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中考总复习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2004?桂林)
   水之经典
   ⑴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翰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⑵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 ,将浪涛如山变为 ,将凶猛如火变为 ……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⑶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⑷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⑸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如同看到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⑹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⑺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⑻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⑼日本黑田孝高在《水五则》中的第一则说:“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第四则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前则,可以送给都江堰的水;后则,可以送给九寨沟的水。
   1.第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第⑴段画线句按常理应断句,你认为应该加入什么标点符号?作者为什么不加标点?
   答:
   3.给第⑵段文中空白处依次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喃喃细吟 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B.柔情万缕 珍珠四溢 喃喃细吟
   C.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喃喃细吟
   4.为什么说“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
   5.与第⑼段中“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一句相照应的是第 段的内容。
   6.你如何理解“水之经典”中“经典”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
   7.文中所写的都江堰之水和九寨沟之水各有性格,你更喜欢哪一处的水?为什么?
   答:
   
   (二十四)(2004?桂林)
   生命与气候
   ⑴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⑵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⑶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⑷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⑸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⑹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⑺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⑻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科技日报》,有改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2.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3.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4.第⑻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
   5.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答:
   6.作者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答:
   
   (二十五)(2004?河南)
   宇宙飞船的“避火衣”
   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在2003年10月的顺利发射升空与安全返回,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它从天外“下凡”——返回地球,过程复杂,场面惊心动魄。
   ⑵当宇宙飞船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进入大气层时,飞船的外壁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极大量的热,在距离地面60公里左右的稠密大气层区域,其表层温度可以达到1000~3000摄氏度,整个机身变成一个炽热耀眼的火球(就像我们常见到的火流星一样)。进入距离地面80~40公里区域时,由于周围空气在高温下电离,宇航员与地面的无线电通讯会暂时中断,进入“黑障区”,就连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
   ⑶飞船返回舱中有宇航员和珍贵的仪器资料,必须保证它顺利通过大气层安全返回地面,必须为它研究制造一件“避火衣”。
   ⑷由于宇宙飞船只使用一次,科学家为它(A)精心设计了一件奇妙的“避火衣”,它(B)是用“瞬时耐高温材料”制成的。这(C)是一种由特殊纤维材料或多孔颗粒加上有机物组成的低导热复合材料,这一层材料的厚度经过精心计算设计,在宇宙飞船不同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⑸当飞船返回舱由太空“下凡”通过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时,这件“避火衣”就会“引火烧身”,自己先燃烧起来,其中大量的有机物会发生化学分解和汽化,带走极大量的热量。更奇妙的是,“避火衣”在燃烧自己的同时,还形成一层厚厚的多孔炭化层,紧紧地附着在返回舱的外壁,这一炭化层具有极好的隔热效能,在它严密的包裹下,能有效地防止外界热量传入舱内,使返回舱中的温度保持在35摄氏度以下,保证了宇航员的安全。
   ⑹这种自我牺牲的一次性“避火衣”设计十分巧妙,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重量就比较轻,成本自然也就比较低,具有双重奇妙功能,使宇宙飞船顺利“下凡”,为宇航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请根据文意,概括宇宙飞船“下凡”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答:
   2.第⑵段中有两处使用了括号,这两处括号中的内容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
   第二处:
   3.第⑷段中三个加点的词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A.它: B.它: C.这:
   4.文中能体现“避火衣”“自我牺牲”特点的词语是 。
   5.从文中看,宇宙飞船的“避火衣”具有的“双重奇妙功能”是什么?
   ①
   ②

(六)(2004?山西)
   争先恐后
   于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是公共汽车门口,而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的出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有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有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去挤着,好象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质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 “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够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否则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然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来界定呢?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李白杜甫们的文明怎么会劣于松尾巴焦们的文明呢?日本人假装不知道这一点,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尼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难道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通读全文,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和谐是世界永恒的基础 B.文明的价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进
   C.我们不应该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 D.我们应该按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
   2.造成人们争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
   3.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⑹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阐明观点的?
   。
   5.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七)(2004?南京)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A。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 , ,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阅读全文,说说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
   答:
   2.文中划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句中“现成的肉”、“烂杏”各指什么?
   答:
   3.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
   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
   答: , 。
   4.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答:情节:
   
   体验和感悟:
   
