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麻·麻雀·麻子







  
“麻”字在中文里常用,它的主要讲解有三大类:一是做纺织品原料的大麻、亚麻、黄麻(同( ));二是表面不光滑,带有细碎斑点称“麻”,如“这布一面光,一面麻”;第三类是麻木的意思,如“腿麻了”,“他吃了花椒,舌头都麻了”,“动手术前,他行局部麻醉”。

“麻雀”一词,指一种常见的小鸟,因其全身长有黑褐色斑点,符合上述“麻”字第二种解释,所以称它为“麻雀”。香港人叫麻将牌为“麻雀”,并非我们的发明,是此牌初起时流行的名字。麻将牌是明朝时江浙人发明的游戏娱乐品,因百多张牌麻麻一片,用竹子吊片制成,叫“麻吊”。又因“吊”和“鸟”在江浙某些地方乡音相同,便叫成“麻鸟”再改称“麻雀”的。故香港叫法才是正根。香港的“麻雀馆”绝非用错了字。

“麻子”是香港不用的词汇,粤语叫“豆皮佬”。“麻子”因天花病留下满脸凹陷疤痕得名。中国古代发明了“人痘”,曾对预防天花立过功勋,更影响了最后战胜天花的“牛痘”研制成功!一九七九年天花已在全球被消灭。

麻子当然不美,明朝开国元君朱元璋是个“麻子皇帝”,他踞万人之上,任人不敢说他丑,有拍马者竟蠢赞他的麻子颗颗不凡,还荣获“七十二粒横竖成行富贵相”美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您”和“您们”







  
中文有“你”“您”之分,这在粤语说时因读音相同无法体现,但是落在笔头则应分清。“你”是比较随便称呼对方的代词,朋友、同事、老相识、任用无妨;“您”是称呼对方的敬语,对长辈、上司、客户甚至新相识,用“您”则得体而恭敬。但“您”后不可加“们”要切记。

粤语“你”“您”发音无异,再加上香港长期是英国殖民地,英语影响很大,英文中此两字不分,易使我们用中文时套用忽略,对外联络信函来往,若全用你,你、你,会让人感觉欠礼貌呢。

普通话、法文、俄文、西班牙文……此两字不仅写法有异,而且发音也完全不同,以此为母语者,说出来不混,写则手到擒来,失误甚少。

中文“您”字由来已久,古代本写作“恁”,是口语常用字,当时解做“这样”、“如此”。至宋代时渐渐成为“你们”的意思。

南宋戏文中,“恁”常用“你们”解。再演变,由以“您”代替“恁”了。但“您”字讲解仍是“你们”。《五代史平话》中有“您孩儿们识个什么!”的话语,显然“您”是“你们”。

再后,以此复数称谓称呼单人表示尊敬,“您”成了“你”敬称。

知道了“您”的演变,是从恭敬对方“你们”而来,则“您”字后面加“们”,不是画蛇添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灵柩”并非“棺木”







  
一则内地简讯,写某某个体户发财兴旺之后,要光宗耀祖,于是将逝去的祖辈,全部换了上好的“灵柩”,重新安葬……简讯将棺木错写成“灵柩”,令人愕然。

这涉及到“棺木”和“灵柩”两词,意义没有弄清。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只是一副为装殓死人用的空棺材,而后者是已经装入死者尸体的棺木,不可乱用。如若去买一个“灵柩”,等一说买来一个有尸体的棺木,就是再财大气粗是暴发户,大概也不会做这种蠢事吧!

