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52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蔚蓝的王国》(苏州   沈坚)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大自然的启示》(无锡  周华)

一、导入

作者简介(教师介绍)

二、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的音、义。(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比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这些景物给人什么启示?

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的点评:四个问题不是同一个理解层次的,应该让学生把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要把每一个问题做透,才能有层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学习。思考:整体感知应感知到什么程度?

本文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总-分-总。分的三个部分都是前写物(景)后面感悟哲理,在这里应该让学生感悟到,从而为下面的解读服务。

三、研析课文

1、学生配乐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领读与齐读相间。

2、教师改写第一部分的123节,让学生比较。学生找出老师少写的句子。(教师如果要找关键的句子来品析,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提问。即:小白花是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

3、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有什么好处?

我的点评:这个板块把写作手法、朗读方法、文章的中心杂糅在了一起。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牵着鼻走,学得比较被动,没有生成,感觉课堂没有活水。这个板快就是让学生找出展现在眼前的图画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师领着学生学,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使用摘书卡的形式学习,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检测的形式来学习。思考:面对同样的结构的片段,应该怎样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有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锻炼,使课堂越来越有活气?形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4、依照此法学习第二、三片段。教师讲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写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常州   罗天滔)

一、导入

师生互诉心情。齐读课文题。指导读题。(如果是自家的茅屋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挺好。)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点评。(感情、字音。)齐读

2、再读诗歌,要求读懂大意。

自由读,小组合作,借助书下注释。

汇报:学生解释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成生动的画面。按小结来描述画面,概括情节。

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研析课文

1、带着想像去读。(要有具体的指导,也就是说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读才能读出画面?)

2、带着思考去读。为何骂孩童是盗贼呢?为什么做冷似铁这样的比喻?“娇儿”的称呼有何用意?

师生共说创作背景。

学生回答问题。

(诗歌教学不能窜讲,就要考虑主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课堂的线索。)

(教师的积累决定了教师对文本的挖掘,对课堂的设计。)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明天不封阳台》(南京 朱钢)

一、导入

看图填空

————最需要阳光。(植物、动物、人)(导入与课文联系不紧、也不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态度变化的句子。

要封-还要封吗-先不封阳台

2、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要封阳台呢?

3、为什么改变了态度呢?

(所提问题比较琐碎。可以改为: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态度变化的语句,并讨论改变的原因。)

4、找文中语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可以抓住全文中鸽子的眼睛。)

三、研析课文

1、一只受伤的鸽子飞入阳台,带给作者哪些思绪?(提问不明确)

学生:陈至的诗句  

大草原的语句(齐读、分析出用心贴近自然。)

一组排比(指名读,齐读,教师没有指导朗读。)

小区的草坪(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恶劣关系)

2、鸽子在呐喊什么?

看图片,仿句式。(那。。。。。。那。。。。。。)

(提问琐碎,学生的回答没有生成,总在做一些没有思考性的填空题,没有贯穿课堂的线索。)

3、“先不封阳台”与“明天不封阳台”有何区别?

4、明天会不会封阳台呢?

总结出文中的主旨。没有让学生去总结。

我的点评:教学目标是什么?着重在文章的思想还是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像都涉及了,又仿佛都没讲透。我以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可这样界定:1、无论生活中的阳台封还是不封,只要自己心灵的心扉始终为自然打开就可以得到精神的提升。做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欣赏一幅画、研析一双眼睛、说一个生活现象、赏析一组排比。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出一幅画的诗意与纯净,读出一双眼睛的惊恐和戒备,读出一组排比的气势与劝诫。整个课堂的教学要点可概括为:一条决定变化的线索、一幅纯净的草原画面、一双惊恐变化的眼睛、一段联系生活的对话、一组严肃劝戒的排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夏》(谢雪林  镇江)

一、导入

谈谈夏的特点。

(学生谈完后,教师应该收一下。如:有的同学讲了夏天的温度,有的同学说到了夏天的性情。。。。。。)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思考:

1、  作者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我以为此处要多读,读透,读出夏的气势来。)

2、  从作者的描绘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夏天?(此问题指向不明确)

(这两个问题不宜放在一起思考。需要先将第一个问题做透,才能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二个问题的思考。)