   (八)(2004?徐州)
   拒绝句号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扬子晚报》2004年3月10日,作者:冯骥才)
   1.“拒绝句号”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的一种观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内容。
   答:
   2.用简略的词语或句子,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两个“句号”的不同含义。
   当然,这样的句号①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②。
   答:
   3.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十分强调“自我”这一内因的关键作用。请你认真阅读三至五段,分条加以整理。
   答: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这句话的理解。
   答:
   5.本文作者从一个枯燥的标点符号,引发议论话题,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请按照这一思路,自选一种标点符号,展开联想,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超过50字)
   答:
   (九)(2004?宿迁)
   带着梦想上路
   章睿齐
   ①许多年前,一个10岁的意大利男孩在那波里的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个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当他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②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她的儿子能成为一代名人,也许根本没有指望过靠她那三言两语去改变儿子的一生,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善意的肯定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③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篮球明星梦。一天,他把自己的梦想告诉母亲,母亲大加赞赏。为他有了自己的梦想向他祝贺,鼓励他向篮球明星学习,并且经常抽出时间和小乔丹一起欣赏报纸杂志上篮球队员们驰骋球场、飞身灌篮的矫健身影和飒爽英姿。同时,建议乔丹把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剪下来,贴到房间的墙上去,便于与偶像们朝夕相伴。
   ④同乔丹、卡罗素一样,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计。孩子们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往往会神采飞扬、美不胜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对孩子的梦想不屑一顾,甚至大泼冷水。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曾对母亲说,长大了要去当舰长,而母亲却说:“瞧你那糟糕的成绩,打扫军舰都轮不到你的份儿。”孩子的梦想被母亲的讥讽伤害了。如果这位母亲能像乔丹、卡罗素的母亲那样认真对待孩子的那份梦想,孩子日后没准真会成为一位出色的舰长呢。
   ⑤人类需要梦想。梦想是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对人生深深的企盼。一个人可以失败,可以遭受挫折,可以忍受孤独和不幸,但不可以失去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鸟失去了双翼,船失去了双浆。对孩子来说,梦想更有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梦想能使孩子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创造不辍,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⑥面对孩子的梦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
   ⑦在孩子追梦的过程中,父母还应予以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帮助孩子寻找梦想的偶像,和孩子讨论偶像的成长史、奋斗史、成就史,明确成功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让偶像在孩子心里生根;给孩子的圆梦计划提供建议和支持;经常提醒孩子践诺,在孩子怀疑梦想时给孩子鼓励。
   (选自2004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1. 卡罗素的母亲与乔丹的母亲教育子女的做法有何异同?
   答:
   
   
   2. 全文的观点是什么?卡罗素、乔丹的故事与文章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答:
   
   3.第⑤节运用了 的方法从道理方面进行论述,其作用是
   答: 。
   4.“对孩子来说,梦想更有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根据这一观点,为课文补充一个例子。
   答:
   