中国人自古对棺木便十分讲究。多数以木制棺材,原因在于木性柔和,先人逝去之后,睡在里面会逸舒适。木以柔中有刚,可抗湿热,拒寒水,死者不受虫蚁泥水侵害。是故,不大见有铁棺、石棺,只是在木头上作文章,毛泽东的水晶棺是个特例。

以前,北方之达官贵人过世,乘的棺木有杉木十三圆打成,亦即用十三个年轮的杉木,精工细作而成。有人避讳“棺”字。对外称“材”。还有讲究的,则在棺外加“椁”。

其实,“椁”者,是套在棺木外的一个大棺材。用意不外乎是更坚固耐久,防虫、水之外可防盗贼。“材”和“椁”一旦用了,才成“灵柩”。

灵柩入土,生乾安慰,死者安枕。火葬盛行之后,棺木的讲究渐被淡忘。难怪那个体户去买灵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似的”与“似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 谭桂声



    “似的”,音 shìde,也作“是的”。“似的” 是表示比况的助词, 有“(好像……)一样”“(好像……)一般”的意思, 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 强调跟某种情况或者事物相像。常常同“好像”“仿佛”等副词配合着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与“似的”同义的还有“也似(shì)的”。例如:“这辆出租车飞也似的从他身边擦过。” 但“也似的”现在只用于书面,不用于口语。此外,与“似的”同义的又有“似(shì)”。例如《水浒传》第二回:“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似转。” 但现代汉语中已没有“似”的这种用法。

    在用“似的”组成的短语作状语的时候,常有人将“似的”写作“似地”。 例如:“她泥菩萨似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中秋晚上, 月光把大地照得白昼似地明亮。”“开战以来,西方和阿拉伯电视台都在比赛似地放美军被俘和伊拉克士兵投降的画面。”杨沫《青春之歌》:“女人受惊似地抬起了头。一看是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面前,她怔怔地望着道静嗫嚅着:‘你……你……要干啥?’”同书:“‘不,不是!’这女人最后的两句话,像针似地刺了道静一下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套用了“状语 + 地”的一般做法。这大可不必。其实,“状语 + 地”不能绝对化。例如:“你真的懂了吗?”其中的“真的” 是副词作状语,在书面上就从来不写成“真地”。

    “似的”是相当晚起的,它是产生于近代北方白话的比况助词,在传统上一般就写作“似

的”。例如: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下车, 爷儿三个连忙打拱作揖, 如同捧凤凰似的捧了进来,在上首第一位坐下。”《红楼梦》第一回:“横竖这酒蜜水儿似的,多喝点子也无妨 。”

    请看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例子:

    《社戏》:“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风筝》:“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  在尘封的什物堆里发见了他。”

    《藤野先生》:“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故乡》:“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 自己很以为功, 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 木盘上面有着栅栏, 内盛食料, 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 狗却不能, 只能看着气死), 飞也似的跑了, 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 竟跑得这样快。”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 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 跳鱼儿, 贝壳, 猹, ……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 单在脑里面回旋, 吐不出口外去。”

    “然而圆规很不平, 显出鄙夷的神色, 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再看其他一些名家名作中的例子:

    萧红《呼兰河传》:“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茅盾《子夜》:“最后显现在他幻觉上的,是燕子似的连翩飞来的九封信。”

    朱自清《荷塘月色》:“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似的。”

    老舍《月牙儿》:“(那个月牙)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的。”

    这些例句中均没有写作“似地”的,即使是组成短语作状语也毫不例外。

    虽然也有一些语法书、辞书,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王自强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等有“似的”组成短语作状语时可写作“似地”的说法,但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是权威性词典,都不收录“似地”这种写法,这在实际上是以“似的”为规范词形,而弃置“似地”这一写法。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必将“似的”写作“似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作”与“做”



人民教育出版社 谭桂声



    现代汉语中的“作”与“做”,用途很广,使用频度很高,所构成的词语很多,二者之间的意义和用法也相当复杂,既有区别又有交叉。

    一、“作”“做”溯源

    甲骨文中有“乍”而无“作”。“乍”,是“作”的古文。在甲骨文中作为动词,意义同“作”。例如:甲骨卜辞“我乍邑”,意为“我建筑城邑”。金文铭辞也以“乍”为“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兮甲盘》:“兮白吉父作般(盘)。”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吴王寿梦之戈》:“乍在古铭器中一般用为作字。” “乍”作为动词,其读音在宋代《集韵》中为“即各切,入铎,精”,与“作”同音。“乍”可能是会意字,但其字形结构至今不明,《说文解字》认为“乍,止也,一曰亡也。从亡从一”,不足为据,一般不为人们所认可。