句式:我从作者————的描绘中,看到了一个————的夏天。

3、找出写出夏的特点的句子,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

三、品析语言

朗读课文,品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使用、表现手法等角度。

老师的点评不要总是重复学生的答案。

我的思考:总是觉得语文课现在上得学生比较被动,学生仿佛是一群没有主见的羊群,老师领哪儿,学生跟哪儿,没有自己的喜好,更谈不上自己的质疑和发现。教师怎样设计课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该怎样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质疑的方法和步骤?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学不透,不太敢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的提问,自由的探究,自由的获得。初中生学习语文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过程:由老师引领的培养兴趣的阶段、由教师参与的学习方法的阶段、由教师提升点评的自主学习的阶段。

四、拓展

课外有关夏的文章。(拓展的东西要紧密地联系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只看内容是夏就直接拿来。)

思考:关于文章语句的点评的环节几乎每篇文章都有,与其老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去问,不如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位同学分配任务,一位同学读出语句,一位同学品析,一位同学讲解朗读要点,带领大家读出情感。这样一来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就交给了学生而不至于被老师接二连三的小问题所占据。



专家点评:

专家一:1、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这五节课中的体现。、

        2、语文老师上课要有自己的个性。

专家二:教学方法在五节课中的特色体现。

专家三:1、回归质朴的原味课堂。语文课堂的理性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爸爸的花落了》(扬州  吴淑敬)

一、导入

歌曲、《城南旧事》

介绍作者及其父亲的逝世情况。(由音乐创设情境自然导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铺垫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

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重点回忆的几件事。(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不恰当。教师有点急。答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用简洁全面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研析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中讲爸爸教育我上学不要迟到的部分,思考: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爸爸。(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了解和初步感知还没有到位。不能一步就迈到分析人物精神的层面去。学生需要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再探究“我”成长的原由,从/而自然的分析爸爸的形象。)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屡次打断她的话进行串讲,不妥当。

这个部分教师的处理有点琐碎,教师给得太多,学生学得比较被动。

这个部分可以两个主问题来启发学生深入文本:“我”的心理历程有着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把大块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不至于被教师琐碎的问题割裂、占有。

欣赏歌颂父母的歌曲

(当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引领学生感受文章情感美的时候就用一首歌曲来硬拉学生。)

师生讲述生活中的父子情。(所有的拓展都应该建立在对文章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此时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老师就忙着“生孩子”。)

(本文重在父坚毅的品性、正义的品格给了我坚强前行的动力,而不是失去父亲的深深悲哀。老师悲切甚至流着泪讲生活中的故事时就偏离了文本,曲解文本了。)

四、品味妙笔。

你觉得这篇文章妙在何处。

总评:远离文本,曲解文本,不尊重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都市精灵》(苏州   金顺芳)

一、导入

欣赏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问学生:你觉得歌中的小鸟可怜吗?(这种毫无思考性的问题提了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没有启发性的导入不如去掉。)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勾画出重点字词,文中的精灵是指什么?

(教师的点评不能是对学生回答的重复,也不能是宣布答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获得令学生有成就感的正确答案。)

三、研析课文。

找出文中体现小动物可爱的句子。(教学目标是什么?)

北京的小动物境况怎么样?(用意是什么?)

朗读文中的选段“喜鹊士成双成对。。。。。。。”“他们中有啄木鸟。。。。。。”(文章的中心问题是讲环保吗?)(割裂课文,曲解课文。)

作者的情感。(老师终于逼着学生把悲哀说出来了。)

看幸运的小动物,读文中相应片断。(用意何在?估计是号召各位同学要注意环保。太悲哀了。)

小组讨论“城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衡量标准。。。。。。”

这个板块模糊、混乱教学目标不明确不集中,没有重点没有层次可言,学生是“万马齐喑”。



总体感受:

老师们在繁重的教学中奔赴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场,是要取得真经回去揣摩,学习从/而使自己取得进步。那么这个真经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一些科学性的基本规则:尊重文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原则。尊重文本是正确的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方向创造文本,获得成功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尊重学生指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学情因势利导带领他们走向文本的更深处。尊重学生还表现为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感知课文,探究文意,品味语言。我们通过观摩活动应该强化这些科学性的原则,与此同时还想欣赏到上课老师在课堂设计中的艺术化的、完美化的细节处理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9: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