   
   (十)(2004?温州)
   ⑴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此丰富我们的头脑。
   ⑵苹果落地了,这是多么熟悉的事情,大家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里边还有什么研究的话题。一天,牛顿注意了这一现象,并且提出“它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他又思考,又探究,结果发现了其中包含着的“万有引力”定律。
   ⑶壶水开沸,这也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瓦特却把它当成了一个大问题来研究,并且根据其原理,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⑷“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这个格言说出了思考在知识的学习、运用、积累中是十分重要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很多知识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接受一些前人留下的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懂得的有限知识,多动脑,多思考。思考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发现问题,有了疑问,就会促使我们去探讨、去解决。“观察——疑问——解决问题”是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思考”,即动脑子。不动脑子也就不会提出什么疑问,没有疑问也就没什么需要探讨、解决的东西,因而也就没有新知识的获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2.文章第⑵、⑶两段证明了动脑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答: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⑵段的事实材料。(30个字以内)
   答:
   4.第⑷段画线句子中的“这个过程”是指什么?
   答:
   5.作者在第⑵、第⑶段中用了两个事实论据论证观点,请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
   (十一)(2004?安徽)
   我寻求挫败
   ①我一直都在寻求挫败。
   ②有人出发去“征山”,我却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复归拉于零的一次冒险。
   ③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的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可交锋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见面,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中竟把那块玉胡乱砸在地上,那种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动人的,是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
   ⑤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陈师道一遇见黄山谷,就烧掉自己的书稿,虚心去向黄山谷学习。一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一种极幸福的际遇。
   ⑥《新约》中的先知约翰,一见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对人们说:“我仅仅以水为你们施洗礼,他却以灵为你们施洗礼,我之于他,只能算一声开道的吆喝声。”《红指传》里的虬髯客一见李靖,便知天下大势已定,于是飘然远引。那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么想见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孙中山也有如上风仪,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授命。生的悲剧原不在头断血流,而在于没有大英雄可为之赴命,没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⑦我一直在寻求挫败,人生天地间,还有什么比失败更快乐的事?站在千丘万壑的大峡谷前,感到自己渺小得像蝼蚁一样,还有什么时候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卑微下来,享受大化的赫赫天威?曾记得一个夏夜,卧在海滩上,看到满天繁星如雨阵如箭簇,一时几乎惊得昏了过去,感到一种投身在伟大之下的绝望,知道人类永远不能去逼近那百万光年之外的光体。不过,这份绝望使我一想起来就觉兴奋昂扬。试想,宇宙如果像一个窝囊废一样被我们征服了,日子会多么无趣啊!读圣贤书,其理亦然。读一些好书,仿佛看见洞照古今长夜的明灯,听见声彻人世的巨钟,心中自会涌出一份不期然的惊喜,知道我虽遇鲁,天下人间能人正多,这一番心悦诚服,使我几乎要大声宣告说:“多么好!人间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我连死的时候都可以安心了!因为有这样优秀的人,有这样美丽的思想。”此外,在印度见到特瑞沙,在非洲见到史怀哲,或是在美术馆看“八大山人”、石涛,在博物院看周鼎宋瓷,都会兴起一份“我永世不能追摹到这种境界”的激动。这种激动,这种虔诚的服输,是多么难忘的大喜悦啊。
   ⑧如果问我此生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便是不断遇到更令我心折的人,不断探得更勾魂摄魄的美景,好让我能更彻底地败溃,从心底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1.③④段列举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
   答:
   2.填空。
   从第⑥段看,大英雄指___、___、___三人。
   3.第⑦段画线句子中,“这份绝望”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
   答:
   4.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5.本文标题是“我寻求挫败”,但③-⑥段列举了别人的例子,这是否有必要?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
   答:
   (十二)(2004?福州)
   成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 +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
   + + =成功
   2.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是 。
   3.本文开头通过 ,自然地引出论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
   答:
   5.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三)(2004?恩施)
   心灵的空间
   周国平
   泰戈尔写过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地休闲和遐想和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惟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业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选自《青春潮》2002年第9期)
   1.“心灵的空间”指的是什么?
   答:
   2.“穷人”、“悲惨的人”和“忙人”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各自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哪一个词能揭示这一点?
   答:
   3.“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是一种什么样的忙碌?这种忙碌是否同样需要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为什么?
   答:
   4.你见到过下面三种“忙人”吗?请选择其中一种举一个例子。
   ①发自内心的需要;②为了名利;③为了职务或客观情势。
   答:
   5.作者在文中希望所有的忙人“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
   (十四)(2004?黄冈)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青杨)
   ⑴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⑵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篷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⑶……
   ⑷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⑸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人们非亲历不能明白这一点。
   ⑹一次失足,将导致一生走不出创伤的阴影;一次堕落,将写下黄河水洗不清的履历;一次抉择的不当,即能造成终生懊悔的遗憾;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不能弥补的过失。
   ⑺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般苦后品出的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的一枚果实,夸夸其谈都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荣誉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⑻功业、幸福、成就、荣誉,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的面前经过。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入失败的深渊。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