    “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乍声。“作”的起源很早,我国早期的典籍,已大量使用“作”,其语义已充分发展,是一个义项丰富的多义词。《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兴起)。”《尚书·舜典》:“伯禹作(充任、担任)司空。”《逸周书·作雒》:“(周公)乃作(兴建、建造)大邑成周于土中。” 《周礼·考工记序》:“作(制造)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振作、激发)气,再而衰,三而竭。”《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作(兴建、建造)邑于丰。”《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充任、担任)。”

    “作”有入声和去声两个读音,二者的中古音(唐宋音)用音标表示,分别是[tzak] [tza]。《广韵》:“作,则箇切,去箇,精。又则落切,入铎,精。”《广韵·暮韵》:“作, 造也。臧祚切。” 又《箇韵》:“作, 造也, 则箇切, 本臧洛切。”“作”本为入声字,去声的“作”来自入声的“作”。入声的“作”有“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诸义(见《广韵》), 去声的“作”只有“为也”一义, 即“造也”。《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 乃歌之曰:‘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 民安作。平生无襦, 今五绔。’” 注:“作, 协韵, 音则护反。”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诗》:“非阁复非船, 可居兼可过。君欲问方桥, 方桥如此作。”其中的“作”,后来写为“做”。“作”,现代普通话读则箇切,西南官话读臧祚切,均为去声;现在的闽方言、粤方言“作”仍读入声(如“工作”的“作”),而“做”读去声。皆与《广韵》吻合。《广韵》一书作于宋代,说明至迟在宋代,“作”的读音已分化。

    “做”,形声字,从人故声,读音同去声的“作”。“做”是“作”的后起的分别字。“作”的“为也”一义,读去声,后来写为“做”。“做”不仅用于“为也”的“造也”一义,还用于“为也”的其他诸义。明人张自烈(1564—1650)所撰字书 《正字通》:“做, 俗‘作'字。《字汇》租去声, 又音佐。不知‘作'本有去入二音, 分‘作’‘做'为二, 非。”“做”用于北方白话,大约起于宋代。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闲愁做弄(捉弄)天来大,白发栽埋日许多。”邵雍《伊川击壤集》八《和人留题张相公庵》诗:“做了相公更引年,人间福德合居先。”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到了明清,使用更广泛。《水浒传》第四回:“既蒙员外做主,洒家情愿做了和尚,专靠员外照管。”《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他家接我的戏去与老太太做生日。”《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前日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儿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下同)在“做” 字条目后附有“(作)”,既说明了“做”本为“作”的渊源关系,又表示了二者在“为(wéi)”这一语义基础上的通用关系。

    辞书中收录的下列词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也清楚地表明了“作”“做”在“为”这一语义基础上的通用关系。例如:

        做伴—作伴    做东—作东    做法—作法    做工—作工

        做活儿—作活    做客—作客    做人—作人    做声—作声

        做事—作事    做戏—作戏    做主—作主    作弊—做弊

        作对—做对    作假—做假    作美—做美    作品—做品

        当作—当做    小题大做—小题大作

                      (见《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装模作样—装模做样    装聋作哑—装聋做哑

        装腔作势—装腔做势    做贼心虚—作贼心虚

                      (见《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以上词语的前一种书写形式,均已被《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为惟一书写形式或首选书写形式。而在过去,这些词语的两种书写形式是通用的。

    二、“作”“做”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中,“作”“做” 沿袭了历史上的习惯用法,又有所规范。“作”“做” 的用法大致如下。

    (一)从语体色彩来看:“作”多用于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做”多用于具有口头语色彩的词语。这种情况与“作”出于文言,起源很早,而“做”出于北方白话,起源很晚有关。即使是一些后起的词语,如果具有书面语色彩,也多用“作”而不用“做”。

