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教育的视角看《安德的游戏》 电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2:5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德的游戏》电影的世界观,除去虫族入侵与人类反攻这一大背景外,其它重要设计在电影中都表达得有点过于仓促和潦草,至少对非原著读者缺乏足够说服力。比如人类的星际战争为何要如此依赖一群心智未熟的孩子?“安德”为何自一开始就如此倍受关注,与众不同?安德为何对自己身为“老三”的身世耿耿于怀?他与兄长彼得及姐姐华伦蒂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牵扯与羁绊?安德又是如何在严苛的环境与不断的挫折中步步成长,从一个在零重力教室里打斗的少年一跃成为最高舰队指挥官的?由于时长限制,电影几乎都没有给出清楚交待,在叙事逻辑上自然也难以构建起强力的支撑。不过当观众的思维通路对这些不详的部分自动补完并默认放行的话,电影在视觉冲击及情绪感染上的出色便开始展现光辉。必须承认,无论零重力战斗教室的独特设计,亦或者最后大战的恢宏壮阔,都让人眼前一亮,而最后一刻的反转,也的确能让第一次进入这个故事的人感到惊诧,进而陷入思考。

当然,作为一部以太空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即便连最苛刻的观众也会承认,电影关于战斗的描写充满了想象力与史诗感。看到安德在操作台上带领自己的团队,指挥千军万马,那种挥斥方遒,弹指间灰飞烟灭的气势,举手投足都充满了优雅美感。安德如同一位交响乐团的指挥大师,整个战斗仿佛变成了一场华丽乐章,在不断变奏中走向华丽高潮。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与段落,对于那些曾心怀将军之梦的少年而言,就是梦想成真的时刻。

还有另外一种情绪贯穿着整部电影。从始至终,沉重的压抑感在电影中强势横亘。这种压抑自原著而来,前期是安德不断地自我怀疑与挣扎,是面对强势者霸凌时的无奈反抗与疯狂失控;中段是在心理游戏与梦境中的彷徨不定;到了终局,则是在突变中将电影前100分钟所缓缓堆积的理智与情感都摧毁殆尽,最终胜利的喜悦却以少年主角的悔恨和泪水作为句点。少年发现了成人的欺骗与残忍,而为他拭去泪水的,却是异族锋利的指尖,何其讽刺。  

《安德的游戏》为观众提供了两个维度的视角,孩子的游戏与成人的战争,当二者合而为一,孩子意识到他们的游戏原本是最残酷的战争时,或许曾经的传奇英雄,激动人心的战争,都会在现实面前显得虚幻与空洞。而回归现实,所谓的虫族其实也是我们的各种所谓“敌人”,国家的,民族的,个体的,如何去揣度他人的恶意,是否要先发制人,是否要将丧失抵抗的对手一再打击,甚至将其置于决绝死地,这是电影提给每个人的疑问,却并不附赠正确答案。这个世界,有人反思战争,也有人鼓吹仇恨,崇拜杀戮与铁血,对人类的最大伤害,一切惨绝人寰行为的主使者,从来不是什么心怀叵测的天外来客或神秘异族,那些双手沾染鲜血,打磨武器,并赋予杀戮美名的,分明就是我们的同族——人类。而那样的基因,就深植在你我及万千人的身体里,只不过他与善共存,彼此争夺,选择的权力,就紧攥在每个人的手里。(转)

以上是我比较认同的对于《安德的游戏》的反思。但我更想从教育的角度,浅显的说一说我对《安德的游戏》中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一方面的看法。

第一,为什么是一个孩子消灭了虫族,拯救了地球?这个问题让作为教育者的我深深思索和震撼。首先是承认了孩子是具有无穷的创造力的,更甚者可以说孩子更少的受到以往的经验和教育所影响,并不死搬硬套,能够充分放手(不计“后果”,不考虑更多的顾虑),为达到目的而发挥极致的思维活动。那这在教育教学中,对于一线的教师又有什么启发呢?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不设置拘束,让他们自由的去创造,相信我们能够收获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多更多;至于孩子的可塑性,就是这样,你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成熟人,你就刻意的去雕刻和打磨他们,而从未顺其自然,循序善诱,让他们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成熟人。在此,我再强调:永远不要认为,你面前的孩子就只是“孩子”,一切都要听你的安排,甚至有时他们的想法、做法比你显得会更成熟和全面。

第二,安德作为第三个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他的哥哥更多的事偏向“暴力”,他的姐姐更多的偏向了“感性”,这样的两个兄弟姐妹并未成功的当选为最高指挥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哥哥、姐姐代表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一类是太暴力,认为武力能够解决一切;一类是太感性,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不能下定决定,想要更多,损失更多。而恰恰是安德,中和了哥哥和姐姐的性格,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游戏”。这也是暗示着我们,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甚至在生活中,都要将感性和理性完美的结合,不能盲目冲动,更不能犹豫不决。小学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教育。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要有这样的意识,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充分发挥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利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