   ⑼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这一点不容置疑。
   1.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2.在第⑴段中找出与第⑷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答:
   3.请在文中第⑶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50字左右)
   答:
   4.品析文章第⑹段,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谈谈本段语言特点及作用。
   答:
   ②用一句名言或俗语概括本段的内容。
   答:
   (十五)(2004?荆州)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给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1.写法体味——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答:
   2.要点概括——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是:
   答:
   3.词句理解——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思维缜密 洒脱飘逸 多愁善感 乐观风趣
   答:
   4.语言品味——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写在下面:
   答:
   5.内容探究——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
   答:
   6.情感体验——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2004?新疆)
   毕业赠言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
   ⑴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⑵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之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的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⑶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⑷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缩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⑸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⑹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自己的选择!
   ⑺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⑻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⑼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答:
   2.古诗文中,有很多同文段⑵中的划线句子意思相同的名言,请写出两句或两句以上这种名言。(如果所写名言是上下句的,两句算一句;如果名言是单名的,一句算一句。)
   答:
   3.根据上下文说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这句话的含义。
   答:
   4.文段⑸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再分别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和名言。
   答:
   5.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
   6.请给你的同学写一段毕业赠言。
   答:
   7.设想一下十年后你的工作或生活情景。
   答:
   (二十七)(2004?湖州)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石乞石乞(ku)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但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豌豆的杂交,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象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就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样,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往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是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答:
   3.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二十八)(2004?芜湖)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以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碾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种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锻炼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作者筱敏)
   1.文中写了哪几种鸟?这几种鸟分别象征社会生活中哪几种人?
   答:
   2.对于笼中鸟来说,既然天空和扑翼是“与生俱来”的事情,为什么此刻成了“多余”的?
   答:
   3.作者对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持什么态度?
   答:
   4.那只鸟儿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目的是什么?
   答:
   5.你怎样理解“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答:
   (二十九)(2004?青岛)
   感悟春天
   [阅读提示]
   本文赞美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⑴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lǐnliè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光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⑵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像。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⑶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们,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⑷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女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先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五十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⑸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先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史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依据第⑴段中的注音,写出恰当的汉字。
   “需要反反复复冲破lǐnliè 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2.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从中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3.从第⑴段来看,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4.第⑵段最后说,“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5.阅读第⑶段,将其中引用的诗句、诗句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摘录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中,并选取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例诗句,写出喜欢的原因。(要求:最喜欢原因的表述要紧扣诗句要点;语言要准确简明,生动流畅)
   读书卡片编号: 068
   作者 朝代 引用的诗句 最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6.第⑷段开头写道,“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请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揣摩这句话,谈谈你的感悟。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2004?四省区)
   欣赏使人美丽