    前者如:作罢、作别、作答、作伐、作废、作古、作践、作结(收尾)、作乱、作孽、作陪、作祟、作息、作业、作俑、作战、操作、动作、耕作、工作、劳作、写作、制作。

    成语一般用“作”而很少用“做”。例如:胡作非为、弄虚作假、为非作歹、为虎作伥、无恶不作、寻欢作乐、以身作则、自作聪明、自作自受、作恶多端、作法自毙、作壁上观、作奸犯科、作茧自缚、作如是观、作威作福等。

    后者如:做鬼、做媒、做梦、做买卖、做圈套、做人家、做生活、做生意、做手脚等。

    (二)从语义特点来看:“作”表示的动作性不强,意义比较抽象;“做”表示的动作性强,意义比较具体。

    前者如:作案、作保、作弊、作恶、作风、作梗、作价、作脸、作派、作数、作速、作为、作伪、作用、作证、炒作、合作、协作、运作、恶作剧等。

    后者如:做饭、做手势、做游戏、做针线等。

    (三)从语法特征来看:后面是双音节动词时, 多用“作”;后面是双音节名词时, 多用

“做”。

    前者如:作报告、作比较、作变动、作处理、作点拨、作调查、作斗争、作分析、作贡献、作介绍、作解释、作了解、作努力、作思考、作说明、作妥协、作牺牲、作修正、作演讲、作咨询等。

    其中的“作”,现在也往往写成“做”,但过去的惯例是写为“作”。

    后者如:做工程、做功课、做记号、做家务、做课题、做事情、做事业、做文章、做物业、做学问、做业务等。

    此外,与后面带“作”的词语搭配,一般用“做”,而不再用“作” 。例如:做作、做作业、做动作、做工作、做作文等。

    (四)从词义分别来看:各有适用范围,又有交叉重叠。情况大致如下:

    1.只用“作”或一般用“作”

    (1)“起(起身、兴起、振作、出现、发作)”之义,例如:日出而作、风浪大作、一鼓作气,以及作怪、作呕、隐隐作痛等,均只用“作”,而不用“做”。

    (2)“写作、创作” 之义,“作”“做”习惯用法有别。例如:作家、作者、作画、作曲、作文(写文章)、作序、作传(写传记)等,均用“作”。但是,“作诗”写为“做诗”,“作文(写文章)”写为“做文”,也无不可。“作画”“作曲”“作文(写文章)”均用“作”,但如果后面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也常用“做”。例如:做文章、做小说、做一张画、做一篇序、做一支曲子等。

    “作品、文章”之义,只用“作”。例如:作文(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大作、佳作、杰作、力作、拟作、习作、原作、著作、拙作、诗作、剧作、处女作、代表作等。

    (3)“当做、作为”之义,多用“作”。例如: 成语“过期作废”“认贼作父”“作死马医”(俗语为“死马当活马医”),以及“以理论作指南” 等, 均用“作”。这与“作”很早就有“当做、作为”之义有关。例如,《尚书·舜典》中就有“朴作教刑(用木条抽打作为学校的刑罚)”之语。

    “作为”不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名词,只用“作”而不用“做”。“作为” 不能写成“做

为”。

    2.只用“做”或一般用“做”

    (1)“制造、制作”之义,用“做” 不用“作”。例如:做家具、做衣服等。但俗语“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成语则是“为人作嫁” 。

    (2)“当、充任、担任”之义,一般用“做”。例如:做官、做客、做白领、做母亲、做奴隶、做职员、做商人、当牛做马等。“做客”“做贼心虚”,又分别写成“作客”“作贼心虚”,《现代汉语词典》选取的是前一种书写形式,而《新华词典》等辞书则恰恰相反,选取的是后一种书写形式。

    (3)“结成某种关系”之义,“举行、举办”之义,均用“做”,前者如:做亲、做夫妻、做搭挡、做对头、做邻居、做朋友等。后者如:做寿、做礼拜、做满月、做弥撒、做生日、做筵席等。

