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顺序的校本化 以数学必修模块来说明如何实现课程顺序校本化。 根据学生特点,将教学顺序由“1,2,3,4,5”调整为“1,4,5,3,2”,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材内容的校本化 例如1、将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欣赏”对应合并,变成“中国诗歌欣赏”和“中国散文欣赏”,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例如2、针对高中语文写作体系不够完备的现状,可结合现行教材对高一记叙文写作进行重新编写,构建高一年级记叙文写作教程。内容如下: 评价:高一年级记叙文写作教程既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语文写作分支的一个体现,又是一个层次清晰、内容详实的校本课程,可谓一举两得。 (五)教学模式的校本化 (六)课程评价的校本化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际效果 国家课程校本化至少会给我们带来以下四点的收获: (一)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 (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 (三)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课程化是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前提,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实现课程化的助推器,充分认识并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国际化带给我们的思考 大连理工、辽宁师范,除了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气息以外,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外籍学生在学校的就读以及外教的随处可见,可以说,大学国际化已经走近我们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世界,大学需要再次问自己:学生需要具备何种素质,才能在一个越来越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合作中取得成功?而大学又应该如何塑造自己来帮助学生培养这些素质?我相信,要在相互依存的环境里取得成功,大学毕业生需要具备九项必备素质。 ·好奇心:对新奇事物的持久的兴趣。真正的好奇心是对潜在价值的开放心态。有好奇心的人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追求能发展和改变自己世界观的方法。 ·移情力:对别人的想法感同身受。移情力是一种博大的想象力,让一个人可以充分体会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想法。 ·质疑心:好奇心与移情力的平衡点。理解他人并不代表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哪怕这个人是极其权威和受人尊敬的,比如家长和老师。 ·逻辑思维:逻辑是很困难的,哪怕简单的推演都会发生逻辑错误,而现实生活比简单推演复杂得多。我们要不断对不确定性进行判断,并面对大量偏颇的、不理性的事物,而逻辑思维是对我们本身局限性的认识与突破。 ·耐心:在困难面前我们常遇到论据之间的抗辩,这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处境,追使人们急于做出判断—在两者之间取其一。耐心要求我们能够同时把持对立的观点,而不是急于去判断谁对谁错。 ·创造力:创造更加困难。提出全新的思想与信息的原创观点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我们的感性通常告诉我们:照搬照抄是比较安全的,提出新观点则可能面临尴尬,甚至羞辱。创造力要求我们有冒险出错甚至犯傻的勇气,而正是这种勇气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行。 ·科学认知能力:自启蒙运动起,作为科学的通用语言的属性以及作为智慧武器的自然和生命科学,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21 世纪,善于使用这些语言和武器的人将是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人。 ·跨文化有效性:21 世纪,很少人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便捷的通讯、交通使我们能与不同的人有更多地交流。那些懂得不同文化的人的价值不可估量,因为他们既能理解他人的文化,又能消弭不同文化间的误解。 ·多语言能力:不同的语言塑造了不同的世界观。多学一门语言,就能大大扩展我们移情、创造、有效跨越文化的能力。 努力提升自己向这九种素质迈进,不仅是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具有的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可谓意义深远。 “强者应立柱足,放开眼,世界对他不会默默无言”,歌德的话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连的学习,让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的认识,坚持走下去,收获就在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