   ⑴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真诚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真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谎。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从这个意义上说,会不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检验;学会欣赏别人,则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⑵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并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⑶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如今他开了好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⑷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⑸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1.从文章第⑴段知道欣赏具有双重作用:一是 ;二是
   。
   2.运用下面格式,依次概括⑵⑶段内容。
   欣赏 ,使他变成 ;
   欣赏 ,使他变成 。
   3.下列句子可以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会欣赏,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蛰伏的不起眼的种子,原本可以轻易地发芽、开花、结果。
   B.敬人者,人恒敬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C.欣赏别人得到的回报是超值的,就如同通过欣赏本想得到的一片枫叶,而得到的却是一片枫林。
   D.美是生活的阳光,是大地的精华,是艺术的冠冕,是人心中开放的鲜花。没有对美的渴求,人类可能还混迹于一般的动物群中。
   4.比较文中加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谈谈原句表达的好处。
   这位小偷心思细密,手法灵巧,风格独特,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就。
   原句表达的好处:
   5.你有欣赏别人或被别人欣赏的经历吗?请简要叙述并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经历:
   感受:
   (三十一)(2004?绵阳)
   我对这位传奇英雄的认识,有一个突变。
   为了寻找盖文学馆新馆舍所用国产装饰石材,我和我的同事来到了新疆。
   我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曾被充军新疆,一直发配到伊犁,是真正的受罚。多少年过去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在老的伊犁将军府附近盖了一座纪念馆。我决定抽空去看看。
   在去纪念馆的路上,我看见路旁一条很长很规矩的小河,大概有5米宽,河水流得很冲,岸两旁有高大的树。开车的司机说:它是渠,是人工开凿的,叫“皇渠”,是林则徐大人当年留下来的,为的是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水渠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了。
   这个小故事极感人。
   它一下把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老人拉得很近很近了。我对他,不是一般的崇敬了。复杂了,真的,复杂得多了。该怎么说呢?往大里说,牵扯到人该怎么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甚至,整个儿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都可以由这个故事中派生出一些认真的思考来。往具体里说,想想看,那时怎样的逆境啊: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背井离乡,充军万里,凄凉之至。然而,他却依然一副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指挥黎民百姓和部分官兵,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终日挖渠引水不止。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一个树在你我面前的,伟大的,不说教的,默默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平凡的,可以效仿的楷模。
   总之,这条小渠给我带来了心灵震撼,令我激动不已。它给我一个巨大的感动。
   林则徐的一生与其说是官运亨通,不如说是充满了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连降五级,竟有许多次。最大的处罚是发配新疆。然而他的态度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个真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的处世哲学便是如此鲜亮简明,有小渠可以作证。
   新疆土地极肥沃,天生一块大宝地:风和日丽,日照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要有水,种什么长什么,而且硕大,丰产。林则徐抓住这个要害,挖渠引水,做了表率。而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偏偏是个犯人的身份,而且年老体弱,精神上又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
   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
   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它是地道的“人”渠。
   一个姓林名则徐的神人,用这小渠,在天地之间,龙飞风舞般地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什么时候再去看看那小渠,用清澈冰凉的渠水洗洗脸,当做接受一次沁人肺腑的人生洗礼吧。
   1.请在原文中画出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呼应的一句话。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3.作者为什么称“皇渠”为“人渠”呢?
   答:
   4.作者开篇就说对林则徐的认识“有一个突变”,结合全文,谈谈这个突变的具体内容。
   答:
   5.下面对该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林则徐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不但有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而且有科学头脑。
   B.“我”原来对林则徐知之不详,到了新疆,看到了这条渠,才对他崇敬起来。
   C.“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中的“潇洒”一词表现了林则徐不拘世俗,风流倜傥的风度。
   D.全文感情真挚,气势酣畅,一唱三叹,缠绵悱恻。
   E.这条水渠不仅造福一方,而且可以成为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镜子。
   (三十二)(2004?南宁)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乔 叶
   ⑴每天下午,接上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溜达一圈。闲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觉得这是上帝对我劳作一天的最好奖赏。每次我们走到文华路口,我就会停下来,和一个卖小菜的妇人聊上几句,这是我们散步的必有内容。这个妇人脸色黑红,发辫粗长,衣着俗艳,但是十分干净。她的小菜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常在她这里买菜,所以彼此都相熟。因此每次路过,无论买不买菜,都要停下和她寒暄几句。客户多的时候,也帮她装装包,收收钱。她会细细地告诉我,今天哪几样菜卖得好,卤肉用了几个时辰,西兰花是从哪个菜市上买的,海带丝和豆腐卷怎样才能切得纤细如发,而香菇又得哪几样料配着才会又好吃又好看。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仿佛这样对我说话的,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亲人。而孩子每次远远地看见她,就会喊:“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⑵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
   ⑶一天夜里,我徒步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那个车夫是个年近五十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便让车夫停车,和他结账。
   ⑷“还没到呢。”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⑸“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我说。
   ⑹“时间长吗?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
   ⑺“不用。”我说。其实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
   ⑻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蒙蒙的云朵。
   ⑼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他笑道。
   ⑽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谨。每天下午三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
   ⑾“干吗还要这么喊一声呢?是单位要求的吗?”我问。