    3.“作”“做”有大致分工

    (1)“从事某种活动”之义,或用“作”或用“做”,或通用。“作”多用于一般性的活动,其意义和用法与“进行”相当。例如:作安排、作采访、作承诺、作冲刺、作补充、作贡献、作沟通、作构思、作观察、作扩展、作检讨、作交代、作交流、作思考、作提示、作修改、作研究、作要求、作引导、作摘录、作注释、作指示、作准备等。其中的“作”,现在常写成“做”,但依惯例是写成“作”。“做”多用于事务性的活动或具体性的工作。例如:做工、做课(举行示范性或实验性的公开课)、做活儿、做题、做药(从事药物推销工作)、做账、做广告、做家务、做卡片、做建材(做建材生意)、做IT、做楼盘、做手术、做房地产,以及做保养、做交易、做实验、做营销、做运动等。

    此外,泛言“行事”之义,写为“做事”。“主持并决定其事”之义,《现代汉语词典》采用的是“做主”,这种写法已普遍为人们所接纳,但写成“作主”也并非不可。

    (2)“假装、做作”之义,本来“作”“做”通用,如前面所举的“装模作样”“装聋作哑”“装腔作势”,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确定的书写形式,应予采纳,但其中的“作” 原来都可以写成“做”。作态、造作、作开心状、强作笑颜等,用“作”不用“做”。做鬼脸、做样子、做姿态等,一般用 “做”。“表演”之义,有“做戏”一词,用的是“做”;而成语“逢场作戏”,以及来自港台的半意译半音译词“作秀(put on a show)”等,用的是“作”。

    4.“作”“做”可以通用

    (1)“用做”之义, “作”“做” 一般通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688页的“做”字条目的义项⑥释为“用做”,并举例:“树皮可以~造纸的原料|这篇文章可以~教材。”《辞海》“满江红”词条:“植物名……全草可作鱼类和家畜的饲料……”其中的 “做”或“作”一般可互换。做抵押、做纪念等,其中的“做”,也可用“作”。但“副词可以作状语”之类,依惯例,用“作”而不用“做”。

    (2)“成、为”之义,“作”“做”通用。其用法是附在其他动词之后构成动补结构,后面带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表示行为或动作的结果。这种用法出于北方白话,因此常用“做”字。《汉语大词典》就以“当做”为正词条,而以“当作”为副词条,这是有词源根据的。但在这一义项上,“作”“做”完全可通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688页“做”的义项⑥释为“用做”,第706页“看”字条目的【看做】词条释为“当做”,而第1685页“作” 字条目的义项⑥释为“当作;作为”。这说明《现代汉语词典》在“作”“做”的用法上也是不统一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新华词典》等辞书则用的是“当作”。其实比做、变做、当做、换做、叫做、看

做、视做、算做、写做、用做、装做等,其中的“做”,都可以写成“作”。

    三、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对“作”“做”用法的规范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目前权威性最高、影响最大的的一部现代汉语辞书,为现代汉语规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对“作”“做”用法所进行的规范,都有一定的根据,我们一般应采用,但也不必过于拘泥。这是因为:首先,它毕竟不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语言文字标准;其次,语言文字现象很复杂,往往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很难作硬性的规定;再者,它对词形的处理,也未必全都妥当,如它以“必恭必敬”“搀和”“搀假”“搀杂”“丁宁”“希罕”“希奇”“希世”“支解”等为首选词形(见《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而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则分别被规范为 “毕恭毕敬”“掺和”“掺假”“掺杂”“叮咛”“稀罕”“稀奇”“稀世”“肢解”等;另外,各种有影响的现代汉语辞书对“作”“做”用法所进行的处理也不尽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语形式,一般来说,是严格的规范;但对某些通用的异形词语的处理,具有倡导性,不是、也不可能是硬性规定的标准,“作”“做”的某些用法,即属此类情况。因此,如果认定“当做”之类的词语,必须写成“做”而绝对不能写成“作”,无视人们的使用习惯,一味地让“做”字扬威而使“作”字扫地,行之于已尚可,施之于人则殊为不妥。因为这是可以悉听尊便的事情,不能强求于人。当然,如果“当做”之类的词语,纳入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另当别论。

