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何故伸出“橄榄枝”







  
九强赛失利,国奥队解散,主教练霍顿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不过,作为一名球迷。我总觉得还应该再给这位牛眼绅士一次机会。令人欣慰的是,报上传来了霍顿入主浦东惠而浦队的消息。《新民晚报》1999年12月14日有关报道中说:“霍顿透露,在他卸任国字号主教练一职后,除浦东外,还有4家甲A都向他伸来了橄榄枝……”

“橄榄枝”这一典故,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的第八章。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洪水情况,其时天下滔滔,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又一次放飞鸽子,晚上鸽子回来时,嘴里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一方求和,便可说伸出橄榄枝。过去我们揭露帝国主义,也常用这一典故:“一手挥舞原子弹,一手摇动橄榄枝。”

上文所引的四家甲A球队,显然是向霍顿招手,希望他能出任主教练一职,而不可能是和他讲和,在绿茵场上停止交锋。既然如此,伸出橄榄枝干啥?1999年12月5日《都市快报》的《贝鲍尔向中国足协抛递“橄榄枝”》一文,同样是用“橄榄枝”,说的是贝肯鲍尔“明确向中国足协表达了加强足球合作、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足球皇帝”扮演的是友好使者的角色,这里的“橄榄枝”是用得对的,只是“抛递”一词,有点不合礼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何谓“造物”







楚山孤

赵忠祥先生《岁月随想》第61页,记录了作者和叶惠贤的一段对话。叶问:“你解说《动物世界》的过程中,喜欢哪种动物?”赵谈了一个认识过程,开始时喜欢外貌美丽而生性善良的动物,后来则凡是野生动物都喜欢,因为“生气勃勃的动物都是大自然的精灵,都是美好的造物,完全不能以人类的意识形态去界定动物的善与恶”。这段回答十分精彩,表现出了自觉的环保意识和深刻的现代观念,只是所用“造物”一词,似乎有失推敲。

何谓“造物”?揣摩文意,作者的理解是“创造出来的完美的物种”。这未免有点望文生义。《圣经》中曾用到“造物”一词,《旧约全书》第一章《创世记》,说的便是上帝“造物”。上帝说有光便有光,上帝说造人便造人,直到第七天,“造物的工”才告完毕。在基督徒眼中,上帝自然是“造物主”。不过,《圣经》中的“造物”无疑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创造的产物。

中国古代典籍中也用到“造物”,它来自“造物者”。《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说的是至高无上、法力无边的天。“造物者”常可省作“造物”。苏轼《泗州僧伽寺塔》:“若使人人祷则遂,造物应须日千变。”陆游《村居》:“造物与闲仍与健,乡人知老不知年。”诗中的所谓“造物”,均指主宰人类命运的神力。

“造物”还有一解:造化、运气、福分。宋元戏剧、明清小说中常可见到。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这是各人的造物,你管他怎么?”“各人的造物”也就是“各人的造化”。《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解元好个造物!……”也就是说“解元好个福分”。“造物”是天,是神,自然和运气、福分有着内在联系。

遗憾的是,以上义项,都和赵忠祥笔下的“造物”沾不上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别挖“墙角”







  
一不小心,“墙脚”便会成为“墙角”。眼前即有一例:《解放日报》1999年9月10日刊有一则“杭州讯”,说的是杭州大酒店越来越多,一流厨师供不应求,于是店家出高价招聘,月薪高达1.2万元至1.8万元,最高竟达2.5万元。作者用的标题是“酒店挖‘墙角’,肥了大厨师”。其实,这里挖的应是“墙脚”而不是“墙角”。

“墙角”和“墙脚”,读音相同,又都和建筑有关,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墙角——两堵墙的接合处,一个狭窄、局促的处所。199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曾引用了冰心的一首小诗,诗中便恰到好处地用了“墙角”一词:“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墙角的花”和“井底的蛙”,显然有着相同的寓意。

墙脚,平时也说墙根,是地基和建筑物的连接处,承载着整个建筑物的重量。墙脚一旦动摇,大厦便会摇摇欲坠。所以,墙脚常被比喻为基础。在商业竞争中,凡是用不正当手段,比如拉拢对方人员、谋取对方资料。封锁对方高声从而损害对方“基础”的,都可以称之为“挖墙脚”。为什么是“挖墙脚”而不是“挖墙角”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建筑物来说,“墙脚”和“墙角”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墙角”即使受损,还不至于产生致命的影响;二是“挖”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外向里的动作,可以和“墙脚”搭配而不宜和“墙角”搭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球队联姻?