   ⑿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了。”
   ⒀后来,每次他喊过之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
   ⒁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都能给我以这种难忘的感受。只是看到他们,一种无缘由的亲切感就会漾遍全身。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来历,但我真的不觉得他们与我毫不相干。他们的笑容让我 ,他们的忧愁让我 ,他们的宁静让我
   ,他们的匆忙让我 。我明白我的存在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一行一行的泪水和汗水之间,生活在他们千丝万缕的悲伤和欢颜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
   ⒂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多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⒃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予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越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1.将“①沉默 ②愉快 ③挂怀 ④不安”依次填入文中第⒁小段的空白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填入序号即可)
   答:
   2.文章描写了三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答:
   3.认真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①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
   答:
   ②我明白我的存在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答:
   ③他们因不知而越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答:
   4.文章可分为记叙和议论两部分,请用“‖”断开,然后说说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
   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生命“美”在何处?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发现生命之美?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三)(2004?宁安)
   猎人与狼
   ⑴猎手穿行在灌木丛中,查看前几天挖下的陷阱,可惜一无所获。当他走进一片灌木林时,微微有些心跳,那是最后一处的陷阱了。
   ⑵伪装的树枝不见,陷阱露出阴森森的洞口,猎手狂喜,端着枪走近阱口。猎物是只成年的公狼,金黄色的皮毛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在阱底嗥着,焦躁地团团转。
   ⑶靠近点,再靠近点,猎手告诫自己。小心地挪动脚步,边举枪瞄准,他只有将尖锐的弹头射进公狼的前额,才能获得一张完整的狼皮。猎手觉得手心有点湿,全神贯注地往前挪步。突然,他脚下一滑,眼前一黑,耳边响起尘土和落叶的坠落声,猎手意识到,他正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他忽略了昨晚的那场大雨。
   ⑷现在,猎手和凶恶的公狼,共同被困在狭小的阱底。四周是三米多高垂直光滑的泥壁。猎手的心中滑过一阵苦笑:这大概就是报应吧,打了一辈子猎,结果却要死在亲手挖掘的陷阱和已捕获的猎物口中。
   ⑸在猎手掉进陷阱中的那一刻,公狼被这突如其来的坠物给镇住了,它转过身,目光凶狠地盯着近在咫尺的猎人,龇着白森森的狼牙,鼻孔里发出威慑的低嗥。
   ⑹赤手空拳的猎手知道,无论如何是敌不过眼前凶狠的公狼的。凭他多年的狩猎的经验,他很快镇定下来,也龇着牙,目光狠狠地瞪着公狼不动。
   ⑺人和狼都不敢轻举妄动,互相对峙着,时间似乎静止了,不知过了几分钟或是几小时,公狼也许感到眼前的人对它并不构成威胁,也许无暇顾及,逃命要紧,公狼盯着猎人后退两步,见猎人没有反应,便掉转身,不再顾及背后的人,开始义无反顾地用尖锐的前爪飞快地扒着阱壁。
   ⑻雨后的土很松,老狼很快就在脚下扒下一大堆土,把阱底垫高了一层。公狼用后腿跳上土墩,竖起前爪,继续往高处抓。猎手很快就明白了公狼的意图,不禁在心里骂道:他娘的,狡猾的家伙!旋即跟在公狼的身后,把公狼抓的松土踩实、垫宽,做成台阶状。
   ⑼狼和人,在这一刻成了同舟共济的合作者。人和狼,为了求生,竟配合得如此默契和协调。
   ⑽只用了两个多时辰,狼和人都看见了头顶上的地面。狼一纵身,蹿上地面,向前走了几步,停住,回转身坐下来,目光定定地望着洞口。猎手最后也艰难地攀援上洞口。他看见狼正盯着自己,慌忙拾起掉在地上的枪,端起瞄准狼的前胸。
   ⑾公狼见到猎人上来,全然不觉危险就在眼前,而是偏着头,对猎人眨眨眼,然后缓缓起身,慢吞吞地朝着密林深处走去。在转过山脊时,又回身望了望猎人。
   ⑿猎手端着枪,怔怔地瞄准着渐渐远去的公狼,僵硬的手指,没有扣下扳机,一任猎物从容地隐入林间……
   ⒀从此,猎手不再进山。他告诉别人,他已失去做为猎手应有的那股狠劲了。
   1.通读全篇,补充情节。
   本文的情节由“跌落陷阱、紧张对峙、 、无言分别”四部分组成。
   2.品味关键词语是深入理解文章意蕴的重要手段。请品味第⑽、⑾段中的几个加点词语,体会狼蹿上地面却没有马上逃去,流露出它对猎人怎样的情感?
   答:
   3.文章结尾处猎人说自己已经失去了“做为猎手应有的那股狠劲”。你怎样理解猎手的“狠劲”?猎人失去了“狠劲”,那又多了些什么呢?
   答:
   4.读书贵在质疑,你能从《猎人与狼》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新问题吗?
   答:
   5.综合探究。
   材料一:狼,犬科,耳竖立,尾下垂,性凶残,往往结群伤害禽畜。
   《汉语言大词典》
   材料二:在许多情况下,狼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或者饥饿、生病,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科技文萃》
   材料三:1907年美国开巴高原一片葱绿,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可常常被贪婪的狼暗算。当地人恨透了狼,用了25年的时间,消灭了狼和一切鹿的天敌,开巴高原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大量的繁殖。不久,鹿吃光了所有能吃的绿色植物,整个高原,绿色消退,枯黄蔓延……后来美国很多地区开始了“请回狼先生”的工程。
   《作恶的鹿与冤屈的狼》
   材料四:一个猎人说:“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的缩短,母狼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急时,会在草木茂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但人一旦爬上坡顶,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掉了。我击毙了母狼,又在一堆干骆驼粪中找到了两只小狼。我才恍然大悟,那只母狼是为了保护它的幼崽,爬坡延迟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并用全力向相反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母狼的智慧》
   结合《猎人与狼》,就链接的四则材料,以及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知识或故事进行探究,多角度阐述你对“狼”的认识。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四)(2004?北碚)
   美好的明天
   刘墉
   ⑴“让我们等待一个美好的明天吧!”每当我听见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明天真的那么美好吗?我只知道,不论今天是多么令人留恋,明天总会毫不犹豫地来到,我也知道,无论我们抗议或沉默,生存或死亡,明天总是不停地推走。
   ⑵明天是平凡而无情的,它很快地变为今天、化作昨天、成为明天。
   ⑶明天是未可知的,是一连串的问号,用它弯弯的钩子,钩着我们又向前跨进一日,又长大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岁,又不知觉地添了些许,减少了些许。
   ⑷明天是辛苦的,要工作、要考试、要出操、要买菜、要战斗,只要有一件事没办好,明天就翻脸不认人。
   ⑸明天是脆弱的,如同人生的幸福一般,可能有病痛、有战争,有亲人永远离我们而去,即使是一片瓦默默地滑落,也可能夺走我们的生命。
   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明天不再美好,而只能说明天是太纯了,如同一张白纸,雪白得令人发慌。我们可以将它接过来,再随手递出去,成为一张零分的白卷;也可以在上面乱涂几笔,成为糟糕的作品;但更可以赋予它最优美的色彩,最巧妙的情思,成为一幅传世不朽的杰作啊!
   ⑺所以明天又是操之在我的,是等待我们去开创、去塑造的。对于那些恋人,明天可能是他们的佳期;对于那些辛苦耕耘的人,明天可能是收获的日子;对于那些勇士,明天或许面临战斗,却可能胜利;对于那些反抗暴政的人们,明天或许最艰辛,却可能重获自由。即使有一位伟人不幸在明天逝去,也绝不是明天战胜了他,而是他伟大了明天,使明天成为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⑻不要等明天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走向明天吧!只有当我们将“等待一个美好的明天”的“等待”改为“开创”时,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明天。
   1.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明天并不是那么美好”的?
   答:
   3.在文中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资料卡片上,并在类别栏注明摘句所属类别。
   读书文摘卡
   类别 篇名《美好的明天》作者 刘墉 来源(此处不用作答)内容摘要:
   4.文中第⑶段说“添了些许”是指添了什么?“减少了些许”又是指减少了什么?
   答:

第十三讲 学作品阅读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包括: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辨识,小说情节的归纳概括,塑造人物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的分析,小说与散文线索的理解,小说与散文主旨的理解,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表达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小说的主旨、人物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言之成理的理解,等等。
   在局部或细节上,包括:字词的准确运用,字词的含义,字词的情感色彩,字词的表达作用,句子的含义与表达作用,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描写方式的辨识,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抒情方式的品析,文章的构思技巧与表达技巧的品析,自由赏析,等等。
   【知识疏理】
   1.小说的文体知识。2.散文的文体知识。3.童话、寓言、传说、故事的文体知识。4.小说的表现手法。5.散文的表现手法。6.文学作品中的描写。7.文学作品中的抒情。8.文章结构、顺序、线索方面的知识。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10.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11.段落品析。12.文学作品的细节性知识如详写与略写、联想与想像、正面与侧面、对比和烘托、伏笔与照应、悬念与释念、实写与虚写、先抑而后扬等等。13.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题目角度丰富,题型丰富。如概括题、简答题、品析题、联想题、解说题、赏析题、自由表达题等等都得到充分的运用。
   自由表达题的设计角度多姿多态。如要求谈启示,说看法,写结尾,补例子,作赏析,述感悟及微型写作等等。
   【解题导引】
   例1.
   绝 手
   印白先生4岁握笔,9岁出字。先给左邻右舍写联画贴,后给达官贵人描扇点匾。14岁晋见巡游的皇帝,御前走笔,龙颜赞叹,当场赐银百两,旨令将其抄书立碑留存。
   从此,印白先生名扬大江南北。但名气大了,人也傲了。每天舞笔练字,很少再给别人,就是显贵人家出资丰厚,也遭婉言拒绝。物稀为贵,惜字如金。印白先生的名气更响。据说有人为求几字,竟愿割田百亩。
   野村少佐求字时,印白先生鬓发已白。野村是城防司令,中国通。抓来印白先生,假意训斥下级,扇了绑印白先生小队长的耳光。然后抛手解绳,递烟递茶,恭请印白先生坐下。歉意地说:“先生的,大大的对不起,请你的海涵。”
   印白先生抚摸着红紫的手臂,鼻孔连出几声“哼”。
   “先生,”野村竖拇指夸奖:“大大的了不起。字的,我特别的欣赏……”
   印白先生斜眼野村,架起二郎腿,端茶呷了一口。
   野村斟茶,满脸堆笑,话入正题:“我的,请先生赐字,不知先生的意向?”
   “不写!”印白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
   “……”野村十分尴尬。
   印白先生起身便走,门岗架刺刀拦住他。野村打个手势,岗哨收回刺刀。野村陪印白先生出门,鞠躬道:“好走。”
   印白先生头也没回。
   野村数次登门,软磨硬蹭求字。印白先生始终不买账,对家人说:“此倭贼杀人如麻,即使杀了我,我也不给他写半个字。”
   家人担心野村真下毒手。
   印白先生淡然一笑,说:“倭贼要笼络人心,可能还不至于动我这种有名气的人吧。”
   野村再请印白先生,话不投机,露出杀相,用东洋刀砍下桌角,威胁说:“你的再不写这了,死了死了的!”
   第二天,押印白先生去,见面几句话,就手刃一俘兵。印白先生颤栗。野村抓住他的右臂,指着东洋刀上的血,狞笔说:“快快写,我的好说。”
   印白先生牙咯咯响,犟过头。
   野村用刀支过他的头,狂叫:“写的不写!”
   印白先生牙缝挤出两字:“不写!”
   “咔嚓”,野村下了毒手。印白先生被人扶回,在床上昏睡三天。乡邻好友守候身旁,无不掉泪。印白先生反而安慰他们:“别伤心,倭贼没断我双手,只要有手,我印白还是印白。”
   四年后,野村进山扫荡,被八路军击毙。日本兵在城里祭祀。天亮,贴告示的地方,
   八个斗字:“血刃倭贼,天下称快”,苍劲雄浑,洒脱耀眼。内行者赞曰:“除印白先生,再无可比。”
   1.请概括第⑴⑵段的内容。(各20字以内)
   第⑴段:
   第⑵段:
   2.野村采取了 、 、 的方式求字幅。
   3.“野村手刃一俘兵。印白先生颤栗”。印白先生是因为 而颤栗?
   4.文中最后一段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写着 B.横着 C.张贴 D.耸立
   5.印白先生最终为野村写字了吗?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字?
   6.内行者赞曰:“除印白先生,再无人可比。”请概括出其中的原因。
   7.文章对印白先生的描写三言两语,却使人感到栩栩如生。请举两例。
   8.请你概括写出印白先生的形象。
   这是一篇小说,读小说要注意故事情节,然后要了解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因此第1题应用一个主谓句来表达:“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第⑴段:印白先生自幼练字,14岁时就为皇帝赏识。第⑵段:印白先生名声大噪,惜字如金。第2题,野村假意礼贤下士,惺惺作态,然后是数次登门,软磨硬蹭,最后凶相毕露,开东洋刀相逼。第3题,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印白先生有高风傲骨。他不是害怕野村的威逼,而是因为鬼子的凶残使得他气愤得颤栗。第4题,“写着”显着平淡,只是交代情况;“横着”虽有力度,但有杂乱之感;“张贴”一是显得平淡,二是与前面的“贴”语意重复;“耸立”不但可以看出这八个字的力度风骨,还能使人感悟到印白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因此,答案是D。第5题,在野村被八路军击毙后,印白先生为他写了八个大字:血刃倭贼,天下称快。第6题,原因有两点:一是印白先生书法名扬大江南北,内行者知道他的字的风格,二是印白先生的气节妇孺尽知,也只有他才敢于写出这样的内容。第7题,文中对印白先生的描写凸现了他的鲜明形象。如:印白先生抚摸红紫的手臂,鼻孔连出几声“哼”。印白先生斜眼野村,架起二郎腿,端茶呷了一口。“不写!”印白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印白先生淡然一笑,说:“倭贼要笼络人心,可能还不至于动我这种有名气的人吧。”印白先生牙咯咯响,犟过头。印白先生从牙缝挤出两字:“不写!”,第8题,印白先生是一个不阿谀逢迎,宁死不屈,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书法家。
   例2.
   在小说阅读题答题方面,应主要掌握一些突破难点的方法,如:
   1.联系全文的“大”环境,对人物性格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不联系全文主题,单就句子内容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可能会出不少的问题。2.着眼于文中的情节,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3.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境,来品味文中的语言。4.调动学习积累,应对试题中出现的疑难。
   在散文阅读题答题方面,应主要掌握一些品味细节的方法,如:
   第一步,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理解,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熟悉材料。
   第二步,细节式品味。即对材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将阅读的全过程细节化,同时,又将每一细节化的阅读与“全文”这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品味。
   有了这样的阅读,就为阅读答题打下了基础。
   【常见失误】
   文学作品常见的答题误区有:不能判定选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不知道如何找到选文的线索,概括不出对人或物的描写、表现的角度,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事物的特点概括不全面,不能准确地对文句进行品析,阐释不清句子的含义,看不出选文在细节上的表现手法,阐释不了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难以讲清楚答题的理由,概括文章的主旨有困难,等等。
   【考点精练】
   (一)(2004?连云港)
   高等教育
   司玉笙
   (1)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6)强就当了经理。
   (7)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8)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9)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0)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1)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2)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3)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4)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5)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6)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7)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8)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19)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第(5)节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
   答:
   2.第(7)节中,本家哥所说的“良心”与强所说的“良心”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所说的“良心”各自的具体含义。
   答:①本家哥所说的“良心”:
   ②强所说的“良心”:
   3.请举例说明小说主人公强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至少答出3点)
   答:①
   ②
   ③
   4.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小说标题“高等教育”的内涵。
   答:
   5.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教育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教育?(不超过100字)
   答:
   