    我们的结论是:“做”源于“作”,“做”承担了“作”的一部分语义,二者既有不同的语义分工和习惯用法,又有一定语义范围的通用关系。因此,“作”“做”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用,并不是绝对非此即彼的。但对“作”“做”用法分明有别的,则不可混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质”与“室”的读音



人民教育出版社 谭桂声



“质”与“室”是两个常用字,它们在我社的使用频度又远远高于在社会上的使用频度,可以说是我社业务工作中语言交际的两个超高频使用的常用字。由于我社的工作性质及部门设置,我们总免不了与它们打交道,须频繁地使用“质量”一词,以及“××室”之类的部门名称。但据我社几次会议发言统计,将“质量”的“质”读为zhǐ的,有十之八九;将“××室”的“室”读为shǐ的,有十之六七:均误读为上声(三声)。而这两个字的正确读音是:其声调不是上声(三声),而是去声(四声),即“质”与“室”分别读为zhì和shì。

“质”与“室”在古代有入声和去声两读,现在还有个别方言将其读为入声,而在普通话中则只读去声,均与上声无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等”与“等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谭桂声



等 助词,表示列举,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列举未尽。用于部分列举,有省略或替代未列举部分的作用。未列举部分或因不重要或因项目太多而不必一一列出,或因知道得不清楚而无法列出。例如:

(1)本次列车开往深圳,途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等地。

(2)在这届奥运会的田径、体操、游泳、射击等比赛项目中,我国体育健儿有出色

的表现。

(3)他喜欢的中国古典名著有《红楼梦》《西厢记》《聊斋志异》等。

(4)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一大类,包括各种跳跃、投掷、赛跑和竞走等。

二、列举后煞尾。用于全部列举,有语气停顿、加以强调的作用。后面往往带有前列各项总计的确切数字。例如:

(5)联合国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六种工作语言。

(6)京剧舞台上曾出现过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四大名旦。

等等 “等”的重叠形式,但只能表示列举未尽,而不能用于列举后煞尾。

“等等”,与“等”的第一种用法基本相同,又有以下区别。

一、“等等”有更强的语义色彩,往往强调未列举的项目较多。

二、“等等”有一些特定的使用条件。

后面一般不能再有其他的词语。如例(1)、例(2)中的“等”,不叠用为“等等”;如例(3)、例(4)中的“等”,可叠用为“等等”。即使后面没有其他的词语,有时也不宜用“等”,而要用“等等”。例如:

(7)儿童是幼稚的、活泼好动的、好奇的、爱模仿的、做事喜欢成功的,因而也是

喜欢成人表扬的等等。

列举的项目是较长的语句,一般用“等等”。例如:

(8)社会学者以其学科为工具提出了很少由教育家能提出的问题,例如社会利益、

主流阶级的价值观重塑、学校与其他社会和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等等。

(9)我们国家的巩固,还由于我们的经济措施根本上是正确的;人民生活是稳定

的,并且逐步有所改善;我们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政策,也是正确的;等

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三、“等等”之前有停顿,可以加逗号、分号,如例(8)、例(9),例(7)的“等等”之前也可以加逗号;而“等”之前没有停顿,不能有标点,如例(1)至例(6)。

四、“等等”有时可以重复。这有加强语义的作用,但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例如:

(10)这批货物品种不少,包括洗衣机、电视机、电脑、手机、冰箱、布匹、服装

等等,等等。

五、可以构成短语“如此等等”,用法与“诸如此类”相同,具有列举和总括作用,往往在列举前边所说的情况之后,得出一定的结论。例如:

(11)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一个民众

大会,主要应注意动员民众到会和提出恰当的口号。如此等等。总之,一个原则,就

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用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尽的,省略号后面不能用“等”或“等等”。例如:

(12)到了这个岁数,人叫起来只是把他们的姓上边加个“老”字, 像老陈、老

泰、老常……等。

(13)报章上满是关于“秋”的大小文章:迎秋、悲秋、哀秋、责秋……等等。

(鲁迅《新秋杂识(三)》)

其中例(12)应删去“……”,或删去“等”,只保留其一。例(13)既用省略号,又用了“等等”,二者重复,这是过去的用法,如今不应再这样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