新”的解读。



  ▲方法导航



  高年级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上,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亲近书籍、阅读书籍。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边读边思、批注阅读感受、读出疑问……但他们读书时常常在情节上打转,距离自觉的独立的运用阅读方法似乎还有一段距离,换言之,阅读方法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阅读习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在学生已有阅读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他们已掌握的方法进行梳理提升,引导其亲历阅读过程,在阅读时自觉使用,逐渐把方法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自我阅读的方式。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张读书记录卡(有摘抄,有新的感悟,有作家作品的其它信息提取等),鼓励学生随时记录读书心得。记录卡是随着学生读书的深入逐步完成的,是学生读书深入有效度的全程记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记录卡
篇目 作者 国籍 代表作

主要内容:(方法提示)可把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连缀;可分段概括段意连缀;也可概括小标题连缀。①

读书新得(新的发现、感悟、疑问,也包括表达方面的感悟)②

语段摘抄与赏析

知人论世谈作者(作家的语言、生活、笔下的物)③

广开言路听书评
(老师、同伴、其他者)④

其它作品阅读
(熟悉的、陌生的)⑤

其它



  记录卡中,①是在对学生已掌握的概括主要内容方法的梳理提升,学生可以非常明晰的选择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自觉运用;②是深入读书思考的及时记录,我们读书时,有的发现和体会可能稍纵即逝,及时的圈点批注是把思考引向深入的基点;③是关于作家的生平、写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安徒生的童话没有改变世界,但却带来了永恒的美丽,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篇童话的,他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必要的了解会将读者的阅读引向深入;④是链接书评,名著之所以久盛不衰,是因为它不断地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动和震撼,适当的链接书评常常会引领阅读,为我们的阅读提供很好的启发与范例,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读书体悟;⑤是关注作家的其他作品,通过链接孩子们所熟知的作家作品唤起他们尘封的回忆,再推出新作品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阅读不再局限于一篇,而要在课外继续亲近作家的思想、作家的语言和作家笔下的人物。

  “记录卡”只是辅助学生阅读的一种方式,不必教条的认为,只要读书就得在案旁准备一张“记录卡”,如果长期有效的引导,“记录卡”上的内容可以逐渐成为学生内在一种阅读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阅读思考的一种方式。

  ▲兴趣延展

  课上的阅读兴趣是瞬时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生深刻体悟作家这一部作品的基础之上,把探究作家思想、作家生活、作家的其它作品作为又有一个兴趣点,将暂时的兴趣转化为阅读整本名著的长期兴趣,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我以为,“读书会”应该是长期阅读兴趣的有效保证。阅读不仅仅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交流和分享阅读感受更是一种乐趣,小型的“班级读书会”、小组的“循环读书笔记”、难忘的“剧目排演”、一段日子之后的“回头再读”等等读书形式,都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持久而绵长。

  【实践】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练、炼、链”展开,即“反复练习、语言锤炼、信息链接”,从而突出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开放性。而名著导读更不能离开这三“lian”,经典的语言需要朗读,重点语段需要品味涵咏,更需要引入大量的信息来丰富体悟。于是,我们的名著导读研究也围绕这三“lian”展开。

  ▲练

  ①练概括。阅读篇章内容需要整体把握,初读文章后,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概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为赏析重点部分做好准备。

  ②练朗读。最高境界的朗读应该是心里装着听众,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并随着情节的推进与文本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课堂上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入情入境,同时有自己的体悟。

  ③练作批注。阅读时,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把读到的文字背后的信息或者感受随时记录,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高年级学生更应养成这一习惯。其实,批注是在批注个性、批注思想,是在用心灵谛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④练表达。阅读是需要与人分享和交流的,当学生有了深入的体悟之后急需一吐为快,我们的课堂要留有充分的交流汇报时间,让孩子畅所欲言,思想碰撞、认识提升。

  ▲炼

  这里的“炼”即用心琢磨,包含词语的锤炼和主题的锤炼,需要抓住重点词句、语段反复品味、具化形象、丰富情感、提升认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最后一段这样描述,“……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文中两次提到了“幸福”,这自然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小女孩曾经的幸福是什么?物质上的幸福能否满足她内心的渴望,她内心真正的渴求是什么?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有死去才能结束她的悲苦人生,只有和上帝在一起,她才能抓住永恒的幸福。这样锤炼语言的过程也是锤炼主题的过程,也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在品析深究的阅读中,作家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意蕴得以破解,学生又能在炼词炼句中读出自己个性的理解。

  ▲链

  文本只是一扇窗,要让封闭的课堂有深度、有广度,不能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要链接新的信息、新的挑战。我们教师要让这些新添的“柴薪”烧旺学生的思维之火,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可以说,新信息的进入会成为一个资源链条,它不会喧宾夺主,而会在深化文本主题方面锦上添花。

  ①兴趣链接──链接“毕淑敏的文章: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一篇《人鱼公主》被作家毕淑敏从8岁读到了48岁,儿时读出的是同情与悲愤,情窦初开时读出了甜美的爱情,身为人母时读出了家人的关怀,写作起步时开始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又读出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作家在不同的年龄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做到了常读常新。课前让学生来读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再读童话的兴趣,让他们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也渴望常读常新,并结合个人感受尝试做到常读常新。

  ②方法链接──链接“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结合个人经验设身处地的去读,会使学生走进文本中去,与文本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是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

  ③疑难处链接──链接“安徒生的生平以及他诠释‘幸福’的名言”。我们在阅读中读出了对“幸福”的个性理解,作家呢,他又是怎样理解幸福的?探究作家的经历、听听作家的心声,我们可能会茅塞顿开。

  ④读写转化的链接──链接“课后刘倩倩的小诗”。启发学生还可以这样来表达读书的感受,请他们也拿起笔来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⑤他人阅读感受的的链接──链接“教师阅读文本的感受:‘凄而且美’”。当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时听到不同的、新鲜的声音,会引领他去多角度体悟,因而读书体悟会更加丰富深入。

  ……

  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有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它于我们是精神家园、心灵关怀。名著导读更应是一扇洞开的窗,相信有效的导读策略能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实践阅读方法,交流阅读体悟,感受阅读乐趣,从而走向清新、丰盈、广阔的阅读天地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