   
   
   
   
   
   
   
   
   
   
   (二)(2004?大连)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洞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时15分的哥本哈根,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每处不得超过16字)
   2.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8个字以内)
   3.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 的品质。
   4.“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
   答:
   5.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
   答:
   6.下面两句话,写得很好。任选一句,说说好在哪里。[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
   ①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人。
   答:
   ②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答:
   7.对于本文叙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含标点60字以内)
   答:
   
   (三)(2004?盐城)
   爬上窗台的绿色
   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选自2003年第11期《中华散文》,有改动)
   1.根据文意的理解,第2段和第7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什么?
   (1)“惟一心愿”
   (2)“简洁纯真的心愿”
   2.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答: 。
   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
   4.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⑴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⑵“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答: 。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序,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6.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答:
   (四)(2004?宿迁)
   家是地球的中心
   谭延桐
   “回家多好啊!”
   这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临终时说的最后一句话。1907年,威廉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开始了他计划中的欧洲之旅。所到之处,都会有“欢迎伟大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欢呼声暴雨似的淋到他智慧的头上。可是,再了不起的荣誉也替代不了家,替代不了,他太想家了。当他三年后终于乘上回美国的轮船时,他已是疲惫不堪了。就在轮船快要接近终点时,他一下子瘫倒在了坐椅中,瘫倒在了一个越来越明亮的梦想中,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他终于算是把自己给领到接近家的地方了。家,终于定格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了。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
   我似乎又一次听到那位阔人的哭泣了。他在野外徘来徊去,泪水涟涟,风怎么也抹不去他脸上的斑斑泪痕……有一位打那里走过的人问他:你这位先生啊,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呢?他感慨万端地说:家?我有家吗?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虽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吗?……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样,我也怔住了。是啊,荣誉再多,财富再多,可又有什么用呢?当家是“1”的时候,荣誉越多,财富越多,后面的零无疑也就越多了;可是,当家是“0”的时候呢?……真是无法想象,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将存放在哪里。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凄凉的,甚至是悲哀的,无望的……难道不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车站广场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他们等啊等啊,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终于算是轮到他们了……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的手里一样!他们笑了……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车上再挤,也挤不掉他们结实的渴望。哪怕是单腿站着……对,只要车上能容得下一只脚,就能容下他们对于家的拥抱……在外打工,钱是赚了一些,可钱再多,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来的啊!钱终究买不来家所给予的一切啊!回到家里去!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中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我理解了他们!
   我理解了……家。啊,家,究竟是什么呢?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公车欣赏,快乐上路”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公共汽车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家”的小诗──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出外帮人写字赚钱。
   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
   爷爷是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
   奶奶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都要吃笔芯。
   我呢?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哦,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她的一切。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了这样一个“铅笔盒”,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诗了。由她心中的诗外化成的这首小诗,我们也就再也读不到了……
   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2: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