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同学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资料的准备以和观察都是由同学自身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同学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同学,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同学不感兴趣的。
从同学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同学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同学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记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同学,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同学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书记录,同学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越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置,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同学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学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同学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和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考虑:教师应如何组织同学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同学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身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b\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同学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同学“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沛。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同学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考虑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沛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同学注意到坚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同学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考虑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顺势让同学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同学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同学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同学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c\《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自己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身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资料掌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安排同学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胜利之处,也存在许多缺乏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掌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同学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缺乏的地方如对同学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缺乏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同学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习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同学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同学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同学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同学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平安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和时介入,对同学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同学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同学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局部“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同学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同学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方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身平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同学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同学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越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越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近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想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资料出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资料。在准备资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让同学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管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和食品自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发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资料为同学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防止同学只凭自身主观猜想,把猜测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料和激励措施
在平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从课后同学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同学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发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同学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褒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同学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置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同学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漠不关心,什么时候让同学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置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交叉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管方法。)让同学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同学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局部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分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身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