  
1997年8月4日《新民晚报》体育版上有一则新闻,说的是在足球甲A联赛中,大连万达队连贯7场不败。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延边敖东队最终也未能成为大连万达队不败的终结者,在下半时2比0领先的情况下,被万达队连扳两球,双方以2比2结秦晋之好。”

读到这里,不禁哑然。踢球踢了一场平局,怎么便成了一段婚姻?看来,作者对“秦晋之好”的理解是有误的。秦、晋春秋时代的两个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世代联姻,比如晋文公便娶了秦穆公的女儿。由此,引申出了一条成语:秦晋之好。这知成语也作秦晋之缘、秦晋之盟、秦晋之偶、秦晋之匹,都是用来指称两姓联姻。

用“秦晋之好”来比喻不是婚姻、胜似婚姻的亲密关系,当然也是可以的。这在体育消息中并不鲜见。比如某球队和某赞助公司签约,就常被称作“联姻”。或者叫做结成“秦晋之好”,但这不能在延边敖东和大连万达身上。两队同为甲A球队,同在甲A联赛中逐鹿,结成“秦晋之好”,日后难免会有“假球”之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委身”和“屈尊”







楚山孤

霍顿在浦东队“下课”后,2000年6月6日《新民晚报》发过一篇评论:《第二个“拉扎罗尼”》。文中写道:“霍顿,前中国国家队主教练,执教区区一支甲B,也够‘委身’了吧。但是成绩呢?”“成绩”如何,已成历史,此处不议;笔者想说的是“委身”一词。

委,有托付的意思;“委身”,托付自己的身体,当然,除了身体,还可包括怀古、智慧、心力。旧社会男女不平等,婚姻关系其实是女子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女子结婚便叫“委身于人”。更常见的用法,是指托身于某一对象或某一环境,如郦道元笔下的“张良委身汉祖”,文天祥笔下的“委身荒江,谁知之者”。显然,“委身”是个动词,通常是不能被副词“够”修饰的“够‘委身’了吧”为何读来别扭,搭配不当便是一个原因。

撇开语法不谈,就词义本身来说,“够‘委身’”也是说不通的。霍顿到浦东队执教,在我们看来,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如果能把一支甲B队伍带入甲A,岂不更能显示大牌教练的风采?上引文章的创造者也许并不同意这一看法,他用“委身”一词来说明霍顿的无奈,作为一家之言,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文章所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作者强调国家队主教练和“区区一支甲B”之间的反差,无非是要突出霍顿的大材小用,因为霍顿执掌甲B教鞭,水平绰绰有余,所以后面紧跟着问一句:“但是成绩呢?”其实,要表达这层意思,似用“屈尊”为宜,而不是“委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排揎”不是“排遣”







  
省庐

王蒙先生在《雨在义山》这篇研究李商隐诗歌的学术论文中说:“后主(李煜)毕竟是对现实的萧瑟,也还能从怀旧的回忆中得到某些感情的缓解与排揎——他梦里还有‘一晌贪欢’呢!”

在上面这段引文中,“排揎”和“缓解”并列连用,它们应当是两个近义词。仔细揣摩上下文意,作者似乎是将“排揎”理解成了“排遣”。

查一下古今各种词典可以知道,“排揎”一词大致有两个义项:

一、责备,数落。如《红楼梦》第二十回:“[凤姐]听得后面一片声嚷闹,便知是李嬷嬷老病发了,排揎宝玉的人。”《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安公子]除了受父母的教训,还没受过这等大马金刀儿的排揎呢!”《死水微澜》六:“[幺姑娘]把两个人一起排揎。”

二、调侃,揶揄。如《九尾龟》第五回:“幼恽被他排揎了这一阵,觉得不好意思。”

除此以外,“排揎”别无他义,从未被用来表示过“排遣”或“舒泄”某种感情的意思。想来,这个新义是王蒙先生杜撰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字词辨析大全


误用“拾级而上”







庄诚

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写的是贵州山区生活。第三章写到书中主人公柯碧舟代替别人到 望哨棚,必经一条山道;关于这条山道,作者是这样写的:“两人宽的拾级而上的青岗石山道,忽陡忽缓,忽弯忽拐……”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定语:两人宽、拾级而上、青岗石。第一个是说明山道的宽窄,第二个想来是形容地势的高低,第三个则是交代山道构成的材料,再加上后面的“忽陡忽缓,忽弯忽拐”,这条山道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清晰的。遗憾的是,“拾级而上”用得不妥。

作者这里写的是“道”,而“拾级而上”只能用于人,是对于人在山道上逐级攀登的一种动态描写。关于“拾级”,历代学者的说法并不一致。东汉的郑玄读拾为涉,“拾级”即涉历梯级。唐代的颜师古则认为此说“近乎穿凿”,“拾者犹如一一拾取”。涉历也好,拾取也罢,学界尽可继续探讨;“拾级”不能用来形容山道自身,则